楊秀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借助相關的教學方式來輔助數學課程的開展,使數學課程的開展更加高效和有吸引力。教師需要借助相關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火花,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因此,思考數學教育開展過程中如何使用問題情境這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為題,思考措施有哪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參考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情境 策略探究
引言: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之一,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要提升小學數學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教師始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師思考創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問題情境引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探究相關知識,培養和發展個人的綜合素質。本文嘗試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
一、問題情境引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問題情境引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問題情境引導這一教學方式的應用與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教學理念密切相關。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學教學需要強調和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核心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利用情境引導的方式就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去感知情境,這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這種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也可以增強學習動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對數學的熱愛。在情境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數學知識,還可以鍛煉和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情境中,可以促使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綜合運用多種能力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等。[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展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加深學生的主觀理解,保證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結合多種方式,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度和感知度。由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部分學生可能缺乏生活經驗和相關的知識,難以準確直接地把握課程的重點和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音頻和展示圖片、課件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這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因為這些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相較于傳統的口述講課模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地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問題導入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使學生投入到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2]
(二)利用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引導是指通過構建一個有情節、有角色和場景的故事,將數學與故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具體而生動的學習情境。這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習的吸引力,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數學。在利用故事情境引導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情境要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緊密聯系。[3]
比如,在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生活情境:雞媽媽生了10個小雞寶寶,雞媽媽第一次帶寶寶們出門覓食,但是有的小雞太淘氣了,他們去溪水邊玩耍,三只雞寶寶被溪水吸引,離開了媽媽的視線范圍,過了一會,雞媽媽發現少了三只雞寶寶。然后設計問題:“根據故事情境,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現在有幾只雞寶寶跟著媽媽?”通過問題情境,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積極探究問題,并努力尋求答案。
總結: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情境引導教學工作的開展意義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提升小學數學教育的實效性。有關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轉變教學思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相信在正確的教學方式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的作用下,學生會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季勝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24-01-10].
[2]藺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2.
[3]鄒紅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