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慶
摘要: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會對施工區域內的植被、水土、自然環境等造成破壞,形成較高的水土流失風險,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中與施工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有效的預防、控制水土流失的發生與發展,保護及促進施工區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后提出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以期作為水土保持工程實踐中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施工區;實踐
DOI:10.12433/zgkjtz.20240146
水利工程建設的項目多、周期長,對施工區水土的影響范圍大、強度高,水土流失呈現出隱性與集中發生的特點,增加了施工區域水土保持的緊迫性及必要性。因此,針對于水利工程建設導致的施工區水土流失問題,應深入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的特點,探究流失的原因,針對水土流失的重點區域、重點施工項目等,采取針對性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形成有效的防護與治理作用,將水利工程建設對施工區水土的影響降低,加快施工區水土恢復的速度。
一、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的特點
(一)水土隱性流失
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發電工程、供排水工程等,工程類型的不同對施工區水土的影響也不相同,其中大型的灌溉工程、供排水工程的施工線路長,施工區域的面積大,破壞施工線路附近的植被與土壤,且水利工程土石方開挖施工、建筑物施工、溝渠開挖等,會直接破壞地下巖土層的原始結構,在雨水滲透、地下徑流等的共同作用下,長時間的侵蝕巖土層,最終導致水土的隱性流失。水土隱性流失很難被發現,且侵蝕類型復雜、侵蝕的時間不確定,導致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遲滯,甚至直到水土流失呈現出危害時才被發現,增加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難度與復雜性。
(二)水土流失時間相對集中
水利工程從規劃設計至建設施工,到最后的投入運行,無論是前期的項目調研,還是后續的施工活動與運行活動,均會引起水土流失現象。尤其是水利工程施工期間,涉及施工材料運輸、土石方施工、混凝土施工、施工導流、機電設備安裝等,該階段施工區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流失時間相對集中。在施工交通準備、施工臨時設施搭建、排水溝開挖等施工中,施工作業的區域大、施工點多且分散,會對施工區域原始生態環境會產生較大破壞。同時,還形成大量的棄渣、固體廢棄物等,侵蝕表層土壤,且長時間堆積會污染土壤及水體,導致水土流失的集中發生。
(三)流失范圍廣、強度大
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大、周期長,并且投入使用大量的重型機械、運輸車輛與施工原材料,施工區域的面積較大,施工對水土影響強度大,進而形成了水土流失范圍廣、強度大的特點。水土流失在缺少有效保持措施的情況下,面積與強度不斷增加,再加上降雨和水利工程日常運行輸水、風吹日曬等多重因素,導致水土流失情況日益加劇、植物數量與種類逐漸減少、生態環境被破壞。
二、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涉及土石方開挖、土石料開采、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水工建筑建設等,形成大量的棄土、棄石、棄渣,在雨水沖刷、地下徑流的影響下,因水利工程施工固體廢棄物而形成短時間嚴重的水土流失,雨水攜帶固體廢棄物至周邊區域,形成大面積的土體與水體污染,施工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階段。具體原因包括:
(一)水利工程施工直接破壞地表植被與土壤
無論是施工準備階段的道路修建、場地整理,還是主體工程建設,均要占用一定面積的施工區域,并去除施工區地表植被、剝離地表、碾壓地表,以滿足施工的需求,但會破壞施工區的原始地貌,壓縮土壤顆粒之間的孔隙,降低土壤水的保持力。
(二)施工固體廢棄物堆放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部分固體廢棄物未能得到及時處理,長時間堆放在施工區,在降雨后固體廢棄物中的棄土、小的殘渣及疏松砂礫石等隨雨水流動,形成堆放區及其周邊的水土流失。
(三)土石料開采
土石料是水利工程使用量最多的施工材料,遵循施工經濟性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就地取材,例如,具備條件的水利工程,直接在施工場地的附近設置采石場、取土場,需全面清理土石料開采范圍內的植被,再開采地表的土石。大規模的土石料開采,促使土壤母質或巖石風化殼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在缺少表層土及植被的保護下,風吹日曬雨淋,逐漸侵蝕暴露地帶的土壤及巖石,會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四)水庫蓄水
水庫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建筑物,主要由擋水、泄水及輸水建筑物組成,具有攔洪蓄水與調節水流的作用。然而在水庫建成蓄水后,會直接改變附近的自然生態環境,長時間的蓄水會影響到周邊岸坡結構的穩定性,導致地表形狀改變。同時,水庫中的水長時間的侵蝕、沖刷岸坡,一旦岸坡發生坍塌,會引發劇烈的水土流失。
(五)人為原因
水利工程施工的周期長,需要投入大量的施工人員,施工人員出于居住與生活的需求,會砍伐周邊林木、破壞施工區內的植被等,導致地表植物被大面積破壞,當植物覆蓋率下降至一定程度時,會引發水土流失。
三、水利工程施工區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
(一)保持水土工程措施
1.邊坡防護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基于施工區水土保持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選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采用植物措施,提前預防水土流失的發生,以實現水利工程的綠色生態建設。邊坡是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也是施工面積較大的區域,水土保持主要采取的是邊坡防護工程措施,常用的措施包括:
(1)錨固措施
適用于巖質高陡邊坡,組合運用錨桿、錨索穩固邊坡的巖土體,構建一個完整的荷載體系,在錨固的基礎上再采用植物護坡技術,利用植物根系保持水土。
(2)支擋結構施工
采用鋼筋混凝土在不穩定邊坡設置抗滑樁、重力式擋墻或采用抗剪洞等,利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改善邊坡內部的軟弱結構,提高邊坡結構的穩定性。
(3)削坡減載及壓坡
為了提高邊坡整體的穩定性,開挖邊坡頂部巖土體,平整及修整邊坡輪廓,減輕邊坡滑坡體頂部荷載,以此穩定邊坡上部。壓坡腳,在邊坡的腳部加載,例如,將削坡的巖土直接回填至坡腳,穩定邊坡的底部結構,實際應用中的經濟性、可行性表現良好。
(4)排水工程
用于控制邊坡中的地下水位與排出滲透的雨水,針對大型的邊坡可在邊坡中修建排水洞,加快排水的速度,降低地下水位。同時,在邊坡的坡面設置地面排水設施,例如,截水溝、排水溝、邊溝等,在降雨時直接匯聚坡面雨水,將雨水排出坡面,以此防治邊坡水害,有效防范水土流失。
(5)坡面防護
采用坡面砌石措施,平整坡面后,利用混凝土將石材緊密的砌筑在邊坡表面,形成完整持續的護坡結構;護坡掛網,將熱鍍鋅鋼絲繩、鋼絲等柔性材料制作的防護網安裝在邊坡上,避免開挖施工對邊坡穩定性及原有植被造成的影響。植被較少的邊坡在掛網后,有利于人工綠化,通過種植植物改善邊坡的水土。
2.采石場與棄土石渣場防護
水利工程采石場的開采規模大,面臨陡峭的地質條件,且開采直接改變了原始地貌。而棄土、棄石、棄渣場堆積著水利工程的固體廢棄物,堆積的土、石、渣結構松散,降雨會沖刷固體堆積物。所以,為了避免采石場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與滑塌或崩塌的發生,在采石場的高陡邊坡前緣修建擋土墻,形成有效防護作用。針對降雨形成的沖刷、水土流失問題,在場地四周修建擋土墻的同時,順著地勢開挖及護砌排水溝,匯聚場內流出的雨水,解決棄土石渣引起的污染及水土流失問題。
3.施工道路及臨時用地防護
施工道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選用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根據施工道路所處位置實際的情況進行防護。例如,在道路路基開挖施工中,修建擋土墻,避免開挖出的土石方在雨水的作用下流至周邊區域。在地形地勢較高的施工路段,根據高度設置高度小于3m的漿砌石擋土墻,以擋水擋土。如果面臨的是高陡邊坡地質條件,應沿著施工道路開挖排水溝,排除坡面積水,避免雨水沖刷施工區域形成的水土流失。針對于施工臨時用地,施工期間硬化地表并破壞了地表植被,在水利工程施工結束后,盡量恢復地表土層的功能。
(二)保持水土植物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區域水土保持采用植物措施,是指利用植物的根系穩固土體、保持水土,同時利用植物的上部綠化、美化及凈化空氣環境,改善自然生態系統。植物覆蓋在施工區,減少降雨對土體的沖刷與侵蝕作用,增加雨水滲入的時間,植物的殘枝落葉分解后成為肥料,提升土壤的營養水平,改善土壤的透水透氣性。植物根系在地下的生長發育,形成根系網絡、勃結等,產生良好的作用,調整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其抗剪與抗壓強度、抗沖性與抗侵蝕性,最終實現水土保持的目的。
(三)生態護坡措施
生態護坡結合運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利用工程措施為植物的種植與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實現生態治理邊坡、穩固邊坡、保持邊坡水土的目的。運用生態護坡措施,可有效防治因水利工程施工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常用的生態護坡措施包括:
1.柔性蜂窩網護坡
該護坡措施采用新型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改性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等,構建三維柔性護坡結構,屬于生態治理領域的新技術。在護坡施工中,直接將蜂窩網利用鋼筋錨固在坡面上,蜂窩網之間采用母卡扣進行連接,在坡面上形成一個全面覆蓋的蜂巢式網格,以網固土,并回填種植土,種植土的高度要超過網格大約5cm,再鋪上一層植物纖維毯,用于固定種植土,最后均勻撒上草籽,促使植物根系扎入土壤,在地下形成根系網絡穩固土壤,構建土生草、草護土的良性生態循環,保持邊坡的水土,具有美觀、綠化、調節局部微生態的作用。
2.土工網墊植草護坡
土工網墊采用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在植草護坡中的應用,借助類似三維結構的絲瓜網絡狀的網墊固土植草,該土工網墊柔韌性良好,在網墊上回填種植土,然后播種草籽,其根系可以順利穿過土工網墊,進入土層深度可達40cm,草的根系與土工網墊共同組成復合的保護層,構筑邊坡的生態防護機制。該護坡措施施工簡單方便、速度快,植被生長條件良好,可以加快水利工程施工區域生態系統恢復的速度。
3.植物袋護坡
采用不易腐蝕的PVC網袋子,在袋子中裝入事先混合種子、肥料的種植土,在垂直或接近垂直的邊坡按照坡度走勢堆疊植物袋,即可完成護坡施工。該防護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基質流失,可大面積使用,但植物生長的速度較慢,一般情況下與草種噴播技術結合運用,可以加快綠化的速度。
4.混噴植生植草護坡
第一,人工修整坡面,清除坡面的雜物與危石后,設置坡面排水設施,將坡面徑流、涌水等排至坡底。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盡量保留坡面原生的植物,同時針對平滑的坡面應通過人工處理成粗糙面,以穩固土壤,避免基材的流失。第二,掛網施工,采用錨釘將鍍鋅鐵絲網平行坡面進行固定,鐵絲網之間搭接的長度要大于10cm,且坡頂位置與邊坡兩側位置的鐵絲網應覆蓋坡頂與兩側不小于1m,增加錨釘密度,保證鐵絲網的穩固程度。第三,噴射作業,將配置好的基材與植被種子混合物,使用噴射機進行噴射作業,從上向下垂直噴射,噴射機與作業面保持大約0.8m距離,噴射厚度6cm,一次噴射寬度5~6m,噴射要做到薄厚均勻。
四、結語
水利工程在建設及投入運行后,對施工區域內的植被、表層土、地下土層等造成破壞,改變了施工區原始的生態環境與地貌,引發水土流失。所以,針對水利工程施工區,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例如,擋土墻、排水溝、坡面掛網,以及柔性蜂窩網護坡、植物袋護坡、混噴植生植草護坡等,對施工區水土進行全面防護,旨在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及運行對水土的影響,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化、綠色化水平。
參考文獻:
[1]連燕.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常見類型及具體實施[J].工程技術研究,2022,07(14):89-91.
[2]蘇榮紅.淺談山區水利工程棄渣場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以郭大寨水庫建設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工術,2022(09):73-75.
[3]時瑾.生態修復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2022,41(08):131-133.
[4]李苗.關于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工業A,2022(04):105-108.
[5]高小芳,張利姍,姚金棟.項目區水土保持設計方案及施工方法分析評價[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01):17-18.
[6]張佳鋒.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保持措施探究[J].科學與財富,2020(07):223.
[7]劉繼平.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保持措施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3(10):80-82.
[8]陳輝,梁維軍.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工程技術,2022(02):81-84.
[9]劉冬.農村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現狀及水土保持措施[J].鄉村科技,2021,12(14):121-122.
[10]秦宏剛.關于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防治方案探討[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工程技術,2022(11):201-204.
[11]高定龍.水利施工干擾區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研究[J].水電水利,2022,06(05):31-33.
[12]李雙展.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實例研究[J].價值工程,2022,41(2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