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技術邏輯、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

2024-04-29 00:00:00趙艷梅
教育與職業(上) 2024年4期
關鍵詞:民族地區職業教育

[摘要]數字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為適應經濟社會的新形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數字空間和智能技術作為形態轉換的關鍵,對于推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突破資源時空限制、契合地方特色產業需求、重塑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引發根本性教育范式的躍遷具有核心支撐作用。教師是改革的實施者,數字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根本在于數字化勝任力的有效提升。面對當前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在動機、品質、知識、價值觀等方面的困境,首要任務是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共享式數字資源建設、創新平臺使用模式、加速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注重發揮多元主體類型優勢,用好對口幫扶政策;建立教師數字化研修、提升、培訓、發展機制,最終形成以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發展,以職業教育發展促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轉型的新的良性生態機制。

[關鍵詞]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技術邏輯;實踐取向

[作者簡介]趙艷梅(1989- ),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河海大學在讀博士。(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貧困治理長效機制研究——以南疆四地州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EMA190469,項目主持人:趙艷梅)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07-0102-07

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基本方式,重塑了知識創造的方式,也改變了人才培養目標。以數字化平臺和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機”“人—人”聯通的學習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數字時代的基本學習路徑。課程、教材、評價方式、組織形式等教學元素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同時,人才培養目標也從過去關注課堂教學為中心向關注技術、關注人與機器和諧共處的新常態轉變。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作為與地方產業聯系最緊密的類型教育,除了需要應對信息技術進步本身帶來的范式轉變,更重要的是要與民族地區特殊的產業、人才鏈條相契合,與地區所處的生態環境、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契合。因此,現階段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響應數字時代的變革需求,以提高適應性。通過學校模式轉變、教與學行為模式轉變、學習空間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評價及治理模式的轉變,有效提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教師的數字化勝任力,以人的能力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促進民族地區充分就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一是教與學行為模式的轉變。職業教育傳統的教與學行為模式是學校控制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而目前利用信息技術使教與學行為模式轉變為以數據為基礎,學習者自行控制學習目標和進程的個性化學習,其目的也從以知識技能傳授轉變為以人為中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個性化發展。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提供者,而是知識與技能創造的引導者、驅動者和踐行者。二是教育治理模式的轉變。傳統職業教育治理模式受限于管理人員的主觀感知和經驗模式。數字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要求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體系必須主動對接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將職業院校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信息數據化、管理系統化、知識共享化的目標轉型。增強數據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為管理部門與決策者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實現個性化、精準化信息資源的智能推送和服務,構建起高效、安全、靈活的現代化治理新模式。三是學校模式的轉變。數字技術賦予學校更加豐富、多元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推動學校向更加開放的資源、功能、生態發展,打造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智能化、敏捷化的教育服務體系以及泛在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校園學習環境,提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四是學習空間的轉變。伴隨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虛擬教室、數字教室、沉浸式學習體驗正逐漸引入職業教育,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融合學習空間、現實虛擬雙融合的智慧教室和“云端一體化”的數字化學習模式。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學習空間,構建了全面支持學習資源、學習數據、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現代學習空間。五是教育評價的轉變。傳統教學評價一直面臨針對性、有效性不足和反饋環節不充分的問題。數字技術評價手段能夠構建以教師和學習者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精準測量與反饋評價體系,實現教育、學習評價的全流程質量管理。通過數字大腦賦能智能、顯性的教育評價改革,實現教師和學生行為全過程數據采集分析,對認知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等進行真實評價,實現實時采集、及時反饋,為職業教育進行精準評價評估提供前提和依據。六是課程模式和教材的轉變。傳統職業教學課程和教材資源種類較為單一、適應性不足,智能時代要求人才培養適應各種變化與挑戰,構建符合時代變化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不斷豐富教材種類,增強教材適應性。圍繞學生核心素質,遴選相關教學材料,進行數字化教育資源和教材的獲取、管理與制作,進行教學活動組織與管理,豐富課堂形式,實現職業教育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技術邏輯

數字時代的演進呈現出典型的形態特征,包括新形態的涌現以及新形態對舊形態的改造[1]。教育形態要適應數字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就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作為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應當將信息技術視為系統性變革的契機,以職業教育數字化生態重構助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突破時空限制、重塑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進而激發改革發展新動能,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經濟社會發展。

(一)信息技術助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系統性整體性變革,重構職業教育生態

信息技術是撬動職業教育整體性、系統性變革的契機,以信息數據為核心要素的新興技術能夠將數字思維和數字技術融入職業教育管理全過程,智能化、系統性地重塑和再造職業教育管理、教育決策以及教育服務的工具、手段、方式和流程[2]。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約,對技術技能的狹隘看法、相對單一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潛力和活力,導致其辦學體制、機制與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固化。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在于通過技術、數據、過程、戰略、文化的依托,解決教育規模、質量和成本之間的矛盾。借助人工智能和數據智能化,重構教育發展的動力結構和數字化生態治理系統。通過數據驅動、人技結合、跨界開放的新型教育生態,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

(二)信息技術驅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契合地方產業需求,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數字化趨勢正在重塑社會、勞動力市場和未來工作模式。在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驅動下,數字技能逐漸成為各行業和部門橫向需求的現實,成為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的重要特征。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的自然邏輯。協同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民族地區產業需求側結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融合,是職業教育與產業關系的內在建構。“教”與“職”缺乏融合,“教”與“產”缺乏互動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在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民族地方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創業方面需要解決的結構性矛盾。信息技術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通過借助大數據中心集聚效應,提升網絡通信、數據中心等的快速響應水平,為管理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全面、及時、精準的數據支持,協助校企解決產教融合中的難點問題,為提高教育決策與管理水平提供依據,為職業教育賦能民族特色產業智慧化發展建構新的動力結構[3]。

(三)信息技術賦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突破時空限制,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數字化教育包括智慧學習環境、技術設備、資源共享和技術互通。在信息技術的賦能下,職業教育成為在形式上更豐富、本質上更自主、時間上更彈性、內容上更定制、方式上更混合的技術技能學習平臺與中心,形成了一個數據、技術和應用協同的生態系統[4]。對于破除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不均衡、打破已形成的部門界限和學校類型的“數據孤島”等問題提供了一條創新路徑。當前,依托大數據、物聯感知等技術,優質教育資源可以被復制、傳播和分享,讓校企、校校合作超越隔閡,從根本上消除數字壁壘、縮小數字鴻溝,解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和地區效率差異顯著等現實問題,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擴大覆蓋面,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四)信息技術賦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推動人才創新發展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滿足最直接的現實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類型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社會責任感和技術創新精神。當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面臨服務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挑戰,需要主動對接鄉村數字化、智能化科技發展的市場需求,擔當起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但現階段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還不能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職業院校學生“學農”與“離農”現象并存,“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社會觀念仍較為突出。信息技術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方式的重塑,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場景,不斷創設和開辟新的教育場景和形態,以解決鄉村振興實際問題和現實需求為導向,為個體提供個性化、精細化、全程化的服務,推動人才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

二、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現實困境

教師是改革的實施者。數字時代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在于有效提升其數字化勝任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認為,勝任力是指在某一工作中能夠區分卓越成就者與普通從業者的個人深層次特征,包括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測量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根據素質冰山模型的多維特征,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主要涉及教師在履行個人工作職責時數字化知識、技能、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動機等方面的具體運用和教師實際心理及行為表現,其中知識和技能是漂浮于洋面上的冰山部分,其他的維度是隱于洋面下的部分。

(一)知識維度

知識是個體對特定領域的事實型和經驗型信息的掌握,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認知和經驗。當個體的知識與現有任務存在沖突時,可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來解決。數字化知識是構建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基礎,主要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了解的數字技術知識,包括數字技術的概念、基本原理、多媒體、互聯網、大數據等內涵特征,以及解決基本問題的程序和方法。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由于數字化教學體系不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辦學基礎設施條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教師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一是對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中的價值認知不足;二是對數字技術發展為教育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認知不足;三是對數字技術資源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對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了解不足。

(二)能力維度

技能和能力是指個體結構化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即個體對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掌握情況。當能力與現有的工作內容有沖突時,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培訓積累經驗,形成方法論。數字化技能和能力是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結構的基礎,要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術技能,如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開展學習情況分析、進行教學設計和學業評價以及創設混合學習環境等。目前,民族地區教師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數字化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導致教師數字技術技能的獲取、學習渠道有限,教師對數字化設備、軟件、平臺的一些基本操作與流程方法的技能掌握不足,對技術技能資源的選擇和應用受限。

(三)價值觀、態度、角色維度

價值觀是個體對事物是非、重要性、必要性判斷的標準。態度是個體行為的偏好。社會角色是一個人基于態度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與風格。角色是個體在公共場合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氣質和風格,價值觀、態度等屬于潛藏于水下的深層部分的素質,不容易被觀察和測量,也難以改變和評價,因此,這部分素質很難通過后天的培訓得以形成。數字化傾向和數字化態度是教師將數字技術資源應用于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程度,是教師對使用數字技術資源的意愿以及使用數字技術資源主動去開展教育數字化探索、實踐、創新的態度。如前分析,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通常受限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思維,不少教師使用數字技術資源的意愿較低,缺乏開展教育數字化探索、實踐和創新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四)自我認知維度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我狀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包括個體對自身狀態的感知能力,對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風格,與人交往的特點以及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認識。數字化自我認知主要是指教師對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自我理念,對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中的自我價值認知以及自身對數字化的思維感知能力等。當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思維、教育生態、教學場景、管理模式和學習方式的一元化程度、靜態傳授的傳統方式未發生轉變,表現為:一是教師對數字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認識不足;二是教師對數字技術資源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要求的自我感知和認識不足。

(五)品質維度

品質包括氣質、性格、興趣等,指推動個體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采取一系列行動的內驅力,是個性、身體特征對環境和各種信息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品質與動機可以預測個人在長期無人監管下的工作狀態。主要包括職業院校教師在戰勝教育數字化實踐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的信心和決心,對堅信且持續開展數字化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意志以及對數字技術資源使用的實踐探索精神等。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備長期克服困難和挑戰的信心和決心,教師數字化品質主要是指戰勝教育數字化實踐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的精神狀態,也是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抓手。

(六)動機維度

動機是指推動個體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采取一系列行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個體在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動機、親和動機及影響力動機,它們將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5]。數字化動機主要是指教師在開展數字化教學時的學習動機、研究動機、發展動機以及進行教學實踐反思與改進的內在動機,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資源促進自身及共同體專業發展,推動數字化學習研修及數字化教學研究創新等內在動機。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在利用數字技術資源進行知識技能學習與分享、教學實踐反思與改進的進取動機相對較弱,利用數字技術資源持續學習、開展教學研究實現教學創新的內在動機不足。

三、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的實踐路徑

以數字化、網絡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是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教育+人工智能”成為數字時代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自身特有的豐富性、開放性和跨界性為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先天優勢。為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在核心理念、體系結構、教學范式、教育內容、教育治理等方面進行數字化轉型。

(一)以強化系統設計夯實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的實踐基礎

1.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不斷優化學校網絡和數據中心支撐環境。優化校園網絡,實現校園全網絡覆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啟動覆蓋全省職業院校的數據基座建設,通過深入推進數字基座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教育教學設施智能化。二是打造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孿生學校。加快推進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現實虛擬雙融合的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園、虛擬仿真實驗室和虛擬教研室,打造在線智慧學習空間、拓展智慧化應用場景、培育創建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構建智慧教室,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交互體驗。三是加強數據中心運維能力建設,大幅度提升教育網絡質量,建立高效、安全、敏捷的智能化運維保障體系。開發智能、快速、全面的學習分析系統,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模式的融合,推動流程和場景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創新,助力形成數字化場景流程與協同治理的教育新形態。

2.共建優質數字資源平臺。一是通過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加強民族特色教學資源的開發,推進國家、省、市級平臺的對接,探索打造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學習一體化的職業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向職業院校教師提供專業與課程服務、教材資源服務、虛擬仿真服務以及教師個性化服務,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二是鼓勵學校發揮特色優勢,積極遴選民族地區課程資源,推動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建大建優“基礎+民族特色”有機融合的職業教育教學資源蓄水池,建立生成性資源機制,不斷滿足民族地區師生使用多樣化資源的需求。三是引入第三方優質力量參與數字化資源開發,激活職業院校內部資源。充實課程資源建設專業團隊,由優質職業院校聯合優秀企業共同開發標準化課程、示范性課程以及各種拓展資源,探索出適合學校特點、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職業教育平臺系統。四是搭建民族地區與先進地區的交流平臺。利用國家平臺資源支持和服務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教育惠及更多學習者,使職業教育更加包容、更加公平。

3.拓展數字平臺使用模式。一是將國家平臺資源建設納入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常態化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并納入線上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國家、市、區、校四級課程資源的基礎保障作用,持續為教學服務提供保障。二是指導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平臺推廣,通過發布通知、組織召開現場會、工作部署會等形式,讓職業院校教師充分了解平臺功能和資源內容,進一步拓展應用平臺的使用范圍。三是組織開展平臺功能和應用場景培訓,幫助師生熟練掌握教師備課、教師研修、輔導答疑、自主學習等場景的使用方式,保證教師的積極性持續增加,為開展更為高效的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二)以融合多元主體優勢賦能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動力機制

1.建立多元主體機制。一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積極引入社會優質資源,探索素質教育和實踐活動等優質社會項目納入政府和學校的采購目錄,以不斷豐富學校內部的教育資源供給。二是推動校企合作數字化,建立與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校企治理制度,推進地方特色產業學院治理模式的創新,通過分析產業發展大數據,實現職業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精準對接,形成校企合作機制。三是政府、學校和研究機構應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形式,建立產教科融合、校科合作機制,構建技術技能共同體,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支撐,引領產業發展與變革,以跨界互動、融合創新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6]。

2.用好職業教育對口幫扶政策。一是通過拓展對口幫扶方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優勢,構建地方通用平臺和服務,通過網絡教研、同課異構等活動,加強課程標準和教師策略研究,促進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的全面共享,實現精準教研。二是以互聯網為支撐,以專遞課堂為紐帶,完善和推廣雙師課堂、AI課堂等。利用對口支援優勢,將優質教學團隊及課程資源傳遞到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推進教師培訓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化變革,探索“智能+教師培訓”,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測量與評估機制。三是采用幫扶方長期網絡支教與短期實地支教相融合的方式,規模化、持續性地幫助民族地區薄弱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助力提升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數字化教育質量。

(三)以建立教師數字化發展計劃促成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踐行機制

1.建立教師數字化提升機制。一是研究和應用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積極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探究式教學,引導教師掌握智慧教學方式,包括教師在備授課、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應用技巧。基于數據支持,實現課堂教學全過程診斷與評價,創新課堂模式。積極開展技術助學、問題導學、小組互學和混合式教學,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形成一批針對民族地區的“互聯網+教學”創新典型案例,以技術賦能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二是開發和構建民族地區教師成長發展信息平臺。通過研發“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提升平臺”,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管、評、測”數據化、體系化、智能化。通過善用、樂用數字教育資源、工具以及服務,推動平臺的健康發展。三是建立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及檔案。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智能識別與分析,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通過數據“精準畫像”,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管理、評審評比、發展建議等工作,為培育高素質教師隊伍提供有力支持。四是研發民族地區教師信息素養網絡測評系統,對校長、教師、教研員開展全員測評,引導廣大干部教師持續提升信息素養與新技術應用能力[7]。

2.加強教師數字化自主研修。一是借助前沿技術支持,包括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實物情景和實訓操作等培訓資源,以及由一線優秀教師參與研發的微課、慕課、直播課等視頻培訓課程資源。依托教學云平臺線上培訓研修系統,構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線上課程,形成民族地區多樣化、立體化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8]。二是根據“互聯網+在地化”的教育理念,組織開展教師專題研修,通過存儲與更新教師個人數據,推動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管理數據聯通和應用集成,實現一站式管理,保障教師管理決策。同時,不斷完善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多維度推進數字化服務。三是強化民族地區教師的線上聯合教研,通過主講教師、名師帶助教的方式,促進教師共同發展,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同時,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教師與全國教師管理之間的互聯互通,推動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合作。

3.制訂民族地區學生提升計劃。一是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和技能掌握等多維度動態數據的及時獲取,包括文化課成績、專業課成績、德育成績、心理成績等方面的數據,推動職業技能全過程縱向評價。二是在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的同時,通過實訓課程平臺讓學生進行真實的、全流程的工作場景化再現體驗。平臺資源同步設計練習、復習、隨堂測試等環節,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自學和學習自測,平臺會自動記錄學生的線上學習、課堂互動、課后復習等數據,計算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率、課堂互動率、教師響應率、線上活躍率等,為教師改進教學效果提供科學依據。三是積極推動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使用,更新評價理念、創新評價方式、改進督導評估、強化核心素養導向。從學科知識考察向素養測評、學生發現分析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轉變,提倡多樣化評價理念,將評價融入學習過程,為學生成長建立反饋調節機制,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四是聯合第三方開展大數據實時跟蹤、采集和精準分析,全過程了解學生學、教師教、學校管的情況。根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相關工作,為民族地區教師精準教、學生個性學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真正賦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現代高質量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馬陸亭.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教育強國[EB/OL].(2022-12-09)[2023-10-13].https://m.gmw.cn/baijia/2022-12/09/36218145.html.

[2]熊建輝.善用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轉型升級[EB/OL].(2022-04-21)[2023-10-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12/202204/t20220421_620118.html.

[3]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有關情況[EB/OL].(2022-03-29)[2023-10-1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24/sfcl/202203/t20220329_611594.html.

[4]趙凌云,胡中波.數字化:為智能時代教師隊伍建設賦能[J].教育研究,2022(4):15-18.

[5]彭劍鋒.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260-262.

[6]張祺午.譜寫后疫情時代發展新篇章——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22(24):25-26.

[7]教育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以數字化轉型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EB/OL].(2022-11-04)[2023-10-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211/t20221104_891444.html.

[8]謝維和.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研究,2022(4):155-159.

猜你喜歡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6:26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旅游產業助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術畢業作品展對民族地區高校就業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播放|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香蕉精品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日本国产精品|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色伊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日本影院一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婷婷五月在线| AV老司机AV天堂| 极品av一区二区|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国产中文| 99re视频在线|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91线观看|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亚洲看片网|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青榴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欧美亚洲欧美|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区| 国内精品91| 尤物视频一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日本三级精品|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超碰色了色| 99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啪啪网| 天天爽免费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