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藝術在社會中的作用也愈發明顯,特別是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服務功能與對社會群體的教育功能。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慰藉》一書中說:“藝術是一種具有療愈性的媒介,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彼囆g作為一種精神產物,通過它的力量不斷推動著社會全面進步。本文旨在通過教育、政治及藝術反映社會生活三點,簡要論述藝術對于社會的功能。
關鍵詞:藝術與社會;教化;審美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人與世界聯系的形態之一。審美認知的養成對于個體三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而藝術的功能之一便是增強社會群體的審美意識。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其迅速,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說,社會群體的審美需求與觀念并沒有如同經濟般大幅度提升,二者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藝術對社會群體進行審美意識方面的教育。藝術的審美功能集中于精神層面,藝術作品是美的集中表現,就像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所說:“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學會把這些美收集到一起。嚴格地說,希臘雕像之所以超越造化本身,只是由于它凝聚了各個局部的美,而自然本身卻很少能把這些美集大成于一體?!彼囆g將生活中不同的美集中起來,再以此提升社會群體對美的認知,從而增強人們的審美能力。
藝術家通過主觀的審美理念,將自然美轉化、凝練為藝術美,社會群體在藝術接受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被藝術家的審美意象所打動,進而再通過這種藝術美來提升社會群體的審美理念與能力。總體來講,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帶給人更加豐富的審美理念與沒有功利意味的美感,這種精神方面的教育對于建設文化強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范,社會的和諧穩定離不開群眾良好的道德觀。古往今來,藝術對于道德的弘揚一直都有廣泛的影響,而藝術的基礎也存在于道德人格之中,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德為藝之本,藝能揚道德。
以中國畫為例,道德向來占據了我國藝術題材的一席之地: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常被文人高士置于詩畫之中,用以表現清高拔俗的道德情操?!叭龒{畫派”提出“以山喻德,以水比性”的創作精神;松年在《頤園論畫》里寫道:“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边@些皆體現了藝術對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優良導向作用。除了歌頌道德外,藝術還能夠起到思想道德教化的作用。魯迅先生曾說:“美術可以輔翼道德……今以此優美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獨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人安?!彼囆g的教育功能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使人們明辨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中外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藝術的教育作用。王延壽認為藝術的功能是“惡以誡世,善以示后”;柏拉圖于古希臘時期就強調美育和德育的結合,提倡“理智”的藝術,強調音樂的教育作用,皆是主張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以承擔教化與規范的教育功能。古往今來,道德導向往往可以被看作是評判藝術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胺虍嬚?,成教化,助人倫。”張彥遠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明確了藝術的教育功能,只不過古代的藝術大多流傳于貴族階級之間,受政治影響極深,其教化功能也大多體現在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控制之上?!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當今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與作品,藝術的功能不再只是文人畫和政治工具,其與社會大眾的接觸愈發緊密,而其內在的道德教育功能并沒有缺失,依舊體現在當今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蔣兆和的《流民圖》(圖1)便通過描繪勞苦大眾流離失所的慘狀,揭露侵華戰爭的罪惡本質,使人明辨是非丑惡,喚醒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可見雖然時代不同,但是藝術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卻一直存在其中。
不僅中國,西方藝術對于社會的教化作用亦是如此。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讓·萊昂·熱羅姆多幅以奴隸販賣為題材的油畫表現了他的道德良知以及對奴隸制度的揭露與批判。歷史證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藝術家,也證明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對社會進行道德教育。當代社會,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單純傳統“語、數、外”三個學習科目的成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因此,藝術作為美育的主體之一,它需要在社會中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在社會中的教育功能并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說教,而是一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賀拉斯在《詩藝》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藝術應當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彼囆g教育應是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將思想教育功能寄寓在審美娛樂之中,通過藝術強烈的感染性,使欣賞者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
談及藝術與政治,便不得不說到宮廷繪畫,作為“御用美術”,其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教功能?!堆┮乖L普圖》(圖2)描繪了趙匡胤夜訪重臣趙普,其“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的情景,贊美明主忠臣之融洽;倪端的《聘龐圖》刻畫了劉表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之德。在當代中國社會,藝術對社會政治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如李可染的畫作《是誰破壞了你快樂的家園》就飽含國仇家恨,起到了凝聚民族力量、堅定國內民心的作用;在西方,腓力四世將宮廷畫家委拉斯貴支所畫肖像作為外交禮物,以顯示其政治上的寬宏。古今中外,利用藝術宣揚政治的做法并不少見,但藝術并非完全是政治工具,人們亦通過藝術表達自己對政治的觀點與態度。戴逵繪畫中的“神明太俗”宣示著他與社會的不和諧;從陶弘景的《二牛圖》,可以看出他對待蕭齊王朝有不同的政治態度。在民主的政治環境下,不會有“專制”的藝術。當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原則能更好地與政治相互影響,達到和諧的狀態。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藝術是生活的鏡子,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萬多年前最原始的藝術形式也是源于生活的,能夠展現原始人類的生活痕跡。壁畫中的野?;蚴軅虮寂埽藨B各異,栩栩如生,洞穴壁畫如鏡子一般,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與所見所聞。因此,藝術創作的源泉就在于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環境。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現象這一點,應該是藝術與社會之間最緊密的關系。蔡京在《千里江山圖》中題詩:“江山千里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卞氤咧?,可現江山。王希孟通過長十二米的青綠山水展現了宋徽宗心目中的山水人居和諧之景,《清明上河圖》也通過點線勾描展現了宋代坊間生活的興盛風貌。此外,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也是多樣的:音樂可以表現高山流水;繪畫可以表現梅蘭竹菊;詩歌可以表現陰晴圓缺。這些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可以劃分為兩種,一是通過藝術,理性地“再現”客觀的物質世界,如中國工筆花鳥畫、西方現實主義繪畫等,對于客觀物象的描繪細致入微,注重所描繪客觀存在的真實形象,畫中作出的主觀改變較少,現實主義便是其中之一。庫爾貝曾在《現實主義宣言》中提出 :“藝術應真實地表現生活?!彼f“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表明了其忠于“再現物質世界”的繪畫理念;而繪畫風格的真實性與嚴謹性也使得科技能更好地與之結合——基礎的“透視法”到 “凹面鏡”“雙凸透鏡”“暗箱”等科學技巧早已運用到了繪畫之中,增進了畫家的寫實技術,也更好地表現了客觀世界。二是用藝術感性地表現主體的精神與情感,與前者不同,這類藝術形式較為重視作者的主觀情緒,萬物存于我心,隨我心而動。如凡·高筆下的世界如流水般慢慢淌動;西涅克心中的海洋與天空則是由一個個色塊所構成。中國畫中也有很多表現內心世界的寫意風格繪畫,如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圖3),筆簡神具、自然瀟灑,寥寥數筆便使袒胸露懷、寬衣大肚的仙人形象躍然紙上。用墨濃淡干濕自然,用筆則是大筆側鋒描寫,豪放灑脫、不求形似,講求精神的傳達與意境的表現。這種表現性的繪畫形式在中國古代可謂備受推崇,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稱蘇軾之畫:“大抵寫意,不求形似?!睆垙┻h論吳道子畫曰:“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北彼翁K軾跋趙云子畫:“筆略到而意已俱。”以上種種,皆以神似為妙,不著眼于詳盡如實,而重在體現客觀物象的神韻與畫家的精神世界,虛處見實,通體皆靈。至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吳為山曾言:“寫實作品如果缺乏了寫意性,是沒有生命力的”,而精湛的技藝,也是寫意的基礎。因此,藝術反映世界的方式無論“再現”或“表現”,都應是寫實與寫意兼具,感性與理性、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結合的。
雖然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但絕不是對其完全的模仿,就如潘天壽所說:“生活是生活,藝術是藝術,不能也不必要完全一樣。”若將諸多社會現象看作有待雕琢的璞玉,那藝術無疑是一把鋒利的刻刀——玉不琢不成器。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藝術的“刻刀”將“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這一社會中的典型角色刻畫為藝術的美;列賓通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圖4),描繪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揭露了沙皇制度腐朽的本質;羅丹的刻刀將“形象丑陋、干癟如柴”的老娼婦雕刻為傳世之作,他借助“丑”的社會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藝術之美,正如魯迅所說:“傍依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優秀的藝術不是對社會生活的復制,而是要剖析社會的表象,展現其內在的美與本質,無論是對社會現象的贊美還是批判,都是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能夠深入其中,將社會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在發掘社會本質的同時,豐富的社會現象也啟迪了藝術,豐子愷曾言:“生活是大藝術品,繪畫與音樂是小藝術品,是生活大藝術品的副產品”;蔡邕《九勢》的首句云:“夫書肇于自然”,提出書法藝術源于自然,他曾“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從中受到啟發,創造出筆畫間絲絲留白的“飛白書”;黃庭堅也有書論:“余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都是于社會生活之中汲取藝術的靈感。古今名家受社會與生活者的啟發,多有受益。當今藝術也須體驗并立足于社會生活,陶鑄性靈。藝術若脫離生活便如無根之水,我們應時刻謹記,以社會生活現象為源泉進行藝術創作,上下求索并朝夕不倦。


作者簡介
馮子龍,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繪畫藝術(油畫)。
參考文獻
[1][英]阿蘭·德波頓,[澳]約翰·阿姆斯特朗.藝術的慰藉[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2](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M].黎臻,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3](清)松年.頤園論畫[M].關和璋,評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4](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