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病由胸膜肺炎放線菌感染所引起,具有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和治療難度大的特點,根據發病緩急程度不同將其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類型,病豬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預防本病需科學對健康豬群接種疫苗,加強豬場的綜合消毒工作,提升整體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對胸膜肺炎放線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嚴重感染豬建議直接淘汰處理。
關鍵詞:豬;傳染性胸膜肺炎;預防;治療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病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感染所引起,可發生于所有品種和日齡的豬,臨床以保育豬和育肥前期豬感染率最高,具有傳播快、致死率高和治療難度大的特點[1],對生產危害較大。本文就該病的預防與治療為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簡介
本病的病原為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球桿狀或桿狀,少部分為絲狀,直徑大小在0.4~1.2 μm之間,在含有葡萄糖和麥芽糖的培養基中培養時菌體能長到6 μm以上,單個或成對排列,罕見鏈狀分布,不形成芽孢,無運動性,菌落帶有黏性。體外培養對營養的要求較高,需要加入血清以及特殊的Ⅴ因子,最佳培養溫度為37 ℃。血平板培養時能見到菌落四周呈現β-溶血,對葡萄糖、麥芽糖、甘露糖、甘露醇、蔗糖、木糖和果糖有較強的發酵作用,可分解尿素,能還原硝酸鹽,硫化氫試驗、V-P試驗和MR試驗均為陰性。無論是自然感染還是人工感染,健康豬接觸病原后都能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在感染后的第10~14 d能檢測出有效的血清抗體,抗體水平在第1~1.5個月時能達到最高峰。環境不良因素很容易將該菌殺滅,大多數種類消毒劑都對其敏感,但有組織依附的情況下能長期存活。
2 流行特點
本病在世界主要養豬國家都有報道,最早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歐美和亞洲地區是本病發生的重災區,2~5月齡的豬是發病主要群體,尤其是體重在30~60 kg之間的豬。病豬、隱性感染豬和康復不久體內仍帶毒的豬是主要傳染源,病原通過密切接觸的方式擴散。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途徑,氣溶膠、飛沫、塵埃粒子都可成為病原擴散的媒介。急性暴發時,感染可從一個豬欄“跳躍”式傳播到另一個豬欄,這表明較遠距離的空氣流動以及工作人員的攜帶可能為病原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飼養密度越高,本病傳播得就越快,尤其是休息和采食時,豬群可因短暫性的過度擁擠而加速傳播。應激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如長途轉群、斷水斷料、飼喂不規律、天氣突變、通風不良等。新疫區暴發時常以急性發病為主,多為新建豬場或從未接種過疫苗的豬群,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在50%以上。老疫區豬場大部分豬具備了一定抵抗力,發病通常較緩和,以地方流行為主。
3 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為1~3 d,病豬的癥狀嚴重程度和豬的日齡、免疫狀態以及豬場管理水平、養殖環境、用藥狀況等都有關系。根據發病緩急程度不同將其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類型。
3.1急性型
急性感染豬體溫可升高至41 ℃以上,食欲下降,前期表現嘔吐和下痢,常側臥于圈舍一角,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表情呆滯,人員靠近時因警覺性提高而渾身抖動。全身循環發生障礙,鼻鏡、耳扇、大腿內側、下腹部等皮膚發紺發紫[2]。病程一般只有24~48 h,臨死前張口呼吸,呈犬坐姿,鼻孔處流出帶血的泡沫液鼻液,口腔持續流涎,最終角弓反張而亡。
3.2亞急性型
亞急性型癥狀表現稍緩和,病豬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同時也伴發呼吸困難的癥狀。部分豬持續咳嗽,口腔流出泡沫樣液體,病程約2~3 d,病死率低于急性型,但耐過后生長發育長期受阻,肺部出現實質性損傷。部分豬有心衰表現,心臟跳動快而淺,身體末梢部位充血發紅。
3.3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或亞急性型轉變而來,也有些豬抵抗力較強或者日齡較大,感染后呈慢性發病經過。病豬通常體溫不高,采食正常或稍有下降,生長發育緩慢,有程度不等的間歇性咳嗽。大多數病豬發病期間可因感染其他微生物(支原體、巴氏桿菌、肺炎球菌等)而導致疾病加重。妊娠期母豬對本病有一定抵抗力,感染后以慢性發病為主,但會引發流產。
4 本病的診斷
根據病豬的臨床表現可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借助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查。將病豬的肺壞死組織、胸腔積液、鼻腔或氣管中的分泌物等進行無菌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能見到兩極著色的陰性球桿菌。同時將病料接種于巧克力瓊脂或綿羊血瓊脂表面進行培養(培養環境需為5%二氧化碳環境),如果有溶血性的小菌落,且CAMP試驗呈陽性,其他生化發酵特征均符合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鑒定標準時可確診。除了鏡檢、分離培養和生化鑒定外,也可將病料通過PCR法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由于胸膜肺炎放線菌的特有基因序列是固定的,如果通過引物的作用能成功將核酸擴增,則表明病料中含有本菌。分子生物學診斷法具有準確率高以及檢測周期短的特點,但檢測成本相對較高,同時對實驗室硬件設備和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有較高要求。血清學方法也是檢測本病的常用方法,改良補體結合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臨床使用較多,利用抗體和抗原特異性結合原理進行檢測,檢出率較高,多用于群體的篩查。
5 本病的預防
5.1健康豬群接種疫苗
對健康豬群及時接種疫苗,使其體內產生抗體能提供有效保護[3]。目前本病的市售疫苗以滅活苗為主,由于病原血清型有多種,為了最大程度增寬防疫譜,建議選擇豬傳染性胸膜肺炎三價滅活疫苗進行使用。仔豬在斷奶后一周之內可進行首免,之后間隔30 d再加強免疫1次,使體內抗體快速升高至有效滴度。本病的疫苗有效期可維持半年以上,對于育肥豬能保護至出欄。種公豬建議每年接種2次即可。母豬可于產前6周和2周時分別接種一次,這樣能使抗體在圍產期時含量達到最高,并在產后通過母乳形式傳授后代,達到對仔豬保護的目的。為了提升免疫效果,疫苗接種前后一周之內不要使用對免疫有干擾作用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類、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消炎類藥等,更不要飼喂發霉的飼料,以防霉菌毒素對免疫系統產生抑制。
5.2加強豬場綜合性消毒
消毒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非疫情防控期間的常規消毒,另一種是周邊有疫情威脅或場內發現傳染源時的針對性消毒。常規消毒以舍內帶豬消毒為主,消毒劑可選用稀碘溶液、0.1%過硫酸氫鉀溶液、0.1%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等,消毒方式以舍內噴霧為主。走廊地面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灑。針對性消毒是防止疫病傳入本場或防止病原在豬群中擴散的一種消毒方式,外來車輛和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即使進入行政區也需要在場門口進行消毒,車體建議用0.1%苯扎溴銨溶液噴淋,車輪用1%氫氧化鈉溶液浸沒。人員需走專門的消毒通道。場內道路地面撒生石灰粉或漂白粉。病畜除了及時隔離外,污染的地面噴灑過氧乙酸溶液。接種疫苗或注射藥物時應注意針頭要無菌,以防病原經污染的針頭擴散。
5.3提升整體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豬場盡量采用自繁自養的生產方式,如果因資金或場地有限必須對外引種時,建議到非疫區且從未發生過本病的場引種,簽售后保障合同。不同批次和品種的豬禁止混群。除了獸醫進行巡場外,飼養員、清糞員等也需要參與到生物安全管理中,因這些崗位人員在養殖一線待的時間較長,有利于及時發現感染豬。病豬解剖需在遠離生產區的地帶進行,采集的病料和剖檢后的尸體最終要進行無害化銷毀。嚴控飼養密度,減少豬之間的相互接觸。不同棟舍的飼養員禁止相互串門。規?;瘓鲂枰龅椒忾]式管理,物流、人流、車輛、豬流、飼料流等都必須嚴格遵守防疫規定。非生產區的員工下班時間禁止到同行養殖場、屠宰場、有機肥加工廠等場所活動。
6 本病的治療
對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最佳藥物,包括鹽酸頭孢噻呋、硫酸頭孢喹肟、氟苯尼考、卡那霉素、恩諾沙星等。鹽酸頭孢噻呋和硫酸頭孢喹肟臨床常用其緩釋注射液,分別按照 5和2 mg/kg·bw肌注,1次/d,連用3~5 d即可快速控制病情。氟苯尼考以30 mg/kg·bw肌注或口服,1次/d,連用3~5 d??敲顾睾投髦Z沙星可分別按照15和10 mg/kg·bw肌注,2次/d,連用2~3 d。需要提醒的是,青霉素對本病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由于常年使用目前在大多數豬場已經產生耐藥性,故不建議將該藥作為治療首選。
對于嚴重急性感染豬,尤其是呼吸道中已經有帶血的分泌物流出者,建議直接淘汰處理。因這種豬絕大部分肺組織已經發生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即使經過治療最終能存活,其后期的生產性能也不高,已經失去飼養價值。
7 討論
本病盡管能通過對放線桿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對于急性和亞急性感染豬,即使體內病原能被殺滅,已經受損的組織器官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恢復功能,后期會影響豬的生長和發育,因此,本病臨床一定要以預防為主。當單獨使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時,可配合解痙、鎮咳以及抗炎性強的藥物來改善缺氧癥狀,這樣能顯著縮短病程,提高病豬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孫艷華,趙海玲.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1):21-22.
[2] 張紅玲.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防治[J].養殖與飼料,2022,21(7):76-78.
[3] 牛雅娟,鄭玉麗,秦思遠.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措施[J].河南畜牧獸醫,2022,4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