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循環發展背景下,擴大內需被時刻關注。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消費結構逐漸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而新型城鎮化又在挖掘消費內需潛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合中國新型城鎮化和消費結構的發展背景,綜合相關學者的研究,從理論層面梳理新型城鎮化中人口產業集聚、收入變動、公共支出、消費環境四方面如何對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影響。基于此,提出一定的對策建議,以更好地解決兩者之間的邏輯問題,從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消費結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
一、引言
近年,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嚴峻,全球經濟面臨日益衰退的風險。同時,一些國家增長乏力,中國出口貿易貢獻逐漸降低。逆全球化浪潮和國際局勢在中短期內可能還會繼續惡化,外部需求恢復較難。由此,我國于2020年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紤]到中國長期以來的高投資率、不斷下降的投資回報率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局勢,中國必須千方百計提振內需以暢通雙循環,而提振內需的潛力主要在于國內消費需求。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新型城鎮化是全方位、多方面發展的。它注重公共設施的建設、環境的改善、居民的生活保障等等,在教育、就業、住房、交通等方面全方位促使居民生活平穩健康發展,挖掘居民高層次消費需求,提高轉化為實際購買力的可能性,改善居民消費結構,促進內需循環。
新型城鎮化與居民消費有著緊密的聯系,將新型城鎮化作為滿足居民新需求的重要舉措,會對居民消費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較高地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之一,2022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達到24538元,比2021年名義增長1.8%,202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2.8%,可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極大作用。同時隨城鎮非戶籍人口轉為永久居民的推進,將會加強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和消費的促進作用。
綜上,提出文章的研究主題:新型城鎮化是如何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的,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展開深入探討,從理論層面剖析根本,從而提出一定的對策建議,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文獻綜述
(一)居民消費理論的研究
居民消費一直是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重要議題。從確定性條件下的居民消費理論,例如Keynes的絕對收入理論,Duesenberry的相對收入理論,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說,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說;到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理論,例如Hall的隨機游走假說,Deaton的緩沖存貨假說等。
(二)消費結構的研究
早期1941年Lese、1954年Stone、1975年Christense等等學者對消費結構的實證展開研究。
現階段,Deaton和Muellbauer1980年提出了需求系統模型(AIDS),其被經常用來分析消費結構。近些年,AIDS的拓展模型也相繼引入研究領域,被學者用于消費研究。胡日東等[3]、馬慧芳和德娜·吐熱汗[7]運用LA/AIDS拓展模型,實證檢驗不同變量對居民的消費結構的顯著影響。
(三)新型城鎮化研究
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化的基礎上逐漸被提出。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應包含多個方面。
徐振華等[11]從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生態、城鄉一體等24個指標層面構建新型城鎮化指標;薄文廣等[1]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15個指標層面構建新型城鎮化指;周小剛和王超華[13]從經濟、人口、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等16個指標層面構建新型城鎮化指標。
綜合所述,構建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在不斷地補充、調整、完善。
(四)新型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
首先,大多數學者認為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2008年的Akita和Miyat、2016年的Bunyan等學者、2017年的Arouri等學者研究發現居民消費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在逐漸增加。雷瀟雨和龔六堂[5]認為新型城鎮化通過發揮城鄉聯動、提高農民工的福利薪資待遇、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消費結構優化。王永軍[10]認為除直接效應,新型城鎮化還可通過收入變動、公共支出的間接效應促進消費。李軍輝[6]通過省級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城鎮化可以通過收入對消費結構產生影響,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陳兵[2]、上創利和李兆鑫[8]認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結構都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王芳和胡立君[9]認同并認為存在地區差異性。馬慧芳和德娜·吐熱汗[7]運用LA-AIDS拓展模型研究新疆經濟、人口、社會、生態城鎮化對八類消費的貢獻。賈政軍[4]認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促使消費需求增加。姚樹榮和鄧文剛[12]將新型城鎮化分為人口、經濟、空間、環境、社會5種類型,通過灰色關聯度和LA-AIDS拓展模型得到新型城鎮化與消費結構的關聯度。
雖然少數學者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明顯,甚至有阻礙作用,但當時的中國基本處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初期。
綜上,在學界,新型城鎮化的定義及測算指標雖然沒有得到完全的一致,但本質上已經得到統一,即從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公共等各方面出發作為衡量新型城鎮化的二級指標,從而分析新型城鎮化對消費產生的影響。本文結合光明日報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概念、學者的研究、新型城鎮化影響消費的機制路徑來定義新型城鎮化,其共分為:人口、經濟、公共基礎服務、消費環境城鎮化四個方面,同時也對應了理論路徑分析中的人口產業集聚、收入、公共支出、消費環境四個方面的分析。本文主要針對新型城鎮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進行調整、分類、定義。
針對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多數認為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居民消費結構,從收入角度、公共支出、產業結構、示范效應、環境等多方面考慮,這為本文的理論機制分析奠定了基礎。
在確定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上,具體描述全國居民的消費結構現狀。發展經濟、促進消費,不僅僅消費的絕對值在增長,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地升級轉型,居民生活不再僅僅是局限于溫飽,而是逐漸向“發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費方式轉變。2022年,總的全國居民人均消費達到24538元,在這其中,食品煙酒支出總共7481.04元,占全部消費的30.48%;衣著支出總共1364.6元,占全部消費的5.56%;居住支出總共5882.04元,占全部消費的23.97%;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總共1431.82元,占全部消費的5.84%;交通通信支出總共3194.82元,占全部消費的13.02%;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總共2468.66元,占全部消費的10.06%;醫療保健支出總共2119.87元,占全部消費的8.64%。相比較于2014年,總的全國居民人均消費達到14491.4元,其中,食品煙酒支出總共4493.9元,占全部消費的31.01%;衣著支出總共1099.3元,占全部消費的7.59%;居住支出總共3200.5元,占全部消費的22.09%;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總共889.7元,占全部消費的6.14%;交通通信支出總共1869.3元,占全部消費的12.90%;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總共1535.9元,占全部消費的10.60%;醫療保健支出總共1044.8元,占全部消費的7.21%。2022年相比較于2014年,消費的絕對量增長了69.33%。在不同的消費支出類別中,食品煙酒和衣著占總消費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而交通通信、醫療保健占總消費的比例都在有所上升,可能因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教育文化娛樂有所減少。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學者的研究,理清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機制,豐富新型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結構的證據。
三、理論分析
基于上述新型城鎮化的梳理,將新型城鎮化具體分為四個方面:人口、經濟、公共基礎服務、消費環境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對消費結構的理論分析也將從這四個方面出發,具體分為人口產業集聚、收入、公共支出、消費環境對居民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人口產業集聚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理論分析
人口集聚作用。一方面,由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新工作環境下,人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能,逐漸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產品的專業程度以及豐富程度。另一方面,農村人口減少,加上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也逐漸提升,從而生產更多優質的綠色產品。
產業集聚作用。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發展下,要素聚集,分工明確,生產率提高,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產業集聚促進企業間合作,使企業更容易發現產品或服務的供給缺口。隨產業結構優化,可為市場提供更優質、豐富的產品與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二)收入變動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理論分析
根據宏觀消費理論,收入變動能夠決定消費變動。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并貫徹保障居民就業、維持其收入可持續性增長、縮小城鄉差距的核心理念。因此,收入變動渠道對應的“收入”既指依靠就業取得的當期絕對收入,同時也指相對收入,即城鄉收入差距。由此,新型城鎮化影響消費的收入變動分別表現為:收入效應與分配效應。
收入效應。新型城鎮化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工資收入增加。根據二元結構理論,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城鎮現代產業,其工作者的收入比農村傳統產業(農業)者要高。同時,中國在新型城鎮化中注重增加居民收入的理念,新型城鎮化定是居民工資收入不斷增加的過程。Keynes的絕對收入理論:消費隨收入的增加而提升。同時,工資性收入比個人投資積累財富更具穩定性,這使居民對未來有較好的預期,從而更能促進當期消費的增加。
分配效應。首先,新型城鎮化引發人口集聚,生活資料需求增加,因此周邊鄉鎮銷售渠道變得更加廣闊,從而拉動周邊農村農業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進而使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第二,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的收入隨之提高,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第三,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起到示范作用,從而帶動農村居民整體消費的增加。第四,相對收入理論認為,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消費行為會表現出“虛榮性”。城鎮居民在農村居民的“模仿追趕”下會轉向更高水平的消費。因此,新型城鎮化一方面提升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另一方面推動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
(三)公共支出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理論分析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必然會增加公共支出。公共支出按資金去向與用途可分為:投資性、轉移性和消費性支出。第一個是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支出;第二個指政府社會公平、正義而給予的社會保障、財政補貼支出;第三個指政府部門公共或個人因公務而產生的支出。新型城鎮化中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效應和基礎設施公共產品的作用機理。
社會保障效應。隨政府轉移支付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將來保障水平提高,未來消費信心提高,消費不確定性降低,進而促進當期的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結構轉型。
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會得到改善,居民的基本生產、生活得到保障,從而居民不再為基礎性生活消費而擔憂,進而增加高層次消費需求,轉向更高質量的消費。
(四)消費環境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理論分析
優化生態環保環境方面。新型城鎮化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綠化覆蓋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使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提高消費欲望。
優化市場交易環境方面。農村人員進城,城鎮人口增加,商場、平臺逐漸增加,規模經濟下,豐富居民消費渠道,降低居民市場交易成本,消費潛力逐漸被激發。潛在購買力會轉為現實購買力,居民在滿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四、總結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在梳理文獻的基礎上,具體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最終得到:新型城鎮化的人口產業集聚、收入、公共支出、消費環境都在不同方面對居民消費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轉型。
首先,文章通過新型城鎮化的四個不同方面對居民消費結構如何產生影響進行具體的梳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更有利于促進正向作用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作用于居民消費結構對擴大內需的持續促進作用,進而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其次,在剖析梳理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結構影響的過程中,也具體剖析了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內涵及實踐。有助于中國新型城鎮化政策的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同時,不同省市區域的新型城鎮化實施情況、發展進度與實踐效果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省市區域之間可以參考學習借鑒,從而促進區域之間的協調與均衡發展。
最后,從多層面研究新型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結構間的關系,能夠剖析兩者之間的多種聯系,從而有利于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建議,從多方面多角度促進消費結構,進而從多方面多角度促進經濟發展。
(二)對策建議
在理論分析和結論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促進內需發展,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快產業融合,改善就業人員結構,促進教育投入,加大教育學習,適當增加員工培訓福利機制。一方面,產業融合和產業集聚會促進人口流動、產業分工,在人口產業集聚的效應下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升級。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會提高人口素質,增加儲備人才;員工的適量培訓會調動員工積極性,促進技能知識學習效率的提升,增強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的知識領悟與技術本領,從而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更快速更高效地提高,最后達到人口產業集聚效應的效果。
第二,高質量發展第三產業、城鎮周邊第二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技術創新,從而為農村人口及流動人口提供增加高收入的基礎。同時,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新型城鎮化體系,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增加東中西不同省市城市之間的交流,緩解不同省份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一方面,不斷推動新型城鎮化向前發展,完善城鄉保障制度、戶籍制度、合理稅收等,從而逐步緩解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的不平等問題,進而提高農村人口“模仿”城市人口消費的可能性,減小城鄉差距,同時學習到東部城市的消費模式,發揮“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崗位以及新型城鎮化體系的建設,會使得農村多余的勞動力獲得更多的平等就業機會,促進跨省流動,從而提高更多的人口收入。
第三,完善醫療保障、社會就業保障等制度建設,減小居民壓力,從而減少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這個過程中會減小居民儲蓄動機,達到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目的。一方面,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不斷優化完善,尤其是社會就業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使居民能夠平等地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從而增強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增加當期的消費。另一方面,居民生活的水、電等基礎公共服務要得到確保,醫療以及教育資源要不斷完善。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才會轉變消費類型,逐步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邁進。
第四,保證城市綠化環境,保障交通秩序順暢,優化消費環境,推動電商平臺規范安全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保證居民消費的基礎條件,包括交通、各類供給方數量、互聯網等等,為居民的高質量消費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適當增加供應商、各類商場、網絡電商平臺等供給方的檢查和規范,改善居民的消費環境,保證居民的消費安全,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促進更高層次高質量的消費轉變。
參考文獻:
[1] 薄文廣,錢鐿,屈建成等.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及交互影響研究:基于15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3(9):106-116.
[2] 陳兵,烏靜,王偉龍.新型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區域差異[J].商業經濟研究,2021(18):42-45.
[3] 胡日東,錢明輝,鄭永冰.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4,40(5):75-87.
[4] 賈政軍.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其空間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2,(7):44-47.
[5] 雷瀟雨,龔六堂.城鎮化對于居民消費率的影響: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49(6):44-57.
[6] 李軍輝.城鎮化建設、居民收入與消費結構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0,36(12):121-124.
[7] 馬慧芳,德娜·吐熱汗.新疆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11):226-233.
[8] 上創利,李兆鑫.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17):48-51.
[9] 王芳,胡立君.城鎮化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傳導路徑研究——基于收入效應和收入差距的多重中介效應檢驗[J].宏觀經濟研究,2022(9):64-77.
[10] 王永軍.新型城鎮化如何影響城鎮居民消費[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3):108-116+154.
[11] 徐振華,慈福義,張佳文.數字經濟、綠色創新與新型城鎮化時空耦合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15):94-99.
[12] 姚樹榮,鄧文剛.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54-61.
[13] 周小剛,王超華.數字經濟、新型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OL].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