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線建設文化是三線建設孕育出的思想產物,是紅色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彰顯,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高職院校構建傳承和弘揚三線建設文化的現實路徑,將三線建設文化融入學校內涵建設,既可以拓展立德樹人載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又有利于賡續紅色血脈,推動新時代三線建設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 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文化;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3-0005-04
0" 引言
20世紀60年代初,面對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和亟待調整的工業布局,黨中央做出加強三線建設以加強國防的重大決策。為響應國家“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號召,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西北、西南內陸地區,扎根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廣大建設者艱苦奮斗,先后建成400 多個軍工企業、80多個國防科研院所[1],一大批新型工業科技城市拔地而起,為中西部地區工業振興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就是要將增強硬實力和提升軟實力結合起來,將強技能和強文化結合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發掘利用三線建設文化資源,傳承文化底蘊,弘揚“三線精神”,用文化軟實力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 三線建設文化的內涵
三線建設不僅是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行業變遷的重要見證,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表征,在具體層面,也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特殊記憶及其變遷[2]。這些珍貴的特殊記憶集中表現于文化。從產生背景看,三線建設文化一經誕生,就自帶“政治”“工業”“建設”等標簽,與時代同向、與祖國同行,謀國家之強盛、求工業之精進,是政治文化、工業文化和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從表現形式看,三線建設文化涵蓋了整個三線建設時期的“人、物、事、魂”,其中“人”是建設時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建設者;“物”是建設者戰天斗地、頑強拼搏的建設成果以及他們工作、生活過的舊物舊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建設活動、先進事跡和歷史事件;“魂”則集中體現為三線精神。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看,三線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三線建設時期的重要體現,是對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繼承和發展。總的來說,三線建設孕育三線建設文化,三線建設文化是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2" 三線建設文化的育人價值
三線建設文化深刻總結了形成于三線大地的文化精髓。職業院校與三線建設本身有著極深的淵源,要深刻把握三線建設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其所蘊含的強大感召力和無窮創造力。
2.1" 引導政治方向,樹立崇高理想
三線建設作為特定歷史背景下黨領導的重要建設運動,是黨史、新中國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大事件,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文化內涵,這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閃耀著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思想光輝。它是一批又一批三線建設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堅定信念、埋頭苦干的生動詮釋,是我們黨根植人民、自立自強鮮明政治品格的具體體現,是學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和生動案例。大力弘揚三線建設文化,能夠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國之大者”,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主動汲取信仰的力量,向著黨和國家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建功立業。
2.2" 激發奮進力量,砥礪成長成才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三線建設重點以備戰為目的,加強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為了做到安全隱蔽,工廠大多布局在我國西北、西南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廣大建設者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堅守陣地、艱苦奮斗,靠“人拉肩扛”“白手起家”奠定了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極大優化了我國工業布局,實現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老一輩建設者戰天斗地、永不言棄的“干勁兒”“闖勁兒”“拼勁兒”,正是新時代的大學生所需要的。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國家發展需要人才,民族振興需要人才,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至關重要的變量。堅持用紅色基因強核、優秀文化賦能、三線精神聚力,有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從三線建設文化中汲取奮斗力量,提升自身本領,砥礪成長成才,立志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3"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三線建設始于“國計民生”,終于“國計民生”。三線建設文化中處處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如“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宗旨意識,“先生產、后生活”的大局觀念,“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新意識,“全國一盤棋,建設大三線”的團結協作等等,這些標語口號正是中華民族意志品格的生動詮釋。這一時期,孕育形成的以“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三線精神”是三線建設文化的精髓,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紅色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高職院校應深入挖掘三線建設文化蘊含的精神財富,將思想文化動力轉化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動實踐,引導學生自覺成為優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進一步夯實黨和國家的紅色血脈根基。
2.4" 豐富教育載體,矢志立德樹人
三線建設文化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外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傳播機理,有力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載體。從內容上看,三線建設文化體現的傳統文化、政治文化、工業文化和地域文化,能夠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政治、工業、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發展狀況,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教材。從載體上看,“三線精神”與偉大的建黨精神一脈相承,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借助三線建設實踐中那些戰天斗地、可歌可泣的“人”“物”“事”“魂”,可以進一步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激發大學生擔當時代使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大學生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5" 助推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從源頭上講,三線地區的一大批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工業企業發端于三線建設,學校負責培養工人,企業專注生產建設,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共同致力于三線建設。經過幾十年改革發展,這些學校大多成為地方職業院校的“標桿”,企業大多成為本地區、本行業的“領頭羊”,學校和企業雙方也一直保持著較好的聯系。沉淀至今的三線建設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將三線企業與職業院校緊密聯結在一起,成為雙方“強強聯合”的精神紐帶,為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3]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
3" 高職院校傳承和發展三線建設文化的現
實路徑
過去的遺產不經過現在便不能走向未來。正是現在的事物改變了過去的事物,并往往會賦予后者以一種形式使它成為未來的事物[4]。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堅定歷史自覺,延續歷史文脈,積極探索文化傳承的現實路徑,推動新時代三線建設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1" 推動三線建設文化“四進”工程
高職院校要以職業教育的視角,積極推動三線建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為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一要推動文化進校園。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5]校園作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要不斷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注重用三線建設文化裝點校園,讓歷史簡介、榜樣人物、口號標語、感人事跡等文化元素上墻上架,讓情景劇、歌舞劇等文藝作品上舞臺進教室,讓三線建設親歷者和勞動模范、技能大師等現身說法,將弘揚文化精神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同時,要建強網絡陣地,發揮校園網站及“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的作用,用微言微語微視頻微電影,全面再現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斷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二要推動文化進課堂。三線建設文化內涵豐富、背景獨特,與職業院校關聯性強。教師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等神圣職責,首先,要信念堅定、善于學習,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其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6],加強改革創新,既突出“思政課程”“主渠道”功能,又發揮“課程思政”“一段渠”作用,積極推動三線建設文化進思政課堂、進專業課堂,用心用情講好三線故事、傳承三線精神。再次,要推動文化進教材。教材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相對實力雄厚,在三線地區有一定的資源稟賦,要充分利用自身綜合優勢,結合校地實際,創造性地編寫三線建設文化校本教材、歷史讀本等,引導師生主動參閱學習,加深對三線建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要推動文化進頭腦。入腦入心是文化教育的本質要求。無論是校園文化氛圍塑造,還是課堂教學、教材編寫,都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以新時代職業院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文化內容,期望達到啟智潤心、身體力行的良好效果。
3.2" 加大三線建設文化學術研究力度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三線建設屬于保密對象,研究力度不大。在為數不多的有關三線建設的研究當中,立足文化視角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三線地區的高職院校,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人才培養的指向看,都應該深入挖掘三線建設文化的學術價值,加大文化闡釋力度,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首先,要配齊配強研究力量。組建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文化研究隊伍,涵蓋思政類、宣傳類、文史類教師,適當吸收當地黨校、社科聯、企業、老“三線”職工等研究力量,形成強大研究團隊。通過文獻整理、實地論證、口述訪談、歷史資料收集等方式,加強對三線建設文化的系統研究,推出一批主題鮮明、導向正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學術成果,打造高等職業院校三線建設文化研究特色品牌。其次,要加大文化解釋力度。“加強與政府部門、三線企業、普通群眾等的交流合作”[7],舉辦文化論壇、交流研討會,整理出版研究論文集,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化三線建設政治文化、工業文化、地域文化研究與宣傳,努力構建三線建設文化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極力破解三線建設文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8]等問題,傳承好發展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3" 促進三線建設文化資源保護利用
高職院校要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推動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一方面,要組織校內精干力量通過實地調研、口述史訪談等方式,全面清查本地區三線建設遺產,聽取三線建設領導者、親歷者口述經歷,搜集整理更加豐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建立系統完備的三線建設文化資料庫。推動三線建設歷史資源進校史館,將與學校辦學相關的人物、史料、物件等進行專題陳列和概述,增加學校歷史的厚重感。工科類院校可以結合專業特色,綜合利用校內老建筑、老廠房、老園區,打造一批具有三線歷史意蘊的工業博物館、文化產業園、公共休憩空間等,用文化遺產實物留住歷史文化記憶。另一方面,要推動三線建設文化全面融入教育教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9]要充分利用三線建設文化場館、歷史遺存開展現場教學、主題教育、黨性鍛煉等活動,使師生近距離感受和體驗那段輝煌歷史,在“聽”“看”“問”“思”的矛盾運動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三線建設文化內涵和實質。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有條件的高校打造虛擬仿真教學基地,運用VR技術模擬三線建設真實場景,更直觀更真實地展示三線建設,增強教育教學感染性和實效性,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3.4" 推動三線建設文化校企共建共享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基本的辦學模式,也是最突出的辦學優勢。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校企雙方需要進一步強化務實合作,發揮三線地區特色優勢,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將弘揚精神文化與培訓專業技能并重,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先進的文化感染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要合力打造三線建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三線地區的部分高校和企業,本身就是三線建設的產物,有責任、有能力傳承和發展三線建設文化。要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整合館藏、場地、設施以及人才等資源,共建三線建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打造“紅色+”教育品牌,加強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產業文化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員工緊跟黨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實踐探索中弘揚三線精神。二要實施“尋根溯源”工程。倡導家國情懷、堅守理想與信念是三線企業產生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
量[10]。通過重大人文社科項目聯合申請,重要文化遺產共同保護,先進人物口述采訪,挖掘三線建設蘊藏的“精神富礦”,重構社會記憶,凝聚發展合力,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校企合作之路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定、更加長遠、更加穩健。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1]三線建設文化作為特殊時期孕育出的精神產物,深刻詮釋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帶領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的力量源泉。高職院校要聚焦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秉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不斷從三線建設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養分,用紅色文化、先進文化“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和文化支撐。
5"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
[2] 丁小珊.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的再生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21(3):198-206.
[3] 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N].人民日報,2021-04-14(1).
[4] 貢恰連科.精神文化:進步的源泉和動力[M].戴世吉,張鼎芬,王文郁,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7] 張勇.回溯與前瞻:多維視角下的三線建設研究述評[J].寧夏社會科學,2020(2):135-142.
[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N].光明日報,2021-03-31(1).
[10] 丁小珊.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的再生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21(3):198-206.
[1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