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課堂革命是關系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變革。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智能交互設計課程為例,提出課堂革命整體設計思路:以“崗”定“標”,企業項目貫穿,創新“一二三四五”教學體系,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創新能力培養,實現“三全”育人教學效果,以期為高職院校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 課堂革命;高職院校;智能交互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3-0102-03
0" 引言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職成
〔2020〕7號)提出,要推進職業學校“課堂革命”,把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積極踐行課堂革命,深化教學改革,將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以高職智能交互設計課程為例,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主體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開展課堂革命的探索和創新實踐研究。
1" 高職信息類課程“課堂革命”實踐的價值
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課堂教學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開展課程“課堂革命”能夠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解決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的問題
教學內容是實施課堂革命的根本和基礎,高職課堂革命教學內容應緊跟行業、產業、技術發展。傳統課堂在教學設計時,沒有精準對接嵌入式開發崗位的工作規范和職業能力要求,技術相對落后,教學項目缺乏典型性和應用性,與崗位需求差距較大。要保證課堂革命的有效性,必須保障教學設計及內容資源與時俱進,圍繞崗位的工作規范和職業能力要求,依照行業人才需求,將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等融入課程中,確保課堂革命取得實效,保持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先進性。
1.2" 解決學情分析不足,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
繼2019年高職擴招政策后,高職院校的生源包括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多元化生源結構使得學生基礎差異大、學習需求不同。課堂革命針對不同學生開展差異化、個性化教學,針對教學活動環境、內容進行課堂革命,最終實現有效的因材施教[1]。
1.3" 解決學生德技缺乏,職業素養培育不足的問題
傳統課堂在進行教學時,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沒有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勞動意識、人文素養、工程意識等綜合素養的培育提供平臺。課堂革命要針對課程內容深度挖掘,將課程思政巧妙地融入技能訓練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嚴謹細致的職業態度和愛崗敬業、熱愛勞動的勞動精神,切實做到“融德于技”“以德育人”。
1.4" 解決師資團隊單一,教學主體轉化的問題
傳統課堂教師團隊主要以校內教師為主,教學實力相對薄弱,對學生完成復雜的實訓項目和綜合技能訓練指導不夠;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
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深入的思考。實現課堂革命的關鍵就是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現狀,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課堂,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工程師進校園等方式優化教學團隊,建立立體化教學課堂,實現課堂培養目標。
2nbsp; 高職信息類課程“課堂革命”策略
2.1" 智能交互設計課堂革命建設基礎及思路
本課程是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基礎課,隨著物聯網行業市場發展、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圍繞物聯網軟硬件設計及調試員相關崗位職業能力,依照“以崗定標,以技建課”的思路,實施典型工作任務項目化教學改革。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將課程開展為思政引領、項目驅動、技術護航、產教融合、德技并修的有效課堂革命。優化教師團隊,深化教材改革,校企深度合作,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立體化學習平臺,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實施多元多維考核評價,實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2.2" 課堂革命的具體實踐
2.2.1" 以“崗”定“標”,以“技”建“課”,實現課程再造
課程標準是指導課程性質、課程培養定位、課程目標、內容目標、課程設計、實施建議及教學進度的指導綱領。課程以國家職業標準為導向,對接嵌入式產品開發崗位的工作規范和職業能力要求,引入物聯網企業真實項目,由行業專家、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等進行論證研討,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學習性工作任務,融入行業標準、人才需求標準、競賽考核內容,融入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以嵌入式開發崗位確定課程標準。
依據課程標準對典型工作任務、知識、能力進行序化、分解,確定智能交互設計課程培養目標是物聯網軟硬件設計開發員,學生應具備開發人員的嵌入式產品需求分析、方案設計、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功能測試、系統調試、產品推廣等職業能力。通過調研嵌入式開發員的工作流程與項目案例,以崗位技能要求構建課程工作任務,以嵌入式崗位工作標準設計課程標準具體工作任務、細化考核評價體系,實現課程項目化再造設計,以培養企業“準職工”為目標,促進教學開展。
2.2.2" 緊跟產業更新,企業項目貫穿,項目化重組教學內容
為確保課程教學設計、組織和實施精準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融入證書、競賽相關考核標準,協同企業專家共同設計教學項目,將物聯網企業實際開發項目引入課程教學,按照工作過程導向,以模塊、項目、任務的工作情境進行拆分,從易到難將課程內容重構為3個教學模塊,形成結構化課程。
模塊一:智能家居標準化模塊。教學內容有智能交互傳感設備及執行設備基礎知識、嵌入式開發崗位介紹、智能家居項目組成及應用,旨在為學生樹立職業崗位認知基礎及對智能交互產品的認知。
模塊二:智慧農業職業技能訓練模塊。通過物聯網企業智慧農業開發項目,對學生進行物聯網產品開發流程和開發設計能力的技能訓練,實現嵌入開發員職業崗位技能訓練,達到課程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模塊三:創新拓展模塊。教學內容包括新工藝、新規范的認知與學習,項目的推廣與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的拓展與應用,技能大賽的參賽能力等多個方面的,使學生緊跟時代發展,鍛煉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學生職業拓展能力。
三個企業項目化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零距離結合,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能夠使其提高學習積極性,明確學習目的,積累項目開發經驗,提升綜合能力,鍛煉職業技能,培育職業素養。
2.2.3" 采用信息化手段與資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達到課堂革命的效果,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教學質量,明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創新、實踐與應用能力的提升,借助信息化手段與資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課程思政,對課程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進行階梯式遞進教學。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整合線上開發課程、數字化資源庫,自主研發的游戲、動畫、視頻以及校企共建的微課資源,編寫基于工學結合任務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借助虛擬仿真平臺,依托云班課、智慧課堂,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全過程,突破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局限,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教學時空融合與拓展。形成課前導學知任務、課中互動主動學、課后拓展會遷移,形成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評價的教學實施過程。
2.2.4" 優化教學組織,創新“一二三四五”教學體系
堅持“以企業應用為背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驅動為手段”的教學設計理念,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合作探究、任務驅動、行動導向,將物聯網企業真實項目貫穿課堂中,通過不同的任務驅動,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嵌入式項目的構建和設計[2],形成“一產品,二導師,三階段,四結合,五環節”的創新教學體系。
一產品:設計一款物聯網產品。
二導師: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分工協作,共同開展校內實踐教學,課堂融入物聯網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指導學生完成較為復雜的企業實訓項目和綜合技能訓練,共同參與開發課程資源、技術服務、設計考核評價等工作,推動學校以培養企業“準員工”的目標開展教學。
三階段: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引導。
四結合:教學過程中虛擬仿真與實訓相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授業與育人相結合。
五環節:課前“知任務”。教師通過云班課平臺推送相關教學資源,學生根據任務工單并利用微課、動畫、虛擬仿真等資源進行課前預習、調研、討論、團隊協作形成項目設計方案,教師通過課前預習題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課中“驗方案”“究原理”“強技能”。根據課程與崗位對接的目標,采用實訓方式崗位化的處理方法,依照嵌入式產品開發一般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特長,使其分別扮演硬件開發員、軟件開發員及系統調試員,在階段任務中起到指導和為其他同學作示范的作用。在明確考核標準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學生通過虛擬仿真平臺驗證課前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教師通過導學角色設計,設計出學生樂于參與,并且能夠展現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活動。如:“方案設計展示”“設計流程模擬”“小組成果演示”等多種教學活動和教學情景,均能引導學生探究原理,幫助他們強化技能。通過線上線下組內自評、小組互評、校企雙師點評等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完成課堂培養目標,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后“拓應用”。通過深入企業、參與技能競賽等方式,使學生接收行業前沿資訊,保證知識點緊跟行業發展,跟上產業發展與時代進步。
2.2.5" 多維多元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崗位技能要求及1+X標準制定評價標準,根據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學習情況,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結合、線上平臺數據和線下課堂紀律相結合的多元化考評機制,全過程平臺和人工數據采集,全面綜合考評,促進全面發展[3]。評價內容注重態度—知識—技能三位一體:態度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紀律遵守等方面;知識評價包括對交互設計基本理論、產品設計的技能與方法等內容的掌握情況;實踐技能評價包括對學生課前探究調研、課中項目實踐、課后項目拓展等實踐操作項目的評價。由企業導師和專任教師及學生從操作規范、小組協作、項目成果等方面進行形成性學習成果量化。
2.2.6" 課程思政引領,創新能力培養
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提煉升華教育價值,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注重“職業技能培養+
思政育人”的融合,將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軟結合”“巧融合”,將民族自豪感、鄉村振興、科技興農、創新強國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中。充分發揮“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創新競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依托項目訓練、學科競賽和1+X技能考證,融入創新創業知識體系內容;立足技能訓練,提高學生技能大賽參賽能力;以本課程為依托,融入社會公益服務項目,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堅持“專業培養+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的實操模式,切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4]。
3" 結束語
隨著課堂革命的不斷推進,探索“課堂革命”,構建“一流課程”,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對標對崗、企業項目貫通,創新‘一二三四五’教學體系”的課堂革命,高職智能交互設計課程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知識的探求欲,構建了課堂教學新范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4" 參考文獻
[1] 尹顏麗.基于上下聯動式高職“建筑裝飾材料識別與選購”五維三拓兩展課堂革命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11):76-84.
[2] 修曉琴,劉俊莉.基于Arduino平臺的高職信息工程類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5):50-51,63.
[3] 韋偉峰,周亮君,陳立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創新教育的融合思考[J].科教文匯,2021(32):93-95.
[4] 王圓圓,謝剛.互聯網條件下職業院校課程考核模式研究:基于《網店經營與管理》課程改革實踐[J].科技創業月刊,2018,3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