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新工科建設對基礎硬件的共性需求,提出了將智能技術融入實訓的教學設計。以端側智能技術的硬件演進為主線,通過自主開發的實訓小車整合相關內容,貫穿三個實習階段,施行一體化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措施提升教學效率,確保學生獲得較為完整的工程歷練。實踐表明,方案通過智能技術,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促進了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培養。
關鍵詞" 新工科;電子工藝實訓;端側智能;實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3-0126-05
0"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AI應用場景正由云端側滲透至終端側,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業界需要大量嵌入式方向的智能技術人
才[1-2]。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人工智能+X”的復合專業培養模式,為傳統工科引入智能技術,培養新工科復合型創新人才指明了方向。
電子工藝實訓(又稱“電工電子實習”)是面向低年級開設的基礎實訓課,以電子產品開發為重點,為后續課程設計、綜合實踐與課外創新提供工程技術支撐。國內高校目前開展的教改研究,偏重于工程教育改革,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支撐等方面[3-7];由于開課專業多、學生基礎差、課堂學時少等原因,尚無普及智能技術這方面的研究,不能適應智能時代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廣州大學實習課程組(下稱“課程組”)根據新工科建設對智能技術的共性需求,設計了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端側智能系統,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實訓小車,探索以控制核心的硬件演進為主線,逐步展開教學內容,形成了一體化、分階段、多層次的電子工藝實訓改革方案。
1" 總體方案
電類相關學科學生進行工程實踐或科技創新,主要是基于嵌入式平臺開發端側智能設備,基礎硬件是以控制器為核心的電子系統,涉及內容頗多。課程組根據低年級學生知識儲備嚴重不足的特點,設計了以控制器為核心的端側智能系統,通過工程應用簡化實訓過程,系統構成如圖1所示。
系統工作時,控制器根據傳感器輸入信息,決定執行器輸出,實現自主控制。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控制器核心芯片,已由最基礎的模擬比較器,發展到集成外設的通用微控制器,再到集成機器學習功能的AI微控制器。課程組根據控制核心的演進,整合智能技術相關內容,形成了電子工藝實訓教改方案,如圖2所示。
2"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以智能設備開發為主線,分為基礎訓練、工程實踐、創新引導三個階段,將智能技術相關內容逐步整合進硬件工程實訓,形成一體化、分階段、多層次培養方案。為簡化教學過程,課程組專門開發了配套的實訓小車,隨著小車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漸次呈現相應階段的實訓內容,在達成硬件工程實訓目標的同時,掌握智能技術的典型應用,最終實現工程能力與智能技術的復合式培養。
2.1" 基礎訓練階段
本階段包含焊接訓練與電子整機裝配兩個實訓項目,通過自主開發的巡線小車承載實訓任務。整個系統由光敏傳感器、比較控制器、電機執行器三個基本環節,以及必要的電源、接口電路與指示電路構成,預留更智能的微控制器接口。整車采用低成本兩輪差速方案設計,如圖3所示。
其中,控制核心采用最簡單的比較控制器LM393,利用其比較運算功能,實現兩路傳感對兩臺電機的實時控制。實習時,學生一人一組獨立焊接裝配調試。小車制作成功后,調節比較器參考值,使傳感器正確辨識黑白,在跑道上進行測試,小車自動巡線一周即為通過。通過實習,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電子產品裝配調試技能;同時,普及智能控制系統的組成原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深入學習的興趣。
2.2" 工程實踐階段
本階段是電子工藝實訓重點,任務是以微控制器為核心,為巡線小車開發一個智能控制板,掌握使用仿真設計工具開發智能設備的全過程,提升創意轉化為作品的工程能力。教學內容涵蓋電路原理圖的繪制、印刷電路板的設計制作、電路設計與仿真、控制板編程、電路組裝與調試等實訓項目,大體分為硬件設計制作、軟件編程調試兩個階段。
2.2.1" 硬件設計制作
控制板采用立創EDA設計,原理圖如圖4所示。整個電路由微控制器U1及其供電、紅外傳感輸入口Pin、電機驅動輸出口Pout、編程口Pisp構成,另有按鍵S3用于切換小車的調試模式與循跡模式。其中微控制器選用性價比高、焊接難度低的國產芯片STC8G1K08。
印刷電路板的設計是重中之重,上課時給出關鍵元件布局,要求學生參考原理圖布線,最終線路應簡潔合理、層次清晰,如圖5所示。整個電路以貼片元件為主,少量元件采用插件封裝,方便學生使用時對比體會兩類封裝的特點,提升高精密電路板的開發能力。
設計完成之后,依次經過熱轉印制板、元器件焊接、程序下載、通電測試等步驟,控制板作品即可制作成功;下載預先編好的測試程序后,將控制板裝至巡線小車,如圖6所示,即可在跑道進行巡線測試,若小車能正確辨識十字路口與車庫,做到出界自動停車,即為成功,接下來進入編程環節。
2.2.2" 軟件編程聯調
小車自主循跡,需要控制器實時進行環境監測與電機控制,這部分功能通過程序實現。控制器編程采用有限狀態機框架,編程要求在完成循跡功能的基礎上,給小車增加智能辨識功能,如辨識十字路口與車庫,辨識出界與直行等。控制板安裝前后的功能對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二者基本循跡功能相同,但微控制器能通過編程融入人工控制經驗,充分利用傳感數據,做出更智能決策。通過比對,學生體會不同控制核心的特點與應用場景,為后續課程設計與課外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降低入門難度,編程教學選用Arduino模塊,將復雜的系統控制簡化為基本的輸入輸出關系,讓學生有更多精力探索創新。課堂上指導學生先進行Proteus軟硬件協同仿真,再將程序下載到Arduino模塊上,完成跑車測試,在提高開發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所需的科學素養。
2.3" 創新引導階段
隨著在嵌入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廠家已推出集成機器學習功能的新一代微控制器,控制算法編程也由依賴人工經驗邁向AI學習建模,即將訓練好的AI模型部署到微控制器內,利用自身算力執行本地推理,實現智能決策。
課程組利用指導科技競賽的優勢,以OpenMV+STM32duino為技術平臺,構建了課外創新資源庫,采用課賽結合持續培養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實習課結束前向學生科普先進的AI建模技術;課外則通過學生社團,開展系列專題培訓,引導學生課外開展顏色識別、圖像分類、目標追蹤等“智能+”
方面的應用創新,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興趣組隊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提升學生的融合創新能力,培養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所需的創新人才。
3" 教學應用
此次實習教學改革,依托電子實習中心實施。根據各專業對焊接工藝、PCB設計、智能技術以及工程教育認證的不同需求,構建了四大實習課程模塊,如表2所示。其中焊接工藝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分別對應sop16、dip16、dip8芯片;PCB設計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建環、交通兩個專業不做要求;智能技術分為感知智能、編程智能、建模智能及智能交互等四個層次,其中物聯專業要求最高。
實習采用停課1~2周集中實踐的教學方式,學生一人一組,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小車的設計制作與調試,教學場景如圖7所示。為了解決復合式培養內容多而學時少的問題,課程組線上線下結合,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在線預習。將教學課件、典型視頻與電路原理等教學資源通過MOOC在線課程平臺全校共享。學生課前在線預習,通過測試后,方可參加線下實習。任課教師通過數據統計掌握學生預習狀況,授課更有重點,節約了課堂學時,提升了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實施。課堂以學生實操為主,教師講解演示為輔,學生一人一組獨立完成,測試成功后交老師檢查驗收。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巡查指導,及時糾正發現的個別問題;遇到較為普遍的問題,集中講解示范。
3)課后自主學習。實習課將軟件編程、創新引導部分學時以及3D打印等創新項目,放在課外進行。同時,實訓室實行全天候開放,入駐學生社團提供課外指導,協助開放管理,引導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探索創新,選拔學生參加科技賽事,檢驗師生成果。
該模式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從最基礎的比較智能,到應用最廣的編程智能,邁向前景廣闊的建模智能,獲得了較為系統的工程歷練;另一方面,在確保實訓效果的同時,使實習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部分解脫,從而有更多時間總結教學,推進實習課程不斷發展。經過近三年的持續建設,電子工藝實訓在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已建成校級新工科示范課程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每年有12個專業采用這種實習模式,合計38個教學班、人機時數約4萬。近三年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大獎30余項,獲得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9項。所取得的成果為建設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以及光電、電信、建能等專業順利通過工程教育認證,提供了重要支撐。
4" 結束語
基于端側智能演進開展的電子工藝實訓改革,在完成硬件工程實訓任務的同時,提升了大學生的智能技術應用能力與綜合創新能力,滿足了學生快速入門與課外創新的需求,促進了電類專業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培養,對其他新工科課程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 參考文獻
[1] Zwan D V R ,禾沐.嵌入式和AI共同增長[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21,21(7):1,6.
[2]王泉,吳中海,陳儀香,等.智能嵌入式系統專題前言[J].軟件學報,2020,31(9):2625-2626.
[3] 夏慧雯,徐少華,明宏,等.基于新工科的電工電子實習教學改革與探索[J].電子世界,2019(12):48-49.
[4] 王路平,李正強,吳燕燕,等.電工電子實習教學內容體系優化與改進[J].高教學刊,2020(23):126-128.
[5] 徐明娜,李文軍,馬德,等.混合式教學在電工電子實習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1):60-62,65.
[6] 胡蔓,曹利華,劉健,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建設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5):154-157,196.
[7] 陳新兵,龍曉莉,謝斌盛,等.面向新工科的綜合實訓車開發[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8):129-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