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春華(1977~),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摘" 要:學困生通常指那些在特定學科或領域中遇到較大困難的學生。學困生的存在是正常的,作為教師應該持有關愛和支持的心態,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支持措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學習能力。文章便立足于小學數學教育實踐,即從小學數學教育實際出發,聚焦于小學數學學困生這一群體,詳細闡述與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目標在于為教育界提供有益的指導和參考,幫助更多的小學數學教師更好地理解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以及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困生愛上數學學科學習,且能在持續的努力中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109-04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一直是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對那些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或者表現出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促進其積極參與和獲得好成績,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在自身的數學教育實踐中便高度關注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并想方設法尊重其實際情況,激發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興趣,并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首先對學困生的概念以及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進行詳細闡述與探討,接著結合具體的實例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旨在為學困生創造一個積極、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數學學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 學困生的概念以及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學困生的概念
學困生通常指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達到正常學習水平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方法、學科知識或者學習動力等方面存在困難。學困生在教育領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概念,需要學校和教師為他們提供特殊的學習支持和輔導,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學業成績。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習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對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采用了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或者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技巧,就很容易遇到學習困難,當遇到的學習困難越來越多,其也便會發展成為學困生。例如,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沒有培養出良好的歸納、演繹、分析等數學思維能力,導致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感到困惑;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地理解和記憶數學概念,如何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或存在拖延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時間管理等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這些習慣會影響他們的數學學習效率和實際效果。
2. 基礎不牢固
數學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后續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往往建立在前置的基礎上。如果學生在基礎知識上存在漏洞或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就會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習加法和減法是后續學習乘法和除法的基礎,如果學生沒有牢固掌握加法和減法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就會在乘法和除法的學習中感到困惑。同樣,如果學生在小學時期沒有很好地學習幾何形狀、分數等基礎知識,那么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也會受到影響。
3. 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指的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投入程度。如果學生對學習缺乏動力,就容易成為學困生。學習動力的不足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學生可能對課程內容或學科本身不感興趣,缺乏對學習的認同感;他們可能受到外部環境、社交圈子或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對學習抱有消極態度;部分學生可能感到學習的壓力很大,缺乏自信心,導致動力下降。缺乏學習動力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愿意主動去探索和學習新知識,對學習任務缺乏長期的投入和堅持。這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成績下降,最終成為學困生。
4. 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和信任,包括對自己在學習上的能力和成就的信心。自信心不足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負面的學習經歷、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被同學或老師的評價所影響等。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心存逃避或害怕犯錯,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探索精神,導致他們在學習中變得畏縮和消極。
5. 缺乏適當的支持和輔導
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學習支持和輔導,無法獲得針對性的幫助來幫助自己克服學習困難。缺少適當的支持會使學生陷入困境,他們可能無法理解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無法跟上進度,進而產生挫敗感和學習壓力。這便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影響到學習成績和自信心的建立。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
(一)給予學困生鼓勵,用愛心激發其學習興趣
學困生通常在學習上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他們會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充滿了自我懷疑和挫敗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心中充滿信任與關愛,多關心、理解、包容和鼓勵學困生,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一個支持性、溫暖和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學困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納、被認可和被肯定,增強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從而促使他們內心自主迸發出學好數學知識的熱情與積極性。
筆者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就會面向所有類型的學困生給予關愛與鼓勵。筆者會同班上的每一名學困生進行面對面的兩人溝通,在溝通中筆者會向他們談論學習的意義、目標和價值,會向他們強調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人都會遇到挑戰,但愿意嘗試并堅持不懈是獲得成功的關鍵,鼓勵他們面對困難時要保持積極的心態;此外,筆者還會在兩人交談時指出他們的個人優點和才能,讓他們相信自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取得進步的潛能,以此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和潛力。無論學困生的成績如何,筆者都會注意關注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和積極表現,無論是完成作業的辛苦努力還是解決一個難題的嘗試,都會及時給予他們恰當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被關注、被肯定,而這一份來自學習中的認同感將激發他們內心的數學學習興趣。總而言之,通過給予學困生鼓勵和愛心,幫助他們充分建立起自信心,使得他們能享受數學學習的過程,促使他們為取得更好的學業成果付出更多的努力。這都是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與維持的有力體現,將有益于其長遠的數學學習。
(二)采用趣味教學方式,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在很多數學學困生看來,數學是一門非常“可怕”的學科,各種數學知識點更是“難上加難”,也正因如此,不少學困生會失去數學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及其熱情,形成較為懈怠的數學學習態度。而這對其數學學習極為不利。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面對學困生時應當盡量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及其手段,以此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借此充分激發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促使與推動他們懷揣熱情與積極性主動融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這一節數學知識時,筆者便采用了一些趣味數學教學方法來幫助學困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概念。首先,使用圖形或物體來演示分數除法的概念,像使用紙板切割成不同長度的帶子,讓學困生觀察如何將這些帶子均勻地分給一組人。通過這樣的實際示例,幫助學困生直觀地理解分數除法中的平均分配概念。其次,提供一些有趣的問題,要求學困生利用分數除法解決。像“假設一塊蛋糕需要被均分給幾個人,每個人分到幾分之幾的蛋糕”,通過解決這類實際問題,引導學困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除法的應用。此外,筆者還有意識地設計了一些互動游戲,讓學困生參與其中并運用分數除法來解決問題。像制作一個計分板游戲,在游戲中學困生需要根據不同分數除法的問題得到正確答案,并獲得相應的分數獎勵。通過將趣味元素融入分數除法的教學,可以提升學困生的參與度和學習動力,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并加深對分數除法概念的理解。同時,通過趣味教學,學困生還能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的重要性,這對其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也有著突出的意義與影響。
(三)教會學困生方法,用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上文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相當多的學生因為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與技巧,導致其數學學習過程變得較為坎坷,會遇到種種問題,實際數學學習效益低、效率差,而也正因如此,這部分學生會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當他們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也便很難全身心地融入數學學習之中,如此一來,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成為學困生。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著重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教給學困生具體的學習方法及其技巧,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高效、省力,當學困生不再感到數學學習有壓力、有困難時,其對數學學習的排斥與抵觸情緒自然也便會逐漸減少,進而轉化為濃厚的、長遠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百分數應用題是六年級數學學習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不少學困生在學習中更是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針對這一情況,在百分數應用題中,筆者不注重教會一兩道應用題,而是想方設法教會學困生理解百分數應用題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即引導學困生理解“到底是和誰在比較”。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用具體的百分數應用題加以論證,比如:“我們計劃生產3600噸的物資,實際生產了4500噸的物資。實際比計劃超產了百分之幾?”在這一百分數應用題中,首先要看看實際產出比計劃產出增加了多少,并據此列出算式:4500-3600=900(噸);接著引導學困生認真分析超出的百分之幾是在跟誰比較,即跟原計劃比較,再結合題意,就變成了:超產的900噸是原計劃的3600噸的幾分之幾。轉換成這一表達之后,即使是學困生也能清楚理解,具體的式子應當列成:900÷3600=1/4,轉化成百分數就是25%。就這樣,原本一個難點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給了學困生,使得他們在面對這一類型的百分數數學應用題時能認真靜下心來,透過表面的題意文字去挖掘“到底是和誰在比較”這一關鍵信息,從而輕松找到具體的解題步驟,列出正確的數學式子。相信掌握了百分數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學困生也能感知到數學學習與解題的快樂與魅力,進而能充分產生積極、主動的數學學習興趣與熱情。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困生方法,用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證明。
(四)給予學困生精準幫助,借此激發其學習興趣
上文提到,不同的學生由于不同的原因成為學困生,也正因如此,在面對不同的學困生時,教師不能同一而論,而應當認真分析其各自的實際情況,給予他們精準、恰當的幫助與輔導,借此充分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趣,進而能通過努力切實縮小與正常學生的差距,實現學困生到正常學生甚至優秀學生的良好過渡與轉變。
像有的學生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逐漸成為數學學困生。針對這一學困生群體,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借此幫助他們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并培養自律、責任感和持久的學習動力。筆者在數學實踐中著重從如下六個方面入手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其一,規劃學習時間。引導學困生設定明確的學習時間表,合理安排每天或每周的學習時間,并遵守學習計劃。其二,制訂目標。引導學困生明確學習目標,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小的任務,并設定具體的截止日期,以便有系統地完成學習任務。其三,專注與集中注意力。引導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集中精力投入學習,防止分散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其四,主動參與課堂。引導學困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教師和同學互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五,做好學習筆記。引導學困生認真記錄課堂內容和重點,整理筆記,幫助鞏固知識,方便復習和回顧。其六,定期復習與回顧。引導學困生通過定期復習和回顧學過的知識點,加深記憶,強化學習效果。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但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和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像因為基礎不牢固導致成為學困生的群體,作為教師我們應當采取補充教學的方式來強化他們在這些方面的學習。這包括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和強化,提供額外的練習和教輔材料,以及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等。通過有針對性地幫助和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可以使得這部分學困生更好地適應后續的學習內容,并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筆者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就高度重視這一點:首先,筆者會同這部分因為基礎不牢固成為學困生的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也會在日常的數學教育實踐中觀察他們的學習情況,必要的時候還會對他們進行評估測試,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及其方式確定他們數學學習中真正存在與面臨的困難,以此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并據此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方案。在精準把握了“病因”之后,在接下來的數學教學中,筆者會想方設法幫助這部分學困生建立扎實的基礎:一方面會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重點強調關鍵概念和計算技巧;另一方面也會面向他們提供額外的練習題和教輔材料,讓學困生有更多機會練習和鞏固基礎知識。當然,筆者還會積極了解不同學困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為他們制訂個性化的輔導計劃。像組織一對一的輔導和指導,又或組織小組輔導活動,即將相同水平的學困生集中到一起進行集體輔導,等等。可以說,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更好地滿足了因為基礎不牢固而成為學困生的實際數學需求,能幫助與指引他們更好地克服數學中的困難,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并找到繼續改進的方向。
三、 結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學習環境、實際應用數學、個性化輔導和指導等方式,我們可以幫助學困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同時,給予學困生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提供適當的反饋和建議,建立起師生間的良好關系,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增加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還需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進展,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真正做到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進一步提高學困生的實際學習效果。相信通過持續的努力和關懷,我們將幫助更多的數學學困生克服困難,建立自信,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都能在數學教學中發揮潛力,取得進步和成功。
參考文獻:
[1]祁海中.偏遠農村小學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8):66-67.
[2]席愛勤.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困生數學成績[J].文理導航,2021(17):14-15.
[3]段煥何.激發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式[J].華夏教師,2021(22):19-20.
[4]吳有樓.激發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析[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2(7):75-76.
[5]常曉琴.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的探究[J].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21(10):35-36.
[6]趙燕.激發學習熱情" 培養數學興趣——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動機激發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21(44):15.
[7]王雪.積極心理學在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