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深度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深度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 深度學習;小學科學;高效教學
在當今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想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學會快捷、高效地學習方法。深度學習因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而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學的內容上,并學會運用。同時,深度學習也可以使學習者在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
一、深度學習的特點
(一)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較高
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它是師生配合的一個學習過程。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在深度學習的教育思想下,課堂教學并不是一個人在教室里的活動,他們的情緒和思想都要和老師進行交流,這種課堂教學既能讓學生學會有關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
(二)學習更加重視知識的整合構建
深度學習強調知識的整合與構建,即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性地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整合不僅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更是對知識進行深度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在深度學習的課堂上,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實踐等方式,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和整合,從而形成更加完整、深入的知識體系。
(三)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
深度學習還強調知識的遷移應用,即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遷移應用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應用,更是對知識進行深度理解和創新的過程。
二、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計劃和目的存在問題
現階段,小學科學教育還存在教育目的不明確,教學計劃不規范等問題。在如今的小學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只注重學生的分數,而不關心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學到科學知識。這樣的教育目的是十分不正確的,這也是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重大問題的原因之一。此外,教學計劃不規范也影響著小學科學教育。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科學課程,但是并沒有制訂明確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學方法單一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枯燥無味,也不利于學生理解。科學是一門需要探究和實踐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觀察、思考等方式來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實驗探究、游戲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學生缺乏實踐機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需要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然而,許多學校并沒有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文字來了解科學知識。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學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如組織科學實驗、參觀科技館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科學課堂高效教學的策略
(一)深挖加工教材內容,制訂深層教學目標
課程成功的關鍵在于設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因此,目標的設定不應只追求高標準和難度,也不應貪多求全,而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以“運動與摩擦力”這一課為例,教學目的是通過比較實驗的結果,使學生了解到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表面的平滑度以及物體的質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導他們在搜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念。但是,這個目標忽略了學生對證明的可信性的懷疑。在此基礎上,筆者對這一課程進行了改革,以期達到更高層次的發展。新的教學內容強調了“注重實證觀念,認識到以科學試驗為依據的真實性”全面感知摩擦;運用科學的方式,對摩擦產生的作用進行試驗,并對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這種目的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對摩擦力有一個更好地了解,同時也能對摩擦的發生情況進行檢驗,從而體會到找到一個可信的證明是多么重要。這樣的目標制訂更符合深度學習的特點,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和深度思維,為科學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科學時容易產生一些科學認知上的沖突。所以,老師要對這種矛盾進行適當運用,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科學引導,讓他們對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產生學習感興趣,這樣才能將深度學習的思想付諸實踐,讓他們能夠主動地進行探索。
例如,在學習“不同物質的溶解”這一課時,不少學生以為,在人們的生活中,只要將各種材料溶于水,就能得到大量的材料,其實并不是這樣。在本節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用一種有色彩的糖果,然后添加一杯水,為同學做一個實驗,老師繼續向水里添加白糖,邊攪動邊觀察,同學會看到白糖全部溶于水,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來想一想,如果添加白糖,那些白糖能否全部溶解。當老師再次加入白糖時,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糖并沒有被溶解。在這一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真實地體驗,并以此來強化記憶,從而貫徹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
(三)創設探究情境,引領切身體驗
教學實踐中,注意觀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在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若發現有同學沒有注意到,老師便會立即指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從而不能得到成功的感覺。這個時候,老師要對自己的教育風格進行適當調整,用指導的方式讓他們對試驗的現象進行整體地觀察,同時對成績好的同學進行適當激勵。這種方法,既能使學生觀察得更加細致和全面,又能提高觀察的積極性。同時,以深度挖掘為視角的科學教育,更要注重對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視,避免僅限于表層,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零碎的知識。
在課堂上,老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開展小學科學教育時,教師應該主動探究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的深刻內涵,并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基礎狀況的了解,對教育方法進行革新,考慮怎樣將其與課程的內容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后,教師按照自己的構想,開始了對小學科學深層學習的研究。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好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自己的觀察能力來進行科學地分析。教師在進行教學法研究時,不僅要注意知識的深度和寬度,而且要注意對其進行細致地觀察,從而探索出一種符合學生的科學深度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了科學學習的快樂,真正做到了將科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在這一點上,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方面,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上,而要根據他們的基礎條件,用創新的教育方式來充實教學的內容,加強課堂的靈活和有趣,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另外,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教師還能引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讓他們進行深度的思維,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小學理科教育效果。
在五年級“身邊的橋梁”的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各種形式的橋梁,如平直的橋梁,拱形的橋梁,以及連接的橋梁。接下來,教師將指導學生去剖析那些被施加壓力的橋的變形和承載模式。在分析平直橋梁和拼接拱橋的受力情況時,學生通常能夠較為全面地理解并分析其受力特點和形變情況。然而,當涉及拱形橋梁的受力分析時,在實際工程中,由于橋梁結構的作用,人們常常僅關注橋梁結構上的應力變形,而忽略了橋梁結構的側向應力和變形。針對此問題,教師可將動態動畫中的橋受力變形緩慢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認真地去看各個構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自覺地去認識以前被忽視的知識點,在課堂上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并能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交流。通過在深度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思維以及對觀察的成果進行自我檢查,學生的觀察能力會有很大提升。他們不僅能夠更全面地分析橋梁的受力情況,還能夠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能力。
(四)遷移探究結論,促進深度理解
“理解一遷移說”是深度學習的核心觀點,這種教學模式既注重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與技巧的深刻了解,又注重學生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巧的指導下,靈活地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深度學習不再局限于表層的“知識”,而是要挖掘到核心知識,抓住現象實質與深層含義。在理科課堂上,教師要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使他們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由于真實的知識和實踐的應用是分不開的,唯有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方能解釋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識。學以致用越透徹,理解就越深刻。
以教學“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為例,當學生通過反復探究得出“空氣占據空間”的結論時,教師又設計了三個情景,讓學生學習和使用相結合。首先,讓學生想一想,如果把一個橡皮塞子裝滿了,那么水能不能倒進一個玻璃瓶中,這說明了為什么。其次,把汽嘴朝上蓋上,對著氣球使勁地吹,看看能否把氣球鼓起來,并找出其中的緣由。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對“烏鴉喝水”現象進行了說明。最后,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將所學知識和技巧應用于實際問題的求解中,進行思考、試驗和解答。這樣的思考行為有助于深入了解科學的知識與技術,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入理解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五)提高學生在小學科學深度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力
小學生處于發育時期,他們的心智不夠成熟,如果任其發展,那么教學質量將得不到保障。深度學習不僅能提升教學效果,還能讓孩子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力,進而提升學業表現。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上。如果不能長久地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的。這樣既得不到有效的教學效果,也容易讓學生變得焦躁不安,難以適應今后高密度的學業。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的難點。
在“地球運動與宇宙”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因為枯燥的知識學習難以保持專注。僅僅通過教師的提醒,學生可能無法真正集中精力。此時,教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激發學生的緊迫感。如適時提問,在教師提問的時候,學生便知道自己必須用心去聽,不然就有被問到的危險。這樣的壓力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如果有同學答對了,老師要適時地予以贊揚、激勵。這既是對答對的同學的一種認可,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鼓勵。這種正面的反饋會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注聽課的積極性。通過多次訓練,學生可以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專注力集中的時間也會得到大幅增加。這樣一來,課堂效率也會有所提高。除了提問和表揚,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緊迫感。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作業或任務,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更加認真地聽講和學習,同時也會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對學生日后中學理科綜合的學習及長久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種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挑戰,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召俠. 小果實大智慧:小學科學課堂高效教學方法[J]. 科普童話,2018(48):143.
[2] 朱宏. 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方式之變革[J]. 啟迪與智慧:下,2020(02):77.
[3] 黃麗娟.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 亞太教育,2022(07):109-111.
[4] 潘偉鋒,李玲玲. 借助問題驅動促進深度學習:小學科學教學中“問題導向”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研究[J]. 遼寧教育,2021(07):51-55.
[5] 趙涵.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J]. 讀寫算,2022(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