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 王莉莉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勞動品格、勞動精神、勞動教育方式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具有重要影響,也為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注入了精神動力。只有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勞動教育思想,挖掘價值,汲取力量,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勞動教育;基本內涵;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8-0016-04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思想。本研究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及其當代價值,以供參考。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動品格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源自先秦《擊壤歌》,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這也是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生動寫照。哲學上常說,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動品格既是遵守規律的一種表現,也是順應天時,尊重自然的精神外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體現的辛勤勞動、踏實肯干、不怕辛苦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是古人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體現。傳統文化將勤勞看作立身的根基,認為勞動可以滿足自身需要且帶來物質財富,將辛勤勞動作為生存之本和獲得幸福的基本手段,崇尚勞動、熱愛勞動,造就了堅強、勇敢、勤奮的勞動品格。北宋時期邵雍的“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從一日到一年再到一生,由小見大,提醒人們要把握時機,善于播種,只有付出才會有所收獲,體現了辛勤勞動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還強調男耕女織,注重男女之間的社會分工,男性更多地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田地耕作,女性則側重家庭生產,充分發揮男女雙方各自的優勢,提高勞動生產率。男耕女織不僅是傳統農業生產條件下的家庭分工,也是生產社會化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反映了農耕文明的發展和歷史積淀。男耕女織展現的是一種琴瑟和鳴、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在這種祥和安逸的環境中,能夠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這種狀態展現的是勞動人民熱愛勞動、辛勤勞作的文化傳統,也體現了古人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認同勞動的社會價值觀。
(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勞動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傳統文化中所保留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拼搏奉獻的勞動精神是一個民族長久發展的源泉,不斷地為中華民族注入動力,使民族攻堅克難,發展進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常用“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來形容讀書人的開拓進取,堅韌不拔,有許許多多的人通過艱苦奮斗實現人生價值,流芳百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的勞動精神也植根于人們心中。“天道酬勤”出自《論語》,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才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即道德高尚的人,能夠擔當大任,反映了對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的傳承,將勞動與教育相聯系,提倡勤奮、努力,用“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來強調發揚艱苦奮斗勞動精神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對勤儉節約也有較多的表達,“成由節儉破由奢”“勤能補拙,省能補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都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運行所必需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勤儉節約不是摳門、小氣,是不鋪張浪費,懂得“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是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擁有一定的財富后仍舊初心不改,理性消費的態度,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觀和消費觀。只有認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才能夠做到避免浪費、杜絕奢靡、尊重勞動,才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半耕半讀,耕讀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
傳統文化中強調勞動與學習相結合的耕讀方式,以“耕讀傳家”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這種勞動方式主要表現為半耕半讀,以“耕”滿足物質需要,以“讀”提高自身修養,與“育人”“勞動”“鄉村”緊密聯系。古人在勞動過程中學習知識,與生產勞動零距離接觸,通過耕讀提升學識和實踐經驗,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有機結合。耕與讀結合,體現了勞動養體,文化養心,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知行合一的價值理念。半耕半讀,耕讀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所形成的耕讀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耕讀文化從最初強調“勤奮耕作、自食其力”的勤耕精神,到“勤耕立家、苦讀榮身”,再到倡導“耕讀傳家、立己達人”,其內涵和精神不斷豐富發展。[1]參悟耕讀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勞動精神、勞動品格、勞動態度以及教育方式。耕讀結合展現的生活方式讓人體悟耕作的勞苦和不易,促進勤儉節約的習慣養成。耕讀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對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古人在勞動過程中鍛造自身的品格與精神,養成了勤勞儉樸、勤奮努力、修身養性等優秀品質,其崇尚農耕,崇尚讀書的價值取向讓人感受到稻米之樂和書卷之香。在耕讀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下,勞動不再只是謀生的手段,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其所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了關于勞動育人的重要講話,把勞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如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勞動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其中蘊含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思想品德為加強勞動教育注入了精神動力。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當代價值,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堅持立德樹人取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高校以勞動立德樹人的重要資源。主要有:重視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倡耕讀結合、追求身體力行的榜樣示范等,其中蘊含的勞動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進步,勞動教育思想不斷被深化,育人功能得到強化。勞動教育所體現的立德樹人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取向,始終強調德性的養成、能力的培養、自身價值的奉獻等。勞動教育旨在加強知行合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其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勞動能力的提升,只有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子曰:“訥于言而敏于行”,王陽明也提出“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2]對于事物的不同認識都離不開“行”的參與。青年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多來自校園、教師以及同學,傳遞這些知識的場所多集中于教學樓、文化長廊、圖書館等,展現學識的高低多體現在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如考試、競賽等,缺乏一定的社會勞動,長期的學習壓力也造成一些學生身體超負荷。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3]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增強其與社會的聯系,使其在感受生活的點滴和不易中提升勞動技能水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達到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實現立德樹人、以勞育人的目標。
(二)弘揚勞動精神,樹立社會主義勞動觀
勞動觀的培育是勞動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要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目的,離不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統文化中“日出而入,日落而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繼日”所開展的勞動,無不體現著人們對勞動的追求。古人認為辛勤勞動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享受勞動帶來的收獲,心情也會愉悅,通過勞動提升自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勞動”也不僅是指體力勞動,蘇聯作家馬卡連柯說:“在我們的社會中,勞動不僅是經濟的范疇,而且是道德的范疇。”體力勞動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中國傳統勞動教育形成的勤勞、樸素、奉獻等精神能夠幫助現代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變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引領下,全國上下勠力同心,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一大批勞動人才在各個行業涌現,如巨曉林、李萬君等勞動模范和先進典型用自身力量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他們身上所展現的“三種精神”在凝心聚力中起到重大作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對傳統文化勞動觀的繼承和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更加明確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引領,不斷探索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教育理念的實現形式。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教育思想為夯實新時代勞動教育奠定了基礎,能夠幫助青年深入了解勞動,提高勞動積極性,煥發勞動熱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三)踐行初心和使命,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勞動,是奮斗永遠不變的底色。通過勞動,能夠讓生活更加富裕美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清明上河圖》通過對北宋都城汴梁繁榮經濟生活的描繪,歌頌了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類畫作還有《戈射收獲圖》《春景牧牛圖》《巴人汲水圖》等,這些畫作都生動地展現了勞動人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歷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面對外部誘惑,要保持定力、嚴守規矩,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要用辛勤勞動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4]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把艱苦奮斗、辛勤勞動作為黨的價值取向,短短一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由弱國到大國再到強國的蛻變。民族的繁榮昌盛來之不易,這都是億萬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成果。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環節。勞動教育有助于拉近青年與土地、農村的感情,樹立愛勞動、愛農村、愛農業的觀念,更好地培養青年服務鄉村振興,致力家鄉建設,更快地實現中國夢。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必然充滿艱難險阻,要想克服困難、擺脫困境,必須緊緊依靠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帶領下實干苦干,創造美好生活。人世間的一切美好 從來都不是英雄創造出來的,而是依靠全體勞動人民堅持不懈地實干創造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全體勞動人民的積極勞動、樂于勞動,更離不開黨的領導。實干的磅礴偉力托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5]
(四)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凝聚而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自強不息、精忠報國、舍生忘死、勇于奉獻等觀念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推行勞動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端正學生對勞動的態度,強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識。[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二十四字為基本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傳統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等都以新的表述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人民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形勢,各種風險挑戰沖擊著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只有加強勞動教育,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才能抵制歪風邪氣,砥礪優良道德品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修己以安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誠則信矣,信澤誠矣”等能夠教育和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青年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熱愛勞動、奉獻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樹立文化自信,勞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去了解民族歷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學者認為,當今時代是互聯網時代,現代化的社會已經不需要傳統的勞動文化,只需要依靠科技去創造美好生活。這完全是對勞動價值和勞動意義的誤讀。事實上,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勞動,勞動教育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條件。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實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對傳統文化強調的克勤克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等觀念造成了沖擊,文化凝聚力被大幅消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創新引領等優良品質都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傳承優秀文化,發揚勞動精神刻不容緩。勞動文化有助于弄清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弄清“根”與“脈”,中華民族在勞動中鍛造的勤勞和堅韌的品格,促進了民族繁榮,國家昌盛。將勞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能夠幫助青年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國家積極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大力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勞動品格、勞動精神、勞動理念、勞動價值等豐富內容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重大意義,為解決當下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為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提升公民勞動教育的效果,就必須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發揚傳統文化的正向引導作用,提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呂敘杰,劉廣樂. 論耕讀文化的價值意蘊及啟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43-45.
[2] 王陽明. 傳習集[M].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28.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2020-03-2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20/content_5501022.htm?eqid=86605f79000531900000000664677291.
[4] 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 工會博覽,2020(36):11-13.
[5] 龍華平,凌小萍. 習近平關于勞動重要論述的四重邏輯[J].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5):8-15.
[6] 崔延強,陳孝生. 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01):67-74.
(薦稿人:陸啟義,無錫太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