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左懷志,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內科相關疾病的診治。
【摘要】目的 探究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及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蘇州蘇城醫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康復訓練)、觀察組(40例,康復訓練+通腦活絡針刺),7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4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及腦血流動力學指標,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BI)、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大腦中動脈腦血流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平均血流速度(Vm)增大,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療效顯著,可促進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恢復,改善腦血流動力學,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通腦活絡針刺 ; 康復訓練 ; 腦梗死 ; 偏癱 ; 認知功能 ; 腦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6.008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6.029
腦梗死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在發病后多伴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偏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并發癥,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運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等明顯下降,對患者家庭與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目前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主要采用常規康復訓練,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但康復周期較長,容易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療效欠佳[1]。中醫理論中將腦梗死偏癱歸于“痿痹”范疇,多為氣血不足、勞累過度、內臟失衡等內傷或者外邪,血脈不通,氣血瘀滯,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和,進而發病,氣血運行難以達到四肢,筋脈和肌肉缺乏濡養,就會出現屈伸受限,運動功能受損等偏癱的表現,因此多以通經活血作為主要治療原則[2]。通腦活絡針刺是一類中醫特色療法,可直接對機體產生局部刺激作用,且操作較為便捷,安全性高,已逐漸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治療中,本研究所選穴位包括四神聰、百會、人中等,對其進行針刺可起到調和氣血、疏經通絡之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間蘇州蘇城醫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齡65~79歲,平均(72.33±5.17)歲;偏癱部位:左側23例,右側17例;發病部位:額葉17例,基底核區23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66~80歲,平均(72.46±5.45)歲;偏癱部位:左側22例,右側18例;發病部位:額葉18例,基底核區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腦卒中病情監測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 [4]與中醫《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 [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辨證為氣虛血瘀型:肢體偏癱麻木、口舌歪斜、感覺障礙、面色觥白、言語不利、氣短乏力、苔薄白等;⑵首次發病;⑶病程<6個月;⑷均處于恢復期。排除標準:⑴合并腦出血;⑵免疫、循環、內分泌系統及肝、腎功能障礙;⑶合并肢體外傷、骨折、風濕?。虎人x穴位存在濕疹、感染等不適合針刺。研究已通過蘇州蘇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⑴上肢功能訓練: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拇指蜷到掌心握拳,雙臂盡量伸直向前延伸,在拉伸狀態下保持5~10 s緩慢收回,重復練習。⑵下肢功能訓練:健腿交叉置于患側腿后方,患腿的重量放到健側腿上,健側下肢輔助患側下肢移動,使患側抬離床面,逐漸抬高床頭,輔助患者撐起身體從患側坐起,用健側腿將患側下肢移至床外,待穩定站立后調整姿勢,重心逐漸過渡到患側,逐漸緩慢延長站立時間。⑶行走訓練:患者雙腿垂直于地面,進行原地踏步,使用手杖或助行器,將健側腿向前一步,抬高患側下肢直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原地踏步,反復多次嘗試,直至擺脫用具可獨立行走。⑷吞咽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面部運動,包括口腔肌肉、呼吸功能、舌肌抗阻肌力訓練、發音訓練等,30~50次/d。⑸生活能力訓練:隨著功能的改善,患者可進行穿衣、步行、吃飯、洗漱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若偏癱程度較為嚴重的患者可在醫護人員與家屬的輔助下進行患肢屈伸外展、關節被動活動、早期床邊座位平衡訓練等。7 d為1個療程,5次/周,康復周期為4個療程。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通腦活絡針刺,主穴:頂區或頂前區,針刺穴位組成:頭針與體針穴位,頭針選取四神聰、太陽、百會、風池(雙側)及人中,體針穴位選取上肢:髃關、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以及通里;下肢: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昆侖、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常規消毒后,應用一次性針灸針(成都市新津事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川械注準20202200023,型號:ZJ-W)快速進針,實施快速捻轉、快速提插及補虛瀉實等手法,針刺得氣捻轉30 s,留針30 min,1次/d,針刺5 d,休息2 d。患者存在嚴重的言語、聽力、視力、平衡障礙分別加針于顳區、枕區、枕下區。7 d為1個療程,針刺治療周期為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顯效:肢體無力、頭痛頭暈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運動功能與自理能力較正常水平無異常;有效:肢體無力、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運動功能及自理能力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為體無力、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運動功能及自理能力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 [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評分。治療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 [5]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BI) [6]評估生活自理能力,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 [7]評估認知功能,FMA、MBI評分總分均為
100分,MoCA評分總分3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越差。⑶腦血流動力學:采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南京科進實業有限公司,規格:KJ-2V5M)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腦血流阻力指數(RI)、平均血流速度(Vm)、搏動指數(PI)。⑷不良反應。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心悸、暈針、肝功能異常發生情況,總發生率=[(胃腸道反應+心悸+暈針+肝功能異常)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FMA、MBI、MoCA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MBI評分、MoC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腦血流RI、PI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腦血流Vm均增大,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由于腦梗死起病較急,患者發病后多表現為肢體麻木、頭痛等,持續發展可致使其出現一系列后遺癥,如腦卒中偏癱。偏癱為腦梗死的臨床主要后遺癥,多以肌肉痙攣、運動功能降低、肢體功能障礙、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康復周期較長,期間采取合理的康復治療措施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常規康復包括肢體擺放、肢體活動訓練等,可改善患者神經系統興奮性,恢復患者運動功能,但對腦部血流控制不佳,且易復發,需聯合其他治療。
腦梗死偏癱在中醫學屬于“痿痹”“半身不遂”“偏枯”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肝腎陰虛、氣血失調為本,以竅閉神逆、脈絡痹阻為標,是因血脈凝結、腦竅受阻、神失所養所致肢體筋肉拘急不利,治療應以調神通絡、調暢氣機為主[8]。針刺是中醫常用的外治療法之一,在治療腦梗死及其相關后遺癥、并發癥等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本研究采用的通腦活絡針刺療法,針刺選取穴位包括頭針及體針穴位,取穴時兼顧兩者可調和氣血,散風邪,舒筋活絡。針刺四神聰穴是經外奇穴具有健腦安神、聰耳明目的功效;百會穴為督脈經穴,督脈又歸屬于腦,對百會穴進行針刺可有益智寧神、升陽益氣、醒腦開竅、安神定志之功效;針刺人中穴可脈道通利,疏通經絡;針刺雙側風池穴可疏風解毒、明目清熱;針刺太陽穴具有清肝明目、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針刺髃關、曲池穴疏通肢體經絡;針刺手三里穴調和諸氣、清風降熱;針刺足三里穴具有益氣養血、調節胃腸的功效;針刺外關穴可補陽益氣、調和氣血,主要緩解手足麻痹之癥;針刺環跳穴可疏經通絡、強腰益腎;針刺陰陵泉穴可舒筋活絡、通利關節;針刺合谷穴可鎮靜安神、平肝熄風;針刺通里穴可通經活絡、養血安神;針刺昆侖穴可安神清熱、舒筋活絡;三陰交穴可補腦生髓、益腎平肝[9-10]。針刺所選取穴位進行刺激,具有疏通筋骨經絡,熄風疏肝,補血益氣,活血化瘀之功效,且不會顯著增加患者不良反應。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FMA、MBI、MoCA評分均升高,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示腦梗死偏癱患者應用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療效顯著,有助于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良好。
腦梗死偏癱患者發病后腦血管可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其大腦區域灌注異常,腦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速度減慢,Vm降低;RI指的是大腦中動脈的搏動指數,PI可反映血管彈性和順應性,兩者均屬于動脈血流參數,腦梗死偏癱患者腦動脈RI、PI數值一般呈現異常升高,提示血管血流阻力較大[11]。通腦活絡針刺療法通過頭針與體針并行,對四神聰、百會、人中等穴位進行針刺可對患者大腦皮層中樞生物電活動進行有效調節,避免中樞神經發生病理性協同運動,以此保證患者受損腦組織細胞的充分修復;而肢體諸穴處均分布著廣泛的血管和神經組織,通過針刺患肢諸穴,能夠反射性刺激腦神經功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體針取穴,針刺顳區、枕區、枕下區等穴位可調節腦損傷區域血流量,促進受損血流供應的神經恢復,調節腦血流失衡,激活患者枕葉、小腦等在內的多個腦功能區,刺激肢體穴位,減輕其腦部血管的阻塞程度,改善血流動力學[12]。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RI、PI更低,Vm更高,這表示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可以改善腦血流動力學。
綜上,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通腦活絡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療效顯著,有助于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認知功能恢復,改善腦血流動力學,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加強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蔣帆, 王金橋, 饒高峰. 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神經生化標志物水平及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20, 58(8): 102-105.
宋晶晶. 益氣復癱湯聯合針刺治療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效果[J]. 中國民康醫學, 2022, 34(22): 113-115, 119.
田力, 鄧永超, 邢細紅. 通腦活絡針刺法聯合疏血通注射液對血瘀型腦梗死病人療效、血液流變學及肝腎功能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7(3): 352-356.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神經重癥專家委員會, 上海卒中學會,重慶市卒中學會. 腦卒中病情監測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J]. 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5): 317-32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 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19(1): 55-56.
陳瑞全, 吳建賢, 沈顯山. 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5, 50(4): 519-521, 522.
侯東哲, 張穎, 巫嘉陵, 等. 中文版Barthel指數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 臨床薈萃, 2012, 27(3): 219-221.
徐珊瑚, 林閣, 朱銀花, 等.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在帕金森病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3): 251-254.
郭玉紅, 劉志丹, 陳春蘭, 等.“形神俱調”針刺法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J]. 中醫藥學報, 2021, 49(12): 68-71.
張明明, 李金鳳, 郝盼富. 通腦活絡針刺療法聯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恢復期偏癱患者康復進程的影響[J]. 環球中醫藥, 2023, 16(8): 1676-1680.
董瑩慧, 張立杰. 東垣針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療效及對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31(9): 1224-1228.
常文武, 耿雙林. 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對顱內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血栓與止血學, 2020, 26(2): 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