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銥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它強調教學的有效性,注重培養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工作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應“互聯網+”的環境,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技術,使教學更加靈活與高效。同時,學生也需要積極參與到在線學習和互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其次,課程設計方面需要進行創新。在“互聯網+”時代,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更快,要緊跟行業發展的腳步,設計實用性強、與時俱進的課程。通過引入實踐教學和項目案例,提供與職業發展更貼近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還包括開展實踐教學路徑。通過與企業合作,學生可以參與真實項目的實踐,接觸實際工作環境并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實踐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和發展,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也必須從當前的時代發展背景、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等諸多方面出發,結合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局面,為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持續性的參考和建議。將“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目標切實落到實處,這樣有助于改變從前傳統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基礎教學形態,也可以促進職業教育向著創新性的方向發展。所以深入研究“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路徑的創新辦法尤為關鍵,對于切實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優化課程體系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工作開展的內涵及其意義
(一)內涵
“互聯網+”主要就是指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之間進行融合,從而衍生出全新的發展業態。從長久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以獲取到相關的信息內容,從而實現了資源整合的目的,切實提高了整個行業的內在發展驅動力以及競爭實力。簡單看來,“互聯網+”是整個時代得以長久發展的必然推動力,通過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實現資源整合與配置的目標,也可以加快跨界融合的步伐,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互聯網+”職業教育,則是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與職業教育相結合,不斷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同時,也表明職業教育需要依托于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整體發展,實現變革與創新,從而開辟出全新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也使得職業教育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現階段,社會上對于人才的需求要求分工細致且明確,所以“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就必須堅持產教融合的發展原則,通過創新職業教育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有效性,也為新時代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提供保障,真正實現職業教育本身、“互聯網+”時代變化以及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運轉。“互聯網+”職業教育更加強調的是對學生的職業性、教育性培養,學生必須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真正實現多贏的發展目標。
(二)意義
在未來,我國職業教育實現信息化改革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為此,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必須切實符合以及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針對從前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簡單看來,互聯網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不斷滲透與應用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本身的要求。它可以打破傳統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學的邊界,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主體地位體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教學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從長遠來看,職業教育在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將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教育行業有機結合,切實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擴大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空間與渠道,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向更廣闊的方向邁進。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實際上是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融入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教學的深層次融合目標,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方向。
二、“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阻力與影響
就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阻力。教師的授課行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互動以及課程設計等幾個方面都存在著典型的阻力表現。所以只有真正突破層層阻力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互聯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目標,促進“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向著更為良性的方向發展。
從當前大多數教師的授課阻力角度來看,一些職業院校的教師針對互聯網平臺的操控技術很顯然并不熟練。比如在遠程授課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將課件制作、直播授課等看作了最為主要的環節,并不能夠依據學生的自身發展情況以及職業院校的特點適當進行教學節奏、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調整。久而久之必然會造成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偏低,教師的教學質量明顯下降,互聯網技術在職業教育當中的優勢無法體現。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學生都缺乏利用網絡環境自主學習的經驗。加之大多數學生自制力相對薄弱,一旦缺乏教師以及家長的監督和引導,就會導致自身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意性更強,學習的效果明顯降低。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嚴重打擊了學生在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從教師以及學生的互動角度來看,其整體的互動性明顯不佳。教師一味進行知識傳授,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反饋無法得到及時回饋,教師在反饋的過程中也不夠積極。這將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效果,導致職業教育最終發展成為技能教育的主戰場,“互聯網+”對于職業教育的促進作用無法體現。
三、“互聯網+”對職業教育產生的影響
(一)教學課程設計方面
在“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職業教育的課程設計應由單一、靜態、封閉的模式向多元化、動態、開放的模式轉變,在“互聯網+”環境下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應注重課程資源的建設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首先,課程資源建設方面,職業院校要整合各方力量,將各類優質資源引入到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中,在“互聯網+”環境下,職業院校必須加強信息化建設水平以適應要求。最后,課程評價方面,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職業教育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并采取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二)學生個人學習方面
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個人學習方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自主學習,還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來完成自主學習。在傳統的職業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學生往往難以及時獲得教師的幫助,這使得他們難以有效地自我管理,并喪失對自主學習的信心。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得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使得學習者能夠開展自主學習。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微信來向教師提問,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知識,使用視頻軟件接受教師的教學指導等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個人學習習慣方面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方面,在這個環境下,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向教師求助,也可以在網絡上尋找答案等等。雖然“互聯網+”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它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職業院校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源和機會。
四、“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教學優化路徑
(一)注重課程基礎知識鞏固
在“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呈現出了網絡化以及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想要獲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課程基礎知識層面的鞏固與完善。這也將為“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以CAD教學內容為例,在職業院校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理論層面知識的傳授。通過讓學生了解 CAD制圖的相關要求與技術標準,并結合實踐訓練的方式,合理加強對理論課程以及實踐課程兩個方面時間比例的把控。這樣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也可以使得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消化及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期則可以將大量時間用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切實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
(二)加強校內外資源的有效運用和創新結合
在“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正邁向全新的發展局面,所以需要相關教師注重教學資源方面的整合。通過有效運用和創新優化校內外資源,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更好地保障職業教育的網絡化轉型。以職業院校會計課程教學活動為例,一般來說包括會計賬目教學和財務報表設計等。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的相互融合,可以切實增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實用性。通過以企業運用中的實際案例作為依托,幫助教師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深度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可以滿足資源建設的根本需求。同時,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其中,針對目前的教學活動提出更為合理的建議。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職業院校爭取與一些知名企業之間的長久合作,并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與價值。
(三)注重課程設計的有效性以及適應性
近些年來,在“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趨于廣泛性。因此,職業院校的課程設計也更加需要結合教學的有效性,并重點增強學生對崗位的適應性。現階段,職業院校常見的專業課程包括計算機軟件、新媒體運營、財務管理、汽修技能等等。在設置這些專業課程時,需要堅持合理化設置的原則,并積極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進。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有價值的實效性知識和內容,切實為提升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奠定保障。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公眾號的方式投放一些相關的視頻,允許學生在下方進行評論或點贊。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關注和響應程度,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通過更感興趣的方式接受相關的專業課程教學,從而為將來的實踐提供指導和幫助。從長遠來看,這樣的課程設計是符合產教融合要求的關鍵舉措。
(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充分調動雙方積極性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時刻保持密切的聯系,并形成良好的配合模式,這樣才能夠在職業教育向網絡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職業院校,應該盡可能為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這樣有利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教師也會形成創新的思想,通過拓寬知識視野進而豐富了教師的知識儲備,切實增強教師在課程改革與設計過程中的積極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具體需求與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任務的設計,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層次選擇最適合的學習內容。這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并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真正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協作的目標,也推進了職業教育不斷向網絡化方向轉型與發展的步伐。
五、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職業教育之間相互融合是必然的。一方面,滿足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需要;另一方面,針對傳統職業教育的不足進行了彌補和完善。為了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和互聯網之間的相互融合,切實發揮出互聯網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穩固。通過利用互聯網整合校內外的相應資源,切實提高課程本身的適應性以及有效性,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實現信息化轉型是必然趨勢,同時也必須充分凸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真正做到在新的發展局勢下職業教育的網絡化轉型與發展。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亟待改善。例如,缺乏豐富的經驗、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不夠、標準不夠清晰、銜接不夠緊密、服務不夠周到等等。這些問題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暴露出較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教師能夠積極做好線上線下兩方面的準備工作,充分利用好校內外的相關資源,必然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使得職業教育更加順應與符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和要求,切實將其推向全新的發展局面中。
參考文獻
[1]蘇攀,李經寧.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改革與發展——基于歷時的視角[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3(02):62-67.
[2]劉曜碩,郭昱瑩.“互聯網+職業教育”在教與學上的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21):158-160.
[3]湯曉.后疫情時代化工專業課程群“互聯網+教育”建設實踐[J].化工管理,2022(25):28-31.
[4]唐曉艷.中職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體系構建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2.
[5]胡楨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課程為例[J].對外經貿,2022(04):139-142.
[6]馬婧.“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學校會計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2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