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
摘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對我國教育領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數字資源,為我國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果。在浩瀚的網絡世界當中,學生可以搜索所需資料,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渠道。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字信息資源的必要性,客觀分析了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重點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思路,以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數字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一、引言
“互聯網+”的應用豐富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網絡平臺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內容新穎,為教師的教學工作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提供了便利,讓學生查找資料更方便。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傳統學科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在該學科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尤為關鍵。開展該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塑造小學生的人格,也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對社會發展形成更為深刻且全面地認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選擇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該學科學習的興趣,也是未來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必然選擇。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融入數字信息化資源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
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形成符合小學生特點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是促進該學科實現教育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目標的關鍵。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字信息資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道德方面的認知、法律層面的關注和意識形成都相對比較薄弱,在開展該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點的理解會感到困惑。而互聯網和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相關概念、含義、必要性等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是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重要教學方式。
(二)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互聯網技術的加持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更為密切的交流與溝通。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互聯網教育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格局,徹底打破教師單方面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而是可以在課上、課下進行更為及時地溝通與交流,這種方式增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時也可以第一時間向教師提問,提高了反饋和答疑的時效性。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
網絡世界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也有著非常多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的存在可以更加具有說服力地向學生證明該課程的相關知識點以及實際應用價值。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這門學科大多采用理論教學方式,但是效果不夠明顯且學生參與性明顯不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案例闡述和表現較為抽象的概念,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縱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可以發現其整體教學效果有待提升,并且小學生在相關課程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都將直接影響該學科在未來的發展。
第一,教師教學形式單一、傳統且落后。在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沿用從前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單方面地講解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相關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只能夠記住部分概念,但是在后期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于概念的記憶越發模糊,不具備任何的應用價值,對于該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明顯下降。同時,由于大多數教師都是在教室內開展教學活動,并沒有為學生提供走入社會的機會,導致這門課程的學習只能夠停留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層次。
第二,教學設施相對落后,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使得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許多學校所提供的配套信息技術設施設備還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許多教師仍然采用板書授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小學生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師無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平板等進行授課,必然會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四、“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思路
(一)利用數字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創設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滿足情境創設的要求,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網絡的技術優勢,注重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性。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學生可以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及時銜接課堂教學內容,獲得比較良好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講解《守護生命》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必須做好相應的學情分析,設定教學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同時要求學生知道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生活態度。之后,教師則需要了解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通過發放網絡問卷的方式,了解小學生在現階段隱藏的一些健康問題,如部分學生暴露出睡眠時間較短且入睡時間晚的情況,非常不利于小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成長和器官發育,同時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在掌握這些信息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網絡搜索一些關于晚睡影響健康的實際案例視頻,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幫助小學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深層次地感受生命的珍貴。
(二)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實踐指導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理論知識,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而具備知識應用和遷移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從思維意識層面感受道德與法治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引入一些真實案例,讓學生從生活、自身的經歷當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例如,在講解“交通和生活”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一些古代時候的交通工具圖片并呈現,讓學生掌握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到更多的交通工具類型,體會古人的偉大。又例如,講解“關心家庭與同伴”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需要注重從實際案例當中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在現實生活中關心別人是一種良好的道德體現。同時,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些比較熱門的人物事件,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責任、關心、關愛等良好道德品質是多么難能可貴,這對于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具有重要幫助。
(三)從數字資源角度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解讀
數字資源實際上就是網絡資源內容。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逐步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通過積極探討,掌握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要領,形成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資源的優勢,堅持個性化教學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我們生活的地球》這一課時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源內容,之后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我國探月工程項目、航天項目等影像,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幫助學生形成對祖國、對世界乃至對地球的熱愛。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意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感悟。
(四)注重互聯網資源拓展與完善
浩瀚的網絡世界有著極其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面對這樣的資源優勢,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呈現內容。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短片以及簡單的微課視頻制作,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的全面了解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宏觀把握。微視頻可以將靜態知識轉換為動態影像,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并提高教學效果。在制作微課視頻的時候,教師需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將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課堂教學內容作為微課視頻資源,再將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等融入視頻中,最后在視頻內布置相關的作業,促使學生在課前做好相關的預習工作,在課后也可以及時查漏補缺。微課視頻是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的關鍵,為后期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
(五)科學進行評價模式優化
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單一且落后,容易出現評價不夠全面甚至遺漏的情況,不利于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可以建立網上評價平臺,監控和記錄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并最終形成評價。同時,學校還可以建立全校的評價網站,在其中設定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自我評價四個模塊,使得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更加公平、客觀的評價模式。
(六)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活動
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信息工具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制作成錄像視頻,讓學生自主觀看的同時,記錄自己感到疑惑的內容,先利用自己的方式在互聯網搜索解答,如果未能解決,則需要在后期向教師提問。這樣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小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習慣的關鍵。
(七)打造虛擬交流活動機會與平臺
虛擬交流要求教師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在實際的教學設計環節進行虛擬交際,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培養等內容融會貫通,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實際開展該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多渠道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理論內容,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念,為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保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可創新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沈琪琦.數字資源賦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究——以《網絡新世界》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3(05):78-80.
[2]林苑英.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J].亞太教育,2023(10):59-61.
[3]王友君.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05):82-84.
[4]楊煉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23(13):23-25.
[5]劉皓.“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6):38-39.
[6]彭歡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