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勤 王洋 李昕妍 鄭志宏
[摘 要] “五育融合”是目前我國解決“如何培養人”根本問題的“國家處方”。野外實踐課程體系由一系列相關實踐性教學環節組成,融入真實情境,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有助于實現“全面育人”的宗旨。以東華理工大學地下水課程與工程專業實踐課程為例,以野外基礎知識為主線,立足立德樹人教學目標,探討實踐課程“五育融合”路徑,構建“五育融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完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理念,突出工科專業實踐教學扎實的專業特色和濃厚的地學文化底蘊,讓“五育融合”日常化,培育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工科;實踐教學體系;五育融合;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8-0056-05
近年來,在“育什么人”“為誰育人”等已然明晰的背景下,“怎樣育人”及“如何提升育人質量”,成為未來中國教育改革亟須回答的重大問題。面對新時代教育方式的轉型,“五育并舉”的有效融合是教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1]。然而,“五育分離”現象長期存在,遠離了“全面發展”“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2]。野外實踐課程是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是我國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3],有助于打破“五育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探尋求真、向善、立美育人的課程體系建設。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環節的系統改革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五育融合”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五育”工作滲透實踐課程的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讓專業實踐課程從“強起來”到“通起來”,真正實現“1+1>2”的育人功效[4-5]。
本文圍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五育”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筑“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實踐課程體系,改革野外實踐教學模式,搭建“五育融合”實踐路徑的框架,讓學生認識實踐的本質、規律及意義,實現全面育人效果,推動我國教育變革與發展,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五育融合”專業實踐課程框架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6]“五育融合”是目前我國面對“如何培養人”根本問題的“國家處方”。廓清“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搭建課程完整的教學育人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德智體美勞“五育”從體系“立起來”,到各育“強起來”,再到“五育”的“通起來、融起來”,需要上位的理性架構與深入的探索研究[7]。因此,推進“五育融合”,建構理想課程育人框架,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知識—實踐—生產”的“三位一體”課程融合框架。探索“五育”融通的時間課程體系“立交橋”,讓“五育融合”成為破解“五育并舉”難題的有益探索[8]。
二、工科專業實踐課程“五育融合”路徑探索
筆者認為,“五育融合”并不等同于“五育并舉”,也不等同于“五育”之間拉長補齊,是“五育”間的相互融合、滲透,與學生實踐課程體系融為一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整體的“五育”,且“五育”間存在“化學反應”,能夠實現“1+1>2”效果。與傳統理論課程相比,實踐課程體系由一系列相關實踐性教學環節組成,融入真實情境,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采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師主導傳授與學生主體參與相促進的培養方式,有利于打破“五育融合”的壁壘和屏障,為“五育融合”提供有效載體。
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深層次的“五育分離”或“五育割裂”等現代問題是教學改革須關注的重點問題,表現為“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導致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片面發展”“片面育人”現象。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專業綜合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科研與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路徑,將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及實踐能力作為衡量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標準,實現全面發展、全面育人的培養目標。
(一)廓清專業實踐課程“五育融合”內涵
目前,“五育融合”的內涵多理解為理論概念、各育內涵及“五育”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融合機制,但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較弱。實際上,“五育融合”的內涵就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實踐育人[9]。目標融合、內容融合和過程融合“三位一體”的“五育融合”內涵[7],是一種課程化和活動化融合的教育理念,在實踐課程中更易落地,是有效育人的路徑。
(二)構筑“五育融合”特色教學內容
育內融合的關鍵選擇合適的特色課程,重構“五育融合”的內容,追溯“五育”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規律,將“五育”融入一育之中,實現“五育”的有效踐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以野外教學為主,融入工程案例、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社會文化、職業素養等關鍵元素,由“教授+講師+班主任”的團隊組成,實施周期較短,可行性較強,在專業式、項目式和活動式作為教學載體,實現“五育”共育。
(三)構建完整的培育機制
作為抽象層次較高、具有多重屬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五育融合”最大的壁壘在于如何縮小理論知識和實踐之間的差距。實踐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傳統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設計更為豐富的方法和模式,如內容上采取課前“五育”概念構思、課中問題解決、課后“五育”思維培育,教學方式上融合線上線下、課堂和野外教育,實現真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四)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10月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融合”教育的有效評價,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標準,亟須建立統一的“五育融合”新評價體系,改變目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五育”各自為政、片面育人等弊端。
三、“五育融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長期性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和“片面育人”的關鍵途徑。本文利用“基礎鞏固—專長發展—社會融合”的“三步走”模式[1],從教學內容、教師團隊建設和校企協同育人三方面探索“五育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高素質、高品質、高水平的人才為基本標準,貫徹鑄魂育人的教育方針,加強各種教學資源的整合,落實“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理念和舉措,著力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徹底克服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主體“各自為政”、教育時段的“虛化弱化”、教育介體的“開發不足”和教育環體的“信息脫節”等一系列問題。
(一)“五育”教育與專業實踐課程的有機融合
通過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室內實習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及愛國主義精神等優良品德。以東華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專業實踐教學分為大一的地質認識實習和專業基礎認識實習、大二的江山地質調查實習、大三的生產實習(江山水文地質調查實習)和大四的畢業實習四個階段。這些實習內容具有得天獨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在實習過程中,地質現象和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思想政治引導,將各個方面的“五育”元素與專業教育融合,形成具有專業特色、成效顯著的、產出導向的實踐課程與“五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專業實踐課程在野外開展,教師和學生同吃、同住、同行。一方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能夠傾聽學生的訴求,利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野外實踐教學以徒步為主,如江山水文地質調查實習,實習時間較長,路線較遠,往往是自帶午飯,很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消極情緒,通過融入“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增加學生的興趣,“以勞育美”,豐富學生的美育實踐;并引入蘊含“工匠精神”的優秀人物故事,弘揚地質人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讓學生深刻體會艱苦的野外地質工作既能強健體魄,又是對人精神意志和品格的磨煉,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品格。此外,在綜合實習教學中融入中國制造和大國工程案例,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培養其專業素養、創新精神等,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時代使命感。
(二)優化教師團隊,落實立德樹人
高素質、專業化和強實踐的導師隊伍是開啟實踐課程人才培養的基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人專長有所差異,因此需要進行逐步分化、精細分類,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針對性規劃,注重個性化發展。導師隊伍由“教授+講師+班主任”組成,導師在實習過程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其個人學識、國際視野、道德修養、思想品格等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且實踐課程期間,教師與學生長期接觸,易于建立友誼和信任,不同角色的教師可幫助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引導學生誠實守信、團結合作、遵守規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從事地下水工作的職業責任感及社會榮譽感。
培育專、兼并重的師資隊伍,生產實習以企業導師指導為主,在企業實習過程中,掌握專業的綜合技能,提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以專業實際問題為突破口,完成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按照預定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模塊,最終各個環節的學生成績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決定。增強師資隊伍建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國家所需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
(三)校企協同育人
校企協同育人是畢業實習的關鍵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對接實踐性較強的企事業單位,共同打造合作、互動、共贏的校企協同合作平臺,實現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有機融合,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拓展學校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
基礎鞏固—專長發展—社會融合是學生的實踐課程體系的主要培養方式,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落實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能夠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強強聯合,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溝通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畢業實習要求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不少于2個月的專業實習,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讓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實際化,進一步加深野外和課堂教學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野外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五育融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進
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以東華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27人)和2018級(54人)學生為研究對象,在資料收集和實習現場的訪談的基礎上,對兩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專業理論課程有關“五育融合”教學模式建設實施情況的理解調研。授課前,針對“五育融合”的概念、目的和意義等進行了問卷調查,有55.6%(2017級)和50.0%(2018級)的學生處于理解一點和初步了解的階段,有88.5%(2017級)和91.2%(2018級)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從實踐教學中融入“五育融合”教育,從而真正感受到“五育”的真正含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和核心措施,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構建是決定“五育融合”是否能正確實施的關鍵。基于如何化虛為實,讓融合通過具體的教學模塊、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落地的問題,本文通過彌漫、彌散、滲透和貫穿其中的方式,將勞動教育、美育教育等全過程融入實踐教學環節,改進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努力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重構實踐課程知識體系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接踵而至,實踐教學的必要性空前突出,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結構和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地質類的專業實踐課程,也要及時調整課程知識體系和培養要求,為社會、行業和企業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基于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設定,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將原有實踐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重組,形成新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塊,設計“五育融合”知識體系框架、問題和野外作業環節,以實踐經驗+社會需求+專業知識為基本形態,橫向聯動,形成合力,實現“五育”之間的交叉疊加融合,構建有長度、有寬度、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課程知識體系。此外,立足社會發展需求,通過實踐課程教學反饋評價,后期適時調整課程知識體系和框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
(二)優化實踐課程教學方法,為“五育融合”提質增效
學生作為主要實踐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保證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形成自我價值選擇和全方位自我發展的驅動力。豐富實踐教學的團隊,除了專業知識的要求,還需對教師進行“五育融合”的相關培訓和教學,教師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根據課前、課中、課后的啟發教學模式,形成問題—探索—解決的循環往復教學模式,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利用學校課程建設和服務平臺,借助案例、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突出重點,整合優化,努力創設多樣態的實踐情境教學設計,將相互融通一體化的德智體美勞教育信息做成電子資源,學生可隨時查閱學習;同時增加分組討論、翻轉課堂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調查結果顯示,與單一枯燥的現場講解教學方法相比,2017級和2018級共有92.6%的學生希望提前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預習,在野外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應用,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野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7.4%的學生對分組討論和翻轉課堂比較感興趣,由學生主導和實操,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立體化評價體系,檢驗“五育融合”實踐課程體系效果
實踐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僅檢驗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還要觸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N”(“1”:全過程性評估報告;“1”:現場表現、野簿記錄、作品競賽等;“N”:案例分析、項目調研、職業素養、使命感、責任感等)多元化評價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能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系,最終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全程診斷、反饋和實施的持續優化,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課后教學效果調查顯示,74.1%(2017級)和77.78%(2018級)的學生認為,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后,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專業的歷史沿革,提升了專業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88.9%的學生認為,通過實踐課程中融入“五育”教育,比教室理論課程的學習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從“五育”的角度認識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達到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引入“五育融合”教育,有效地利用實踐類課程特有的條件。一方面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思維和知行合一、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堅定學生“四個自信”,培養其專業素養、創新精神等,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時代使命感。因此,實踐教學課程是“五育”融入的有效載體,也是相關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亟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基于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的培養理念,通過改革實踐類課程教學體系,從教學內容、教師團隊建設和校企協同育人三方面探索“五育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2-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寧本濤.“五育”融合:何謂、何來、咋辦?[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4):10-12+29.
[3]孫朋,陸曼,劉娜,等.地質學基礎實踐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實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5(3):115-118.
[4]李穎.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思政之魂[J].現代教育論壇,2022,5(3):29-31.
[5]王冬霞,賁培云.“五育融合”理念下《高級英語》課程思政“234”模式創新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65-168.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7]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3(5):85-91.
[8]項純.五育融合的學校課程實踐方略[J].中國德育,2021(13):51-56.
[9]鐘柏昌,劉曉凡.論“五育融合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22(1):86-94+104.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ing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GE Qin, WANG Yang, LI Xin-yan, ZHENG Zhi-hong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 key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our country.The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releva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real situation, and are highly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It help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groundwater cours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ath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courses,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It highlights the soli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geological cul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