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摘要:“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內容相融合,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技能競賽與生產實際、職業資格與課程評價的對接,強調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要融入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要結合競賽活動進行教學形式創新,要以證書為引導進行課程評價機制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崗課賽證;高職教育;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2-0113-04
“崗課賽證”融通是指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引領,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職業技能比賽為平臺,以職業資格證書為依據,將課程與崗位、比賽、證書相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實現教育與產業對接。本文對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改革進行探索。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是指以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內容相融合,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技能競賽與生產實際、職業資格與課程評價”的對接。這種育人模式強調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首先,該模式以崗位需求為出發點,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需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企業生產實際和崗位職責,使學生能夠掌握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其次,該模式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內容相融合,通過參與職業技能競賽,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技能水平,同時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的對接,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1]。最后,該模式強調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對接,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考試通過率。通過這種育人模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
1.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分析
(1)課程目標與定位。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應以實用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課程定位應緊密結合職業發展需求,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為目標。不同專業領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各有側重,因此課程定位應結合行業特色,針對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進行調整和完善。除了專業技能外,課程定位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
(2)教學內容的覆蓋面與深度。需要明確的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涵蓋哪些領域。除了基礎模塊的計算機操作和辦公軟件使用外,拓展模塊還應該包括信息安全、程序設計基礎、大數據、人工智能、現代通信技術、數字媒體、區塊鏈、虛擬現實等。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發展需要。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度,教師要仔細斟酌,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深入講解某些知識點。例如,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深入講解編程語言和數據結構;對于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深入講解數據庫管理和信息系統設計。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滿足他們未來的職業需求。此外,還需要關注課程內容的更新與迭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需要及時將最新的技術和理念融入到課程中,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需求,合理設置課程內容,確保其既全面又深入[3]。
2.學生需求與學習能力分析
(1)學生的學習背景與興趣。高職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家庭,學習起點和興趣存在一定差異。城市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普遍高于農村學生,他們接觸計算機和網絡的機會更多,對信息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極大的興趣。不同專業和職業方向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需求存在差異。例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對網絡營銷、網絡安全等方面有更強烈的需求,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則更注重編程語言和軟件開發等方面的學習[4]。
(2)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學生已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如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等,而部分學生對這些知識知之甚少。二是學習方法和習慣不同。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能夠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而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學習動力和興趣不同。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而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對課程感到枯燥乏味[5]。
(3)學生對課程的期望與需求。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實用、有趣、貼近職業發展是他們的共同期望。首先,學生希望“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能夠緊密結合實際和職業需求,涵蓋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辦公軟件操作、網絡技術、編程語言等。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環境。其次,學生希望“信息技術”課程形式多樣,充滿活力和趣味性。最后,學生希望“信息技術”課程能夠提供社交和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結交朋友,培養團隊合作能力[6]。
1.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當前,高職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側重于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的講解,而忽視實際應用和職業需求的聯系。這樣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用傳統的講授和演示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3.教學評價方式不合理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具有指導和反饋作用。當前,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合理。一是教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二是教學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難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7]。
1.融入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
(1)與行業企業合作,明確崗位技能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信息技術人才,學校需要與行業企業合作,了解信息技術崗位的技能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能夠適應信息技術崗位的需求。教學內容包括編程語言、數據庫管理、網絡管理和信息安全等,同時結合實際案例和實踐操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為確保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緊密結合,需要制訂教學計劃。應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等,以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學計劃應根據課程目標確定,同時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確保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緊密結合。
(2)針對崗位需求,調整教學內容與順序。學校要通過對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深入調研,掌握各個崗位對IT技能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在教學內容組織方面,應盡量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能[8]。為了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地掌握信息技術技能,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首先,應從基礎知識入手,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其次,逐步引入高階知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最后,通過綜合項目實踐,使知識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3)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選取企業真實案例時,教師要考慮案例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應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符合,同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避免過于復雜或問題難度過高。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搜集和整理好案例相關資料,并準備好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提供實際操作機會,讓學生親身實踐。在總結評價方面,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成果。評價標準應明確、客觀、公正,以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2.結合競賽活動進行教學形式創新
(1)將競賽活動融入日常教學。競賽活動融入日常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實際問題和場景,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競賽活動具有挑戰性和實用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同時,競賽活動貼近實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際問題和場景,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比賽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可以通過分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比賽的要點和難點。同時,比賽經驗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從而制訂學習計劃。教師可將競賽題目和比賽經驗融入日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和安排。教師可先介紹競賽題目的背景和難度,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最后進行總結和評價。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分析往年的競賽題目,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競賽的評價標準和側重點,從而在日常學習中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果。
(2)鼓勵學生參加各類信息技術競賽。參加各類信息技術競賽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信息技術競賽往往涉及廣泛的知識領域,從編程語言到算法設計,從數據結構到網絡安全。通過參加競賽,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實踐化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鞏固基礎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競賽鼓勵創新,能為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在競賽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參加信息技術競賽也是學生了解自己優勢和不足的好機會。在競賽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表現和成績,從而更好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3)以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學生通過參加競賽,不僅能感受競爭的氛圍和壓力,還能激發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在競賽的環境下,學生為了獲得好成績,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會把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競賽能讓學生結識更多的優秀同學,這些同學來自不同的學校,擁有不同的背景和經驗,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通過與這些同學交流,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學習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對于獲獎的學生來說,成績不僅是對他們學習的肯定,也是對其他同學的激勵。此外,校內競賽和模擬競賽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9]。
3.以證書為引導進行課程評價機制改革
(1)與權威認證機構合作,建立認證標準。學校應與權威的認證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認證標準。參照行業規范和崗位需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通過與權威認證機構的合作,使課程評價標準與行業標準接軌,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2)將認證考試成績納入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應將認證考試成績作為重要指標,納入課程評價體系。通過參加權威認證考試,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證書,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3)鼓勵學生獲取相關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權威認證考試,獲取相關證書。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獲取證書,學生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水平,增強自信心,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是制定詳細的時間表。在課程實施前,學校要根據教學大綱和職業需求,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實施計劃包括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合理分配時間,確保課程內容的順利完成。二是建立教學團隊,提供師資保障。優秀的教師團隊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學校應組建由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企業技術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的教學團隊。通過集體備課、研討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同時,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進修,使其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三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確保教學質量。該體系應包括學生平時表現、課堂測試、項目成果、期末考試等。同時,要積極引入企業和社會評價,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四是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軟件支持。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如建設實訓室,購買設備器材,引進先進的教學軟件等。同時,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信息技術課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的對接,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高職信息技術課程實施“崗課賽證”融通教學,有助于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信息技術人才,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柳斌.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中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成才之路,2023(31):81-84.
[2]丁曉玲.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建筑識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大學,2023(13):38-41.
[3]謝娟.高職院校“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2023(19):40-42.
[4]鄭維成,呂淑娟.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職業教育,2023(31):11-14.
[5]吳寒,劉福英,李芹.信息技術與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整合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04):1-3.
[6]劉坤,庾佳.高職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網絡攻防與實踐課程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 16(04):40-43.
[7]李昌貴,張宜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特色的高職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3(03):3-5.
[8]龔成清.面向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職業時空,2021(03):83-86.
[9]吳銀霞.現代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線上教學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研究,2021(04):33-34.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On-the-job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Shi Li
(Tongre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Guizhou Province, Tongren 554399, China)
Abstract: The "on-the-job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s course content with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exams, and other content,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content with work content, skill competitions with production practic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course evaluation. I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on-the-job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 should integrate teaching content that meets job requirements, innovate teaching forms in combination with competition activities, and reform the course evaluation mechanism guided by certificate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on-the-job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etitive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