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摘要: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促進中職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中職生數量多,素質能力良莠不齊,思政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中等職業學校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厘清新時代中職生思政教育中的問題,通過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加強教育主體建設、健全教育體系解決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提高中職思政教育質量,使中職生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問題;對策;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2-0081-04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人數高達267.63萬人,較2020年增加了18.23萬人,同比增長7.3%,創歷史新高。在中等職業學校不斷擴招中,學生數量日漸增多,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各行各業對應聘者的要求愈發嚴格,不僅要求其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求其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三觀”。中等職業學校要審時度勢,對思政教育進行改革創新,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育人方法,使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彰顯,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質量、高素質時代俊才。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現階段,在校中職生年齡普遍在14歲~17歲之間,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個性較為突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年齡特殊。中職生年齡處在兒童與成人之間,往往不夠成熟,對家長、教師和學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中等職業學校完全封閉,學生在完全脫離家長的“束縛”后,在校期間更加渴求獨立和表現自我。在這一特殊的階段,中職生自我意識較強,對學習和生活既希望擁有獨立自主權利,又把握不好價值追求和未來發展目標,心理矛盾較為突出。二是教育經歷特殊。從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觀念來看,前期受教育過程中受到的負面評價較多,使得他們與同齡學生出現差距。同時,隨著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和網絡資源的日漸豐富,部分學生滋生錯誤的思想觀念,缺少堅定的理想信念。三是校園氛圍特殊[1]。相較于普通高中、高職院校而言,中等職業學校對基礎文化課要求不高,少數學生出現輕視基礎文化課學習、無視課堂紀律的不良現象,嚴重阻礙其健康發展。
2.教育內容的特殊性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對“德育”課程名稱和課程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將“德育”的課程名稱改為“思想政治”,將原來必修課程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旨在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幫助中職生明確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職業道德素養,促進其健康發展。與普通高中和高校思政理論課相比,中職思政課程不僅重視職業要求和中職生的可接受性,更注重將理論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具有人格形成與價值培養、職業教育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統一的特點[2]。
1.思政教育方法單一
目前,中職思政教育仍以教師為核心,并未關注中職生的具體訴求和實際需求,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出現脫節。同時,思政教育依舊停留在理論灌輸上,學生參與度較低,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疑慮和困惑無法通過理論課堂得到解決,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漠然置之。新時代,中職院校亟須加強中職生在職業認知、職業素養、創新創業、人生規劃等方面的教育。而傳統思政教育內容固化,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是“我說你聽”“我寫你記”,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導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3]。
2.師資隊伍建設相對薄弱
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是影響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中職學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教師專業化、職業化能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師缺少崇高的職業理想信念,沒有將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密切聯系在一起。二是部分中職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較為松散,缺少相應的管理體系,沒有針對思政課教師形成合理的評價機制,未將政治觀、理想信念、師德師風、職業素養等納入評價體系中。
3.思政教育體系不完善
一是師生之間沒有建立系統的有機聯動。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之外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課堂上也只是傳授理論內容,缺少對學生思想動態、疑惑問題的關注,導致思政教育針對性不強[4]。二是缺少完善的思政教育評價和考核機制。目前,中職學校思政教育評價依舊以考試成績、教師評價為主。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脫離新時代社會對人的評定標準,不僅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知識的積極性,還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三是忽視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思政教育是一項細致而長期的工作,需要“家”“校”“社”的協同配合。目前,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在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利用上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與家長聯系較少,一般情況下只有學生出現重大問題才會與家長聯系或邀請家長進校面談,導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出現脫節。學校對社會資源、數字資源缺少深入的挖掘和利用,也會降低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創新思政教育方法
(1)研發校本教材。在開展思政教育時,中等職業學校除了運用國家統一教材外,還應根據中職生的發展規律、認知特點及實際情況,結合時代特色、職教特色,積極研發符合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實際的校本課程和教材。比如,可根據《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等撰寫校本教材,內容要涵蓋家國情懷、政治認同、職業素養、人文修養等,要融合社會熱點信息、時政新聞等內容,旨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和綜合能力。
(2)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發揮學生主體性。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以單向灌輸為主,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得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缺乏興趣。為此,思政課教師要加強情感互動,在教學中以生動的故事、旁征博引的講授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加強教學中的雙向互動。要根據新時代的變化趨勢合理選擇教育方法,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中職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利用典型教育法,如引用感動中國人物、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感人事跡等,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時代性,激勵和引導學生奮發向上。同時,教師可構建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利用微博、微信、QQ、小紅書等分享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洗禮。中職學校可搭建網絡思政平臺,設置政策文件、時政動態、人物風采、在線答疑、領導直播間等欄目,經常發布時政、社會公德等方面信息,擴大思政教育影響力和輻射面,搶占網絡思政教育陣地[5]。
(3)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新課標的引領下,中職學校教學大綱要體現新精神、新要求,體現新知識、新技術,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課標為核心,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德育內容和人文素材,找準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契合點,制定適合本專業的課程思政目標,將專業知識技能傳輸與行業規范、職業道德素養等深度融合,用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來進行專業教學,使專業課程彰顯“思政味”。要在堅持育人導向、學科知識完整性、教育形式適切性、思政教育隱性化原則的基礎上,針對中職生的學習特點,通過翻轉課堂、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
2.加強思政教育主體建設
(1)堅定教師理想信念。中職學校要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新理念、新方法,經常性組織教師聽道德楷模、先進模范的報告會,組織思政教育者參加職業院校工作交流會、思政研修班和培訓班,積極開展思政主題講座和座談會,定期開展“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年度人物”等評選表彰工作,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思政課教師要深入學習“二十大”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投身于思政教育工作之中。要熱愛職業教育,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奉獻精神,自覺踐行職業道德規范。
(2)健全教師評價機制。中職學校要堅持科學評價原則,將師德師風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嚴把教師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首先,嚴把政治關。中等職業學校要制定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做好常態化學習頂層設計,依托“線上+線下”“自主學習+集體學習”“理論+實踐”等形式,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競賽、主題講座、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切實提升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其次,嚴把師德關。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現鑄師魂、塑師德目標[6]。學校可開辟師德學習園地,開展師德演講比賽、撰寫師德論文等活動,也可組織教師瀏覽觀看師德警示教育視頻,強化教師的師德意識。最后,嚴把業務關。中職學校要定期開展“一課三研”“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開展“師徒結對”“一幫一結對子”等活動,穩步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師評價要定量與定性結合,將師德師風擺在首位,采用“教師互評”“學生評價”“學校評價”等多主體評價方式,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3)提高教師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班主任隊伍建設,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著作選讀》,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要爭做教育家型教師,樹立科研意識,加強對思政課程的研究,闡釋好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把握時代脈絡,解決新時代提出的問題,為構建具有職教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作出應有貢獻。另一方面,要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中職學校要明確班主任角色定位和崗位職責,發揮其在思政教育中引導者、監督者的作用。要教育班主任關心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發展,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思想觀和就業觀。要開展班主任在職培訓,圍繞班級管理、校園突發事件處理、職業指導、心理輔導等進行培訓,幫助班主任樹立德育為先理念,掌握思政教育必備知識,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要求,實現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3.健全思政教育體系
(1)完善思政教育機構。第一,建立心理咨詢室。針對學生常見的適應問題、情緒問題、學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中職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搭建線上心理教育平臺,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對學生進行輔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第二,設立專門的思政工作小組。中職學校要成立由校長牽頭,教務科科長、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共同參與的工作小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厘清學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制訂相應的課程思政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開展各專業層面的思政育人目標研究、培養方案修訂等工作[7]。第三,成立職業指導機構。學校要建立職業指導中心,由企業管理者、學校就業指導教師進行就業形勢分析、創業政策解讀,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擇業中所遇的問題和困惑。職業指導中心要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社會創業成功人士進行講座,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和創業觀。
(2)加強思政教育管理。加強思政教育制度建設,明確相關管理工作目標,規范工作流程,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的保障。中職學校應建立常態化思政教育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從新時代特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中職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思政教育的戰略定位,制定總體工作目標,確定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政教育。除此之外,學校要健全思政教育考評體系,改變以往“一紙定乾坤”的考核形式,通過“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教師考核+班主任考核”的形式對學生理論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力求深入、客觀地了解思政教育情況,從而根據考評結果有針對性地改進思政教育[8]。
(3)合理利用各類資源。第一,利用校內資源營造良好育人氛圍。中職學校可圍繞“站位思想高地·做好時代新人”開展主題辯論賽、合唱比賽、國畫書法展示等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也可在校園展板、長廊、食堂等張貼紅色詩歌、傳統文化內容,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還可在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9]。第二,利用社會資源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在思政教育中,中職學校要建立“社”、“校”、“家”教育共同體,發揮各主體育人優勢,積極整合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教育力量,拓寬學生社會實踐渠道,還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構建多維度聯系渠道,更要整合社區資源,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讓其在實踐中實現知行信統一。第三,利用數字資源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學校要推出傳播社會主旋律的原創思政精品課程,將網絡空間打造成引領中職生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主戰場”,并圍繞學生興趣愛好、成長學習需求等,利用大數據的功能優勢投放優質思政內容,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常態化。
總之,新時代中職學校思政教育一是要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研發校本課程,發揮專業課程思政功能;二是要加強教育主體建設,堅定教師理想信念,提高教師職業化、專業化水平;三是要健全教育機構和制度,完善思政教育機構,強化思政教育管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利用互聯網平臺搶占網絡思政陣地。唯有將三者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技術技能與道德品質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趙志學.中職學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思考———以農林類專業為例[J].甘肅教育,2023(11):23-26.
[2]孫恒亮.中職思政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2,24(10):40-44.
[3]李翠英.“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研究[J].職業,2022(06):15-17.
[4]張慶梅,王欽.新時代中職院校班主任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研究與實踐[J].教師,2022(15):12-14.
[5]張北燕.中職學生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共融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黑河學刊,2021(06):95-99.
[6]黃占禎.基于個性化教學的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09):185-188.
[7]許燕.專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交融[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0):91.
[8]侯珂.新時代加強中職院校德育的路徑探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2):179-180.
[9]陳幗.淺析中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路[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20(12):121-124.
Discus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Li Hui
(Yangquan No.1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hanxi Province, Yangquan 045000, China)
Abstract: As a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glorious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quality and abilities,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larify th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olve th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rough innovativ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ubjects,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able vocational students to grow into high-quality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Key words: new era;vocationalschool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education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