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首次提到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平臺,開發教育教學、展演展示、互動體驗等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持續更新上線美育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為美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打破了傳統美育教學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方法:文章采用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等方法,將自我導向型學習理論與信息技術創新性融合,圍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加強教師對自主學習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開發線上美育課程,旨在打破教育資源壁壘,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開創教學新理念,打開美育新格局。結果:基于數字技術開放的在線教育平臺使美育課程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讓更多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美育資源,有助于縮小教育差距,實現美育各級各地均衡發展。結論:在線學習是一種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負主要責任的學習形式,在線課程不論是內容選擇和組織還是互動與參與等,都要既符合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又要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而自我導向型學習理論的核心正是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和責任感,使他們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調整學習策略,實現有效的學習和發展,將此學習理論應用于在線課程的開發可以極大地強化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美育;自我導向型學習理論;在線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04
1 問題的提出
美育是一門交叉學科,涵蓋美學和教育學兩個方面,它既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德育的手段;又是藝術技能技巧的實踐培養;更是一種感性的情感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近五年來,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印發了一系列高等學校美育工作建設相關的文件,明確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并要求到2027年,美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要全面提升。
開發線上公共藝術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各高校藝術課程和藝術教師短缺,受眾群體龐大等問題,并能夠極大地促進公共資源的開發與共享。對比傳統的線下教育,學生可以自由地在廣闊的網絡空間中選擇感興趣的資源,盡情享受視聽盛宴;教師和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開展遠程的網絡教學活動,降低教育成本;大量的網絡教學資源被免費公開,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育的邊界,更好地促進了教育平等……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從教師角度出發設計的美育在線課程,從教學資源的選擇、學習模式的設計到考核形式的制定都缺乏對學生需求的考量,導致學生接受在線教學時,出現自控能力差、學習方法單一、自我導向學習意識淡薄、反饋不及時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再加上在線教育難以營造良好的藝術氣氛,須緊密結合線下實踐類課程,完善教學環節,豐富課程體驗,并保證最終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本文以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為指導,探討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視角下,合唱實踐課程線上線下混融設計的策略。
2 自我導向型學習理論概述
自我導向學習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指學習者根據自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職業特點和個人需求,融合考量內部認知與外部管理兩個維度,自主設定學習目標,規劃學習過程,尋求學習資源,選擇學習策略并評估學習效果的學習活動過程[1]。自我導向學習以終身學習為著力點,突破以往以“外在驅動”為推動力的成人教育模式,轉向強調知識內化對個體學習的促進作用,并且整合個體的學習歷程、心理需求、責任意識[2]。隨著學習型社會與終身教育認知不斷深化,這套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五十多年來,經過二十多位中外學者、專家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在學習理論的拓展和運用、學習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施教者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探究以及適用性學習方式開發與創新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學系統的指導方法和體系。
在眾多的自我導向學習理論體系中,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教授吉羅德·O.格羅(Gerald.O.Grow)提出的“階段性自我指導模式”簡稱SSDL模式。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指導策略和學生的自學能力息息相關,確保精準化、個性化的同時,也給學生預留了充足的自學空間,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提高學習動能。高校開設美育課程,面對學習基礎不同、學習專業不同、學習需求不同的學生,要在學習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因此采用SSDL模式指導美育在線課程設計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更能讓美育在科學教育中熠熠生輝。
3 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美育課程設計原則
自我導向型學習的基本框架就是由受教者自行制訂學習計劃,然后執行,完成后再自行評價學習經驗的過程。學什么、怎么學、如何評是基于這個理論設計的美育課程的核心內涵。
3.1 以學生為主體的內容激勵原則
加拿大學者塔夫開展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研究,對六十六名擁有學習計劃的人進行調研后發現:70%的計劃都是學習者自己設計的,他們設計了十三個步驟,展示他們對學習地點及方式作出的重要決策。由此可見,自我導向學習者需要自己主導學習活動中的諸多元素,包括學習的內容資源、學習的場所時間等。在線學習的時間可碎片化、地點可移動、學習更便利,這些優勢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利用網絡空間擴充更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更是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及學習動能的最好方法。
3.2 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多元化轉換原則
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中,師生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個體差異,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遇到的學習困難不盡相同,教師需要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反饋,提供相應的個性化支持,并隨時進行角色轉化。一是對學習能力和主動性都不強的人,教學者是權威者,教學方式是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是內容中心,并充分提供講義概念方面的指導,要求學生反復練習。二是對學習能力強,但主動性弱者,教學者是督促者,關注學習進度,監督學習質量。三是對于主動性強,但學習能力弱者,教學者要在學習內容和方式方法上給予幫助。四是對于學習能力和主動性都很強的,教師只需要充當其學習過程中的糾錯人。基于以上教師和學生多元化的角色關系,教育者要重視與學生間的互動,在線美育課程設計要充分重視交互學習環節,包括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在線討論,通過布置小組作業、相互打分等,為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隨之進行角色轉換提供便利。
3.3 過程性評價原則
眾多學者將自我導向型學習理論放在正式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并強調學習者對每個學習環節都擁有一定的掌控權。學者Hammond and Collins(1991)提出學習者在進行自我導向學習時,必須采取七個行動,而最后一個行動則是反省并評估自己的學習結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3]。在線教育和傳統教育在環境、動機、過程、結果上都有所差異,在線美育課程的評價模式應以形成式評價為主,即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力的發展、審美品位的提高,如美育課程中對色彩的辨析、對作品的理解等。施教者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針對每個知識點提出明確的評價標準,依托線上數據采集及分析技術的即時性和準確性,設計創新的評價工具,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以幫助學習者隨時調整學習方法及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4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下合唱實踐在線課程設計策略
合唱實踐課是以普及性音樂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合唱藝術實踐活動為核心,以豐富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為依托的聲樂實踐特色一體化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4],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符合《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構建面向人人的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要求[5]。整體課程分成兩部分,線上開放課程:音樂基礎理論、合唱藝術作品賞析;“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純聲樂技巧、合唱藝術實踐。
針對在線課程設計原則,充分考慮藝術實踐類課程重參與的特點,搭建以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式。
4.1 建立自我導向能力的評估環節,根據結果劃分學習類型
合唱實踐線上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但因為學習者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藝術基礎和經歷也有很大差異,使用相同的教學資源和方法,學習的結果很可能大相徑庭,因此提前掌握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應該是課程設計的第一步。
課程開始前,在教學平臺集中發放調查問卷,分別從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及學習基礎三方面綜合評估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并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進行個性化差異化教學。比如當學生選修合唱實踐課程后,在線課程平臺會發放一份問卷,了解學生是否有音樂學習經歷,是否掌握一門樂器,是否參加過合唱團等,評測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確認有學習經歷的同學,會繼續收到平臺推送的有關樂理基礎知識及音樂作品賞析能力的摸底測試,學習者作答后,平臺會分析各類數據,評估其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并給予四個等級的判定(Grow,階段性自我導向學習模式),每個等級會按照相對應的學習目標,搭建課程框架,設置學習內容、課程資源、實踐練習、作業考評等;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較弱并處在第一等級的學生,將有的放矢地減少和整合知識點,降低學習的難度和減少作業量。
4.2 建立金字塔式的課程結構,及時有序地調整教學效果
為了使學習者更好地進行自我導向型學習,教學者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層次設置每個課程模塊,并注重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學習順序須符合學習者日常學習習慣,每一層都依照此順序進行:基礎理論+作品賞析+學習活動+作業考核。這種循序漸進課時內容的安排,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階梯式、系統化、層次性的設計,有助于增強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意識,更能增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行為的指導者,需要及時發布學習任務,監督學生學習,并及時收集學生在線學習時反饋學情的數據,如課堂簽到、參與課堂內容討論、完成課內練習等,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學習積極性,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度,有效干預學生在線學習時的學習狀態,提高在線學習質量。
4.3 充分應用智慧教學平臺,最大限度利用學習資源,營造教學生態環境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在線課程擁有學習資源豐富、內容更新及時、獲取渠道便利等特點,非常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截至目前,我國主要在線課程平臺有30余家,面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大眾,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個性化教學資源服務。例如,中國大學MOCC在線音樂藝術類課程達到120余種,其中包含數十部國家精品課程。除此之外,國際在線課程網站,如著名的美國Coursera在線課程網站也有大量免費開放的課程,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施教者根據已經搭建好的課程大綱,精心挑選合適的教學資源,建立學習庫,不僅符合課內教學內容的需要,還能拓展學習者學習的深度和寬度。
與其他普通課程不同,美育相關課程因具備藝術性特點,在視聽體驗和實踐需求上相比其他專業理論課要求更加多元。課程開始時,教師可通過使用契合課程主題的實時背景或虛擬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妙的課件布局和賞心悅目的背景色彩可讓學生放松;在課程進行中,充分利用大量網絡數字化資源,將枯燥的藝術理論及樂理基礎變得新穎生動,通過有趣的圖片、音頻甚至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4 重視學習經驗的分享,利用智能數字技術,建立積極互動的沉浸式學習模式
選擇自我導向型學習模式的成人學習者,往往在過往的學習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這些經驗不但使成人形成自己的個性,還是成人學習的豐富資源[6]。傳統的在線學習缺乏直接的互動,不利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利用平臺互動功能,通過語音提問、設置問答投票等環節,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合唱實踐課需要大量的演唱實踐反饋,線上聲樂教學會出現聲音傳遞延遲、信號不穩定等問題,導致聲音畫面模糊甚至卡頓,師生交流反饋滯后,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基于智能數字技術開發的專業音頻軟件,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如采用音頻AI識別技術開發的專業合唱練習軟件“合唱蛙”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練習和糾正音準、節奏,并支持模唱、視唱及各類混合聲部干擾等模式,同時自動生成訓練報告,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有可以將音頻可視化的Adobe Audition音頻制作軟件等,方便學生與教師在線互動,分享練習成果,增強實踐能力。
4.5 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夯實教學基礎
合唱實踐課程以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品位為動機,提升學生藝術實踐技能為目的,要求學生通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活動,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因此,課程評價方法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可以利用線上教育系統跟蹤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階段性學習情況:智能化的學生還課APP,可利用數字化的學習反饋功能,記錄學生每一次練習打卡的情況,由計算機給予較為客觀的評價。但是否進入下一層次的學習,又由學習者根據自己對分數的滿意度決定。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在每個重要知識節點設置具有豐富互動元素的過程測評,不僅能及時檢驗學習效果,還能引導他們不斷反思,鞏固學習成果。教師參與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評價,在教學各個環節始終關注學習者的學習參與情況和學習效果,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6 拓寬教學空間,建立特色一體化課程實踐平臺,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實踐)成果
當學生完成第一層次的線上課程并通過課程評價以后,平臺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數據推送給教師,教師擇優錄取繼續第二層次的線下實踐課程。線下課程以參與式體驗為主,繼續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作為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的指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探討學習,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將藝術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教學內容一體化,指導學生先學再唱,先唱再演。優化整合藝術理論學習與藝術技能學習等活動,既讓學生在音樂課程中得到學習指導和藝術熏陶,又讓學生在合唱課程教學中得到具體實踐。統一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也為學校省大學生藝術品牌團隊的建設發展選拔和儲備更多高素質人才。
5 結語
美育,塑人之堅定信仰,美人之生活品性,它支撐著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保持樂觀心態、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弘揚正能量。新媒體時代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美育課程教學新模式。通過構建高質量的美育課程體系,進一步強化美育功能,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真正踐行新時代高校以美育人、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美育理念。
參考文獻:
[1] 朱彥陳,葉青.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三大模式及對我國成人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8(4):99-100.
[2] 柳士彬,王瑩瑩.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的調查研究:以山東省莘縣為例[J].終身教育研究,2019(8):77-78.
[3] 羅運峰,王秀麗.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六個關注點[J].中國教師,2021(5):36-37.
[4] 鄒建軍.高校藝術教育合唱教學實踐研究[J].音樂創作,2018(10):174.
[5]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N].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1-22(02).
[6] 赫慧.基于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的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天津電大學報,2015(12):45.
作者簡介:董燕娜(198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教育、音樂傳播。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實踐類公共藝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創新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00823JX61;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廳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江蘇運河地區民歌數字化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A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