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蓉 彭翎凌 況覓 王保軍
摘 要 蔬菜產業是重慶市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為進一步提升重慶市蔬菜穩產保供能力,立足重慶市蔬菜穩產保供現狀,分析蔬菜穩產保供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了提高蔬菜穩產高產技術水平,促進蔬菜均衡供應;著力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加強蔬菜生產防災減災能力;抓好生態高效發展,促進蔬菜保供降本提質增效;優化蔬菜產業鏈條,提高蔬菜穩產保供組織水平等對策。
關鍵詞 蔬菜;穩產保供;對策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53
重慶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冬春蔬菜優勢產業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尤以冬春季節露地蔬菜生產為優勢,地產蔬菜總量充足,不僅可滿足人口超3 200萬的超大城市蔬菜保供,還有余力供應北方冬季蔬菜消費和周邊省份鮮品調劑。2022年夏季,重慶市遭遇
60年最嚴重的高溫伏旱天氣,同年11月,再遇全國范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多區縣進行不同程度封控,接二連三的異常情況下,蔬菜作為重要的民生保供產品,其穩產保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23年夏季,全國多地遭受暴雨洪澇災害侵襲,重慶市部分蔬菜基地遭受損失,蔬菜生產尤其是設施蔬菜生產的防災減災能力再度引起多方重視。在此背景下,從目前重慶市蔬菜產業工作基礎出發,及時總結經驗分析不足,適時調整工作措施,對于提升重慶市蔬菜的穩產保供能力意義重大。
1 現狀
1.1 供應總量充足
2022年,重慶市蔬菜種植面積超80萬hm2,產量2 239萬t,蔬菜人均占有量超690 kg,在全國36個
大中城市名列前茅,蔬菜自給率高達97%[1]。重慶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積約15.2萬hm2,種植品種覆蓋14個蔬菜大類,常年統計監測品種86個,其中有40個蔬菜品種年產量在10萬t以上,除去加工蔬菜消耗,日均鮮菜供應量約5萬t,可充分滿足重慶市3 212萬常住人口日均3.4萬t蔬菜的需求(按照每人每天消耗
0.8 kg蔬菜,損耗量占20%估算)。2022年11月,重慶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期間,全市連續28 d保持
4萬t以上蔬菜收獲量,蘿卜、甘藍、白菜三大冬季主力蔬菜占比超40%,供應充足的冬季蔬菜發揮了重要的應急保供作用。
1.2 產品特色突出
重慶市山地立體多樣氣候為蔬菜的周年供應提供了條件,蔬菜種類豐富,特色蔬菜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三大調味品原料(花椒、加工辣椒、生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2萬hm2以上,調味品年加工轉化原料100萬t以上。加工優勢品種青菜頭常年保持12.3萬hm2以上的種植規模,年產青菜頭超350萬t(其中鮮食保供青菜頭約124萬t)。地理標志產品榮昌生姜、大足冬菜、石柱辣椒、石柱莼菜、潼南蘿卜及璧山兒菜等遠近聞名,地標蔬菜產品年產量超320萬t。此外,重慶市高山蔬菜在鄉村振興期間成為重慶市山區的重要產業支撐,2022年高山蔬菜種植面積7.3萬hm2,產量204萬t,夏秋高溫時期可供應茄、瓜、豆、綠葉菜等20余個蔬菜種類,保供地位不斷提升,逐漸發展壯大為淡季“菜籃子”供應主力[2]。
1.3 統籌調度有力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菜籃子”保供工作,“十四五”以來,成立了市級“蔬菜專班”,定期召開全市蔬菜產銷形勢研判分析會,會集蔬菜產、研、銷重點單位專家成員共商保供良策。市級有關單位針對蔬菜生產規模、供應量、市場價格等重要產銷信息數據建立了長期監測機制,持續發布蔬菜生產情況、蔬菜價格趨勢等周報、旬報、月報信息,為蔬菜保供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2 存在的問題
2.1 蔬菜均衡供給能力有待提高
重慶市蔬菜人均占有量雖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蔬菜供給的季節和蔬菜種類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從供應時間看,2019年以前,重慶市4月蔬菜供給常年存在20萬t以上“春淡”缺口,2020年以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連年下達春季增種保供任務,引導和支持各區縣增種速生葉菜、食用菌、芽苗菜等“保淡”蔬菜,補充春季蔬菜市場供應,使得“春淡”缺口逐年縮小,但由于“春淡”源于氣候因素,要繼續維持“春淡不淡”,仍需從篩選適宜品種、配套種植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加強攻關,以保證“補淡”蔬菜穩定產出。此外,每年8—9月是重慶市夏季極端天氣頻發時期,暴雨洪澇和高溫伏旱天氣常常交替出現,對蔬菜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秋淡”的客觀存在也影響著當地蔬菜的穩定供給。從蔬菜供給種類來看,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重慶市青菜頭、蘿卜、甘藍、大白菜、瓢白及花菜等冬春季節大宗蔬菜產量保持在740萬t以上,約占同期全市蔬菜總產量的66%,但同期設施生產的越冬和早春茄果類、瓜類蔬菜產量約30萬t,僅占同期總產量的2.5%,可見重慶市冬春季優勢蔬菜供應總量雖然充足,但種類相對單一,冬春季的茄瓜豆類等喜溫蔬菜仍主要依賴外調蔬菜供應。
2.2 設施生產較薄弱,抗災能力急需加強
2022年農情調度數據顯示,重慶市設施蔬菜基地面積約2.33萬hm2,不足全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積的15%,設施蔬菜產量約400萬t,約占全市蔬菜總產量的19%,遠低于全國設施蔬菜產量達全國總量1/3的水平[3]。設施蔬菜生產的不足,導致重慶市蔬菜生產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2022年8月,重慶市遭遇
60年難遇的高溫伏旱災害,當月統計的全市蔬菜損失產量超30萬t,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6億元。根據調查,重慶市設施蔬菜基地偏少,蔬菜基地灌溉、遮陰、降溫等設施設備的不足,以及部分蔬菜基地灌溉管網的陳舊低效,是加重災害損失的主要原因。此外,重慶市設施設計及建造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重慶市蔬菜設施以塑料大棚為主,多用于夏季生產的避雨減濕,部分大棚在構造、選材、工藝方面存在盲目照搬外省設計的現象,一些建造設計在使用中耗能過高、效率低下,缺乏符合重慶市山地立體氣候特點的專業設計,缺乏針對越冬蔬菜生產、沿江早春蔬菜生產、工廠化育苗、食用菌生產等不同需求的專業設施設計和建造,加上蔬菜設施的自動化、智能化裝備發展滯后,設施機械化生產水平不高,導致重慶市蔬菜設施生產效率效益不足,比較優勢不明顯。
2.3 生產成本攀升,降本增效勢在必行
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經濟環境呈低迷態勢,加上農資市場需求持續增加,導致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據重慶市多家蔬菜生產企業和大戶反映,與3年前相比,蔬菜生產農資成本漲幅在30%~40%。同時,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趨嚴峻,勞動力成本疊加,進一步增加了大型蔬菜生產基地生產運營成本。從生產效率來看,蔬菜生產機械化率遠低于糧食生產,蔬菜生產中的“移栽”和“收獲”,同屬勞動密集環節,也是機械化技術應用最薄弱的環節,加上重慶市蔬菜種類多,茬口模式多樣,坡地較多,土質黏重,使得在北方多數地區應用較好的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難以在重慶市落地推廣。從生產社會化服務來看,重慶市蔬菜生產中的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難度更高,研發適宜重慶市生產條件的蔬菜專用機械十分必要。
2.4 產業鏈條需優化,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影響重慶市蔬菜穩產保供的問題,不僅局限在生產端,蔬菜產前規劃和服務,產后加工和營銷,相對于產中管理更加薄弱。例如,地產優勢品種、特色品種的提純復壯滯后,茄瓜豆類新品種的引育相對不足,使得重慶市蔬菜產品品質提升缺乏基礎;蔬菜生產龍頭企業較少,企業規模偏小,單家獨戶生產經營占比仍較高,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仍然突出,導致新優技術落地慢,產業競爭力提升乏力,應急保供組織調度難度較大;重慶市產地冷庫較少,凈菜、預制菜加工薄弱,鮮菜營銷也以農超銷售為主。
3 對策
3.1 提高蔬菜穩產高產技術水平,促進蔬菜均衡供應
1)進一步提高蔬菜良種覆蓋率,推進地方自有系列品種持續優化。針對春秋“兩淡”蔬菜供應,豐富速生綠葉蔬菜和食用菌、芽苗菜等工廠化蔬菜的品種花色。增加冬春保供重點蔬菜,如白菜類、甘藍類、芥菜類等蔬菜不同熟期品種生產,避免集中上市。針對不同海拔種植,引進篩選優質茄瓜豆類等夏秋保供蔬菜品種,配合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延長夏秋蔬菜供應時期。2)不斷提高蔬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水平。深入推廣避雨補光栽培、微生物菌劑土壤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輕簡栽培等蔬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促進蔬菜生產降本增效,提升蔬菜生產效益穩定性。3)進一步完善蔬菜綠色高效種植標準體系,加強蔬菜生產全過程投入品管控,強化產業鏈全過程的執法監管,保證重慶市蔬菜質量安全,不斷提高重慶市蔬菜的市場競爭力。
3.2 著力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加強蔬菜生產防災減災能力
在設施蔬菜生產方面,應鼓勵引導大型、老舊、劣質蔬菜設施升級改造,增強抗御氣象災害性能,兼顧適應機械化作業[4]。1)提高蔬菜設施建設水平,增加新型材料在蔬菜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如更換透光性好、不易老化、防霧滴的新型棚膜,采用更加牢固、耐久的鋼架結構,根據設施蔬菜宜機化生產改進棚室結構設計等。2)加快配套農機的研發與應用,可立足重慶蔬菜生產特點,因地制宜建設“高山秋延后”“沿江春提早”“工廠化育苗”等蔬菜生產專用設施[5]。3)重點補貼設施內水藥肥一體化、補光增溫、物聯網控制等先進設備配備配套,研發推廣機耕、機整、機防、機收等關鍵環節適配機械,逐漸減少蔬菜生產對傳統勞動力的依賴,進一步提高蔬菜基地防災減災能力。
3.3 抓好生態高效發展,促進蔬菜保供降本提質增效
1)優化蔬菜生產的農業保險和優待扶持政策。選擇生產規模較穩定的保供大宗蔬菜品種,針對蔬菜種植戶可能遭受的因自然災害和市場異常波動造成的利益損失,建立長效扶持機制,加大保險力度,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提高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以保障蔬菜保供生產的持續穩定。2)健全農資產品調度把控。加強蔬菜農資產品產銷情況調度,分析農資價格構成要素變化,指導農資產銷企業消除農資過快上漲的不合理因素,幫助農資市場更好應對市場波動,逐步穩定農資價格。3)支持勞動密集環節技術和服務升級。支持各區縣適度發展工廠化育苗,提高集約化育苗水平,降低單位育苗成本。鼓勵開展植保托管,提高田間植保水平和安全系數,方便農藥使用管控,杜絕不合理用藥浪費。補貼較高耗能的生產作業,尤其應加強藥肥管網、機耕機整、機械植保、產地自動化清洗包裝等生產環節的燃油和水電補貼,進一步降低蔬菜生產成本。4)培育壯大產業化經營主體。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蔬菜生產龍頭企業和有較好組織能力的大型蔬菜生產合作社,推動蔬菜產業化發展進程。發揮規上經營主體“集中采購”優勢,降低農資采購成本,借助規上經營主體技術落地手段,加快蔬菜生產高新技術落地應用,通過激活經年積累的規模化發展優勢,抵御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對蔬菜穩產保供的沖擊。
3.4 優化蔬菜產業鏈條,提高蔬菜穩產保供組織水平
1)加強產地初加工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發展蔬菜基地采后分級、包裝、貯藏和鮮切加工保鮮技術,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增加蔬菜冷庫建設投入,加大用地、能耗、設施設備等生產成本補貼力度,延長蔬菜保鮮時間,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加快蔬菜長距離運輸保鮮保冷技術和裝備配套,擴大重慶蔬菜運輸半徑,提高蔬菜流通效率。2)加快蔬菜加工產品轉型升級。持續發揮重慶市火鍋底料、泡醬菜等傳統蔬菜加工產品特色優勢,同時加快脫水蔬菜、蔬菜罐頭、蔬菜調味品、蔬菜功能性食品、預制菜品的開發,提高蔬菜加工轉化率和產業經濟效益,為蔬菜的應急保供調度提供更多選擇。3)調動規上蔬菜企業產業帶動作用和提高蔬菜合作社產銷組織水平。重點扶持規上蔬菜產銷企業開展綠色、節本、高效生產技術升級,拓寬企業效益空間,更好發揮企業引領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提高蔬菜產業合作社生產組織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重點加強合作社生產物資統一管理、規范使用,擴大生產社會化服務覆蓋面,打造大型合作社產銷聯盟,提高蔬菜合作社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羅清平,陳睿.重慶地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1,15(34):124-128.
[2] 張詠明,劉曉波,唐維超,等.重慶高山蔬菜發展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17(10):19-22.
[3] 李天來.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一)我國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23(9):1-6.
[4] 張真和,馬兆紅.我國設施蔬菜產業概況與“十三五”發展重點—中國蔬菜協會副會長張真和訪談錄[J].長江蔬菜,2017(5):1-5.
[5] 楊仕春,王君.重慶市江津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淺析[J].南方農業,2023,17(1):
203-206.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15
基金項目:重慶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項目(渝農發〔2023〕146號)。
作者簡介:李姍蓉(1983—),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產銷監測分析、蔬菜生產技術推廣。E-mail:kajgk145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