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步政
摘要:為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需積極創新體育教學方法,以便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技巧,在豐富的活動中提升個人身體素質,培養他們良好的精神面貌,使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繼而順利實現學科育人目標。鑒于此,本文結合部編版初中體育教材,著重分析了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 ?教學質量? ?提升策略
近年來,體育教學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且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種新型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到了體育教學活動之中,旨在轉變學生的認知,使他們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同時增強他們的體能,讓其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進而增強體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
1初中體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實際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應當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且雙方需要積極互動,通過有效交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并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學科技能。部分學生認為體育課程內容單一、形式較少,所以在實際上課時,不愿意配合教師的引導進行學習和運動,導致教學成效不高 。[1]
2 提升初中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
2.1 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改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設計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以此挖掘他們的潛能,使之各展所長,實現高效學習的目標。以九年級課本中的《武術》為例,由于需要學生掌握的動作較多,但教學課時有限,體育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固定的小組,讓學生在組長的統籌安排下進行合作學習,如教師親身演示相關的動作,或是使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進行演示教學,而各小組學生需要合理分工,各自記憶一段武術動作,并將其“吃透”,經過多次練習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們在小組中進行學習。此時,各小組成員需按照順序輪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邊展示邊講解,確保其他成員及時跟練,掌握規范且標準的動作,當每個人都演示結束后,全小組需要合作完整展示,遇到未掌握的動作時需及時請教其他成員,從而在良好的互助氛圍中更為高效地學習。之后,體育教師可安排各小組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通過觀察之后給予他們針對性輔導,也可以再次演示,讓學生跟著練習,以此鞏固基本技能。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們的主體意識會得到充分激發,也會不斷挖掘自身潛能進行記憶和實踐,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2.2 重視分層教學滿足學生需求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授課,積極落實整體的教學目標,同時要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靈活開展分層教學活動,以此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使得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與發展。具體到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興趣愛好差異,據此設計分層教學方案。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關注學生的喜好差異,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引導學生們開展自己喜歡的運動,且可以從旁輔導,不斷強化其技能,以此提升其體育素養,助力學生健康成長。[2]
2.3 創設生動情境吸引學生興趣
體育雖然是一門教授各種運動技巧的學科,但教師也可在教學期間創設生動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其獲得直觀信息。以部編版七年級教材中的《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一章為例,教師可以安排室內教學活動,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圖片、視頻情境展示各種食物富含的營養元素,同時分析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在此氛圍中培養學生健康飲食的習慣,也可以在指導學生學習各種運動技巧時,利用視頻展示“發力”位置,同時通過語音講解告訴學生如何“發力”,從而避免運動損傷。
2.4 重視科學考評優化教學成果
在每個學期之初,初中體育教師要公布考評標準,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每一節課和每一次考核,從而促進其體育素養的穩定發展,保障學科教學質量。例如,每一次上課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精神面貌,及時給出合理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如是否在規定時間內掌握對應的運動技巧,同時完成強度適中的鍛煉任務,也要關注學生的其他品質,包括意志力、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等,通過綜合分析之后給出相應的評價。此外,教師要在自由活動環節觀察學生,記錄他們主動鍛煉的成效,從而讓他們發展體育特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體育學科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意識的職責。因此,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基于課程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同時靈活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為學生呈現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參與各項運動,掌握對應的技巧和方法,同時在運動中不斷優化個人認知,進而體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端正個人的學習態度,由此推動他們體育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助力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星瑞.淺析如何利用初中體育“互聯網+”教學有效提升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21(15):109-110.
[2] 趙彩云.初中體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