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權
摘要: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習慣? ?能力培養
我國當代大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一、閱讀教材習慣的培養
教材是通過專家組研究編寫,是最權威、最系統的數學知識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教材過程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學生沒有養成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出如下問題: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答題目。如,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學生只讀一遍,個別學生只看數字或關鍵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
二、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習慣的培養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1]
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不高,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思考的情境,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考慮不同特點的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于鞏固基礎知識的題目,可以讓基礎不扎實的學生來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主動思考,挖掘他們的潛能,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在生活中發現和學習數學習慣的培養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學生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四、培養學生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發現部分學生在做題時會出現演算和解答錯誤,一方面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缺乏系統的掌握,對基礎的數學知識沒有理解透徹,沒有熟記概念、定義。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因此,首先,教師要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態度端正了好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注重學生平時的作業練習,及時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教學生閱讀和審題,在理解算術的基礎上完成作業。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往往不閱讀、不檢查、不分析數量關系、不澄清,而是直接做作業,導致作業過程中出現機械模仿例句的現象。不僅要解決應用問題,還要做計算問題和概念問題,比如:計算問題要求學生閱讀問題,看操作符號,分析計算數據,看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事實上,它還包括組織的訓練和思維的靈活性。另外,教師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典范,因此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事先垂范。[2]因為小學生年齡小,自律能力一般,思想波動較大,對自己約束力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經過實踐證明,學生平時注重獨立思考,認真完成作業,良好的作業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總之,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教育提醒學生,學生不懈地努力堅持。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種習慣不僅能讓學生學好數學知識,更能讓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曾麗華.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情感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風,2019,(19):56-57.
[2]羅智鵬.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策略[J].讀與寫,2019,17(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