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旭 晁倍倍 王穎 劉延革
【摘 要】文章圍繞“發展學生量感”的素養目標,運用北京小學數學研究團隊開發的“單元教學路徑”(第二版本),對“角的度量”單元進行了整體設計。本單元的設計重點體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一方面體現聚焦度量本質的一致性(度量對象、度量單位、度量方法);另一方面體現學生認知的階段性,即學生在長度度量和面積度量的基礎上,在角的度量中初步形成度量的知識結構,進而為體積度量的自主遷移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 單元教學 度量結構
在圖形長度、周長與面積的學習中,學生兩次經歷“辨別度量屬性、確立度量單位、使用工具測量或公式計算、得到度量結果(解決問題)”的認知過程?!敖堑亩攘俊眴卧獙W習是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度量要素(對象、單位、工具與結果)的理解,感受知識之間的一致性,完善度量的認知結構,并能自主遷移到體積等度量內容的學習中。文章基于北京小學數學研究團隊開發單元整體設計框架 ,對“角的度量”單元設計的重要環節與教學實踐進行闡述。
一、單元具體概念及主題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單元內容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與畫角,對比人教版、北師大版和北京版小學數學教材,我們發現:
1.在比較中明確度量對象
度量刻畫的是事物屬性的“大小”,教學時需要設計活動幫助學生體會事物可以被測的屬性。人教版數學教材中創設了兩個角的大小比較情境,相較于其他兩個版本,我們認為學生會在“比較”中更加關注“比哪里”,更能突出度量對象的屬性。
2.在交流中統一度量單位
度量單位的產生和發展經歷從多元到統一、由粗略到精細的過程,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引領學生經歷“非標準單位—標準單位—細化單位—統一單位”的過程。學生經歷“角的度量單位是小角”的探索過程,然后創造或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來進行量化,通過對比和交流最終統一度量單位,更加有助于感悟“度量單位”產生的意義。用非標準單位測量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單位或標準的作用,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遷移能力。
3.在動態中理解量角器的構造原理
量角器是度量單位的集合,理解其構造原理是學習的難點。我們借鑒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的活動,將10°和30°作為標準小角,學生通過數一數、估一估、畫一畫和剪一剪,經歷由“一個單位”的標準延伸至“幾個單位”的累加,感受到量角的一般方法是統一小角的不斷累積。因此,我們創設用“單位”量角不方便的情境,引導學生遷移用直尺測量長度的經驗,進而在創造量角器的過程中理解其構造原理。
4.在應用中體會工具的價值
三個版本的教材都呈現了豐富的量角和畫角活動,但缺乏接近生活的現實情境。教學中,我們認為要注重將量角、畫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提供多元的量角工具,深化學生對工具價值的感悟。此外,新課標中強調“估測”對發展量感的價值,教學中需關注“估”與“測”的有機融合。
(二)單元具體概念及學習主題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核心概念,我們歸納了四個“單元具體概念”,并將本單元學習主題定位為“形成度量結構 發展學生量感和應用意識”。
具體概念一:角的度量是對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小的刻畫。
具體概念二:量角的一般方法是統一小角的不斷累積;將多個小角組合在一起產生了量角器,使得測量更加方便。
具體概念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量角和畫角的方法和工具。
具體概念四:在上述活動中,豐富學生的度量經驗,發展學生的量感和應用意識。
二、學情調研及單元學習目標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對北京某校52名四年級學生進行調研。
(一)學情調研
1.調研題目及調研目的
(1)請你量一量下面這個角有多大。
①你打算量哪里?請先在圖中標出來。
②你選擇的工具是_____,測量的結果是_____。
目的:了解學生是否明確量哪里以及是否清楚用什么量角。
(2)請你用量角器畫一個35°的角,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目的:了解學生是否能遷移量角經驗,用量角器畫角。
2.調研結果
(1)學生對“量哪里”存在認知偏差。
明確度量對象是學習度量的前提,調研結果發現:46.7%的學生量邊的長度,53.3%的學生量開口的位置。由此可見,近一半的學生不知道量角要“量哪里”。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情況,我們對量邊的21名學生進行追蹤調研(如圖1),發現有11名學生關注角的開口大小(見表1)。因此,我們認為在比較活動中,學生會更加清楚角的大小指哪里。
(2)學生對“用什么量”缺少直接經驗。
對度量工具的選擇,77.8%的學生用直尺,6.8%的學生用三角尺。結合訪談,我們發現學生認為“三角尺上有角”,他們意識到要用同屬性的物體測量,但并不清楚具體的量角工具。15.5%的學生選擇量角器,其中1名學生能準確測量,但并不清楚為什么要這么量。因此,教學中需要讓學生經歷量角器產生的過程,加深對度量工具的認識。
(3)學生對“為什么要這么量”認識不到位。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在使用量角器時,主要出現了以下錯誤:一是將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一端重合;二是用量角器曲邊上的“刻度線”表示角的張口大小,緣于測量長度的經驗所帶來的負遷移。在以往教學中我們同樣發現學生機械套用“二合一看”的步驟,當測量傾斜擺放的角時正確率低,讀數時混淆量角器兩圈的刻度等。因此,理解“為什么要這么量”,即理解量角器的構造原理是關鍵。
(4)部分學生不能溝通畫角與量角間的聯系。
表2結果表明:42%的學生可以遷移量角的經驗來畫角,47%的學生由于對量角器認識不徹底而遷移出錯。因此,量角的教學著力點需進一步強化對度量核心要素的認識,畫角過程中需要打通與量角的聯系,找到方法之間的本質聯系。
(二)單元學習目標及結果表現
在單元具體概念的指導下和學生已有經驗分析的基礎上,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結果表現具體見表3。在結果表現中,第1~7條對應知能目標,第8~9條對應理解目標,第10~11條對應情感目標,第12條對應遷移目標。
三、關鍵問題及學習任務
基于“角的度量”單元具體概念和學情調研結果,緊緊圍繞“發展學生量感”的素養目標,我們形成了本單元學生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設計了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序列。(如圖2)
上述關鍵問題1指向具體概念1,4,通過對比兩個角的大小,幫助學生明確角的度量是對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小的刻畫。關鍵問題2指向具體概念2,3,4,通過自主探究測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形成關于度量單位和度量方法的理解;通過對標準單位的細分,產生統一單位和工具的需求。關鍵問題3指向具體概念2,3,4,經歷用三角尺、量角器等不同工具畫角的過程,體會量角器畫角的簡潔,積累度量的方法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關鍵問題4,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度量的核心要素,能遷移這些經驗和方法測量其他物體,發展學生的量感。圍繞著單元關鍵問題,形成學習任務序列,共有11項任務,規劃為四個課時,其中最后一課時的任務是在原有課時上增加的。通過這些系統化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逐步增強探究意識,構建度量知識脈絡,培養結構化思維。
四、學習任務具體說明
在表4學習任務中,任務1,2通過比較和初步測量,幫助學生明確度量對象并確定用同屬性物體測量角;任務3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具,在不斷累積單位中產生統一單位的需求;任務5通過用1°小角來測量角的大小,感受到用單位量角的麻煩以及工具產生的必要性;任務11引領學生梳理度量相關的知識,除圖形與幾何領域外,還包括溫度、質量、時間等度量,整體思考度量活動的內在一致性,深化對度量本質的理解。
五、單元學習評價
單元學習評價實施不是一個獨立的隨機事件,而是教—學—評一體的有序實踐過程,在實施過程中要貫徹“以評促改”的理念。為評價學生能否遷移研究角的度量的經驗和方法,自主研究新的關于度量的問題,我們設計了這樣的評估任務(如圖3),并制定了相應的評估標準(見表5)。
生活中很多物體都可以測量,圖中是王老師晨跑的運動數據,請你選擇圖中的一個事物,從度量的角度進行研究
六、單元教學反思
基于大概念統領,圍繞著“發展學生的量感”的素養目標,本單元的設計從理解度量本質入手,致力于貫通度量學習的一致性,從而實現學習的自主遷移。通過本單元的實踐與反思,我們對量感的培養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主要體現在:
第一,開展以“比較”為中心的數學活動,學生經歷從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再到運用標準單位比較的過程,充分發展對“數量”的感知;第二,強化“度量單位”的產生與意義,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識別度量對象的屬性,并“創造”或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來進行量化;第三,關注度量工具的結構與價值,在建構量角器的過程中理解原理,體會測量的本質;第四,通過“估測”促進對量的感知,創設生活情境,給予學生開展估測活動的機會,加強對量的深度體驗。此外,本單元的設計因為知識本身的特點,比如度量單位只有1°,不需要借助公式推理轉化等,缺乏對量感培養更完整和細致的研究??傊扛械呐囵B越來越被研究者們重視,其真正落地生根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
【參考文獻】
[1] 劉延革,馮林.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結構化分析——以“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為例 [J].小學數學教育,2023(Z1).
[2] 劉延革,馮林.大觀念統領下單元學習任務的開發[J].中小學管理,2021(5).
[3] 劉延革,馮林.整體視角下有關度量內容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1).
[4] 劉延革,呂志新,張丹.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主題解讀(二)——圖形與幾何[J].小學數學教師,2023(6).
[5] 熊梅,鄧勇,袁娟.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學習評價實踐路徑[J].中小學管理,2023(7).
[6] 孫思雨,孔企平.“量感”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21(Z1).
[7] 娜仁格日樂,史寧中.度量單位的本質及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18(6).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運用大觀念發展兒童數學關鍵能力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CDDB20201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