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航
〔摘? ? 要〕? 近些年經常有人說,現在是短視頻的時代。誠然,短視頻行業在近幾年高速發展,完全有資格在信息時代的進程中“青史留名”,大多數人也似乎成了短視頻的“奴隸”。但是,短視頻的短和情緒引導性、信息碎片性、結論導向性、貼標簽性等,卻都是科學研究中應當極力反對、堅決抵制的性質。同樣,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深受短視頻影響的當代小學生,也被短視頻染上了“喜歡貼標簽”“喜歡下結論”、情緒化嚴重等不利于培養科學思維的色彩。而這些性質,追本溯源都是過于強調對錯、刻意引發對立造成的。這導致大量當代小學生的是非觀扭曲,奉行非黑即白的觀念,樂于貼標簽式地思考,批判性思維、辯證思想嚴重匱乏。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培養學生追求原因、重過程而輕結果的思想,成了小學科學教育乃至當代小學生終身教育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科學;是非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2? ? 106-108
一、小學科學的課程性質和理念
新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表示: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質疑,追求創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善于合作,樂于分享。
科學現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科學的核心是觀察、記錄和表述,但是小學生由于本身科學知識量匱乏,經常會在一些自己發現的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上進行錯誤的解釋或產生一些錯誤的理解。教師不應當在此時過多地強調學生的對與錯,而應該及時制止關于對錯的討論,并且引導回答有誤的學生說出自己完整的想法,找出其出錯的原因。比如有可能是知識點學習不夠扎實,有可能是科學現象對小學生來說過于復雜,也有可能是學生的年齡過小,還處于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前運算階段,等等。盲目地對學生的回答判斷對錯,會消磨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降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產生隨大流、迷信“權威”等不利的思想。
重結果而輕過程的思維也不利于學習這種持續時間長、收效緩慢的行為。弱化單純的對錯觀念,重視探索原因,也利于學生從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觀,讓學生能夠懂得從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時代背景看待問題,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學生是非觀扭曲的現象、原因及后果
(一)闡述是非觀扭曲的現象
在一次實驗課上,我發現有個學生四處徘徊,遲遲不落位,詢問原因得知,沒有小組愿意接納這位學生,而理由都是“他太笨了”。妥善處理后回到辦公室,這個問題還是引發了我的深思和不解。這個學生并沒有像生理上智力低下的學生那樣有很明顯的行為表象,課上我特別關注了他一會兒,他在實驗操作上不僅沒有表現很差,反而我教學時提出的注意點他大多都注意到了,沒有很大的操作問題。讓我給他的實驗操作打個排名,他能在班級里排中上游,但是同班同學卻不約而同地以笨為理由排斥了這位學生。經過和其他教師、學生談話我才得知,他因為家庭原因轉學,又因為轉學手續辦理較慢落下了幾周的課程,到了新環境也比較內向不敢說話、不敢提問,考試成績不好才背上了“笨”這個標簽。其他學生則把這個標簽深深地烙在了該生身上,一個個都對其敬而遠之。而這位學生為了融入班級,反而自愿扮演起了“笨蛋”的角色,考試也不好好考,作業也不認真做,形成了一個奇妙又令人悲傷的“生態循環”。諸如此類的現象比比皆是,班級丟東西了有學生會毫無證據地懷疑那個最窮的學生;有學生打架別人總認為是個子大的在欺負人等。
(二)學生是非觀扭曲的原因
前文提到了造成小學生是非觀極端化的主要元兇——短視頻。短視頻的興起趕上了病毒肆虐的年代,線上教學使得電子設備長時間拿在學生手中,這也為短視頻的傳播添了一把火。短視頻的短,從時間上就否決了它講述一件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斷章取義,忽略原因、只留結果。至于留下什么結果,則全憑創作者剪輯,你看見的是作者想讓你看見的。對于成年人來說,短視頻的影響也許只存在于剎那間的情緒釋放,但對于認知能力薄弱、三觀沒有形成的小學生來說,短視頻就是“甜蜜的毒藥”,把學生一點點變得無知、短視、易怒、易被騙。
另一個隱形的推手則是學科評價體系,雖然近幾年一直強調建立綜合評價體系,但基礎教育中仍然以成績作為幾乎唯一的標準。學習是個終身的過程,每個人會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收獲,但統一的考試忽略了這一基本客觀事實,又一次把學習成績這個片面的“果”凌駕于學習過程這個“因”之上。而這,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學生的極端是非觀。
(三)放任學生是非觀扭曲的后果
從個人角度看,如果仍然放任小學生保有極端化的是非觀,不利于培養其正確的三觀,反而是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從集體角度看,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會使得他們缺乏集體榮譽感;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分工會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長、收效慢的工作將無人愿意做;從民族角度看,傳承千年的文化會遺失,奉行千年的民族精神會磨滅;從國家角度看,這不利于我國現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弱化小學生的對錯觀念勢在必行,而科學作為最適合培養思維、評價體系中成績導向最弱的主科,更應該挑起這個大梁,拯救這些身處特殊時代的花朵們。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一)運用電子設備及信息技術
電子設備、信息技術在許多家長和教師的眼里都是洪水猛獸,他們生怕自己的子女和學生沾染上。但是時代在發展和進步,逆時代潮流而行是必然要被淘汰的,盲目地禁止學生使用電子設備不僅不利于培養親子關系,也會使得學生缺乏同齡人之間的話題,同時在兩個方向的情感上有所缺失。對于本就社會關系薄弱的小學生而言,這對其成長發展弊大于利。
小學生天性愛玩,他們在愛玩游戲的同時也會愛上答題闖關的小游戲;小學生學習能力強,能夠很快上手各種各樣的玩具和電子設備,他們同樣也能很快利用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如利用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手機相機展現遠古生物,玩無人機時學習升力、流速、大氣壓強等。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何利用好有利的一面,盡可能減小有害一面的影響,才是教師和家長應當考慮解決的問題,逃避只能延后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代技術的應用,學習與玩耍的結合,能夠減輕對立性、矛盾性,破除學生固有思維的局限性,從而實現弱化對錯意識的目標。
(二)強化問題意識
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具有積極作用,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由于科學課程量少,知識點雜亂繁多,經常有教師選擇只講授知識點,只提問考試相關問題,忽略了學生提問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問題多也能變相督促教師終身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生的問題量一旦足夠多,興趣足夠強,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特殊的解決問題類課程,把教學交給提出問題的學生,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在這個過程中,主講學生能引發科學探究熱情,也能培養聽課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提問的精神,最終培養學生“條條大路通羅馬”“君子和而不同”的想法,破除對與錯的壁壘,真正地意識到對與錯是個互相矛盾又互相統一的整體。
(三)實施思維可視化教學
“思維可視化”指的是將一些抽象的思維發展直觀地呈現出來,所以“思維可視化”是建立在思維和心理基礎上的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并且這種思維方式包括“可視思維”和“出聲思維”兩種主要形式。可視思維可以通過繪畫、肢體運動、實踐作業等形式實際運用,把過程搬到臺前,學生的精神自然而然地會集中于過程而非結果;出聲思維則是訓練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在教師引導的討論和交流中,教師可以部分地肯定學生的觀點,以表揚、選擇性優秀評價作為授課手段,激發學生的表達意愿、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個過程,能夠逐步弱化錯誤的表述和結果對學生的影響,強化學習過程中的部分成就帶給學生的滿足感,促進學習的正向循環。
前文所提到的短視頻的時代只是表象,短視頻只不過是內容創作的載體和形式,核心仍然是創作質量本身。不同的傳播形式有著不同的特色,適合不同的內容,只是其發展時機的特殊性、行業起步初期的混亂性導致了特殊的時代錯誤。當代小學生(“10后”)存在的問題也是時代的問題,時代性問題終究會隨著時代的變革而消失,無論其是否被解決。相較于“00后”的學生,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獨生子女政策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時代問題則是自我意識強烈,不易受他人引導,某些方面恰巧與當代的小學生相反。因此,本文的核心觀點僅針對當代階段的小學生,解決的也是特殊群體的問題,有著較強的時代局限性和群體局限性,對于其他群體、其他時代則不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孫微.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課改教研(教研園),2022(4).
[2]張菁.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