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革新教學觀念與創新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斷提高自身品格修養與法治意識,使學生在有關的實踐活動中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能讓學生在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的同時靈活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圍繞“踐行寓教于樂,實施多元引導”“注重教學實踐,加強與現實的聯系”“明確意識滲透,拓展多維視角”“構建評價體系,引導自主探索”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闡述教師該如何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陳邵立(1998—),女,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所運用的往往是單一結構的平面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會導致學生缺乏課堂參與感,也不利于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轉化與應用,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多是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實踐,也未能實現對學生個體自我意識的引導。因此,在構建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引導學生在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基礎上不斷展開更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讓學生能夠實現學習資源的最大化整合與利用,并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發展。
一、踐行寓教于樂,實施多元引導
(一)踐行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
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存在課堂缺乏活力以及教學流程刻板等弊端。在貫徹落實現代化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消除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弊端的前提下,踐行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可迎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愛好,為課堂融入更多的趣味元素[1]。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裝扮我們的教室”為例,在根據該章節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滲透知識內容,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現有的裝扮材料對教室進行不同風格的裝扮,最先完成裝扮過程且最具有創意的學生將獲得游戲的勝利。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興趣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相結合,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增強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能力,充分踐行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推動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實施多元引導,創新教學模式
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還需要消除以往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模式單一的弊端,并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更為多元的教學引導。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現實發展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試種一粒籽”為例,在根據該章節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應用情境式教學、生活式教學、實踐式教學、互動式教學以及自主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需要,教師可以運用情境式教學法,通過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想象力與行動力。教師可以將一粒籽的成長編成一個完整的小故事,在小故事中滲透正向、積極的價值觀,通過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這樣一來,教師既能利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想象力與行動力,還能實現對學生的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念的滲透,擴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推動現代化教學改革的深化,還有利于激發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活力,讓學生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的引導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注重教學實踐,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一)注重教學實踐,鍛煉個體能力
受到教學觀念和教學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多浮于表面,并未真正深入實踐,也未能促進學生個體能力的鍛煉與提升。而在貫徹落實現代化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個體的綜合能力[2]。在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重點不斷地發散,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去深化自身對重點知識的認識。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記心上”為例,在根據該章節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安全與法治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危險情況,讓學生在具備基本法治意識的前提下進行自主預防,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另外,在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讓學生能夠對理論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
(二)加強與現實的聯系,強調實際應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發揮該學科的應用性功能,重視學科理論的實際應用。首先,在加強教學與現實的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引導學生拓展生活視角。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心的傳遞者”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該章節內容展開現實思考,如“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愛心傳遞?”“怎樣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同時救助他人?”等。其次,在強調學科理論的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將自身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比如,學生可以參加社會性公益活動,還可以保護環境、分擔家務、遵守交通規則等。最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教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還能夠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明確意識滲透,拓展多維視角
(一)明確意識滲透,引入提問機制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意識滲透的過程,而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實現對學生的意識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3]。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引入課堂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離不開規則”為例,在根據該章節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啟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進而實現對學生的正向意識滲透。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是否做過違背社會規則的事情?”“你認為違背社會規則需要承擔怎樣的后果?”“你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規則?”等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法治思維,還能讓學生在思考現實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從而加強學生的社會道德感。另一方面,引入提問機制不僅有利于增強師生課堂互動,還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進一步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化改革。
(二)拓展多維視角,加強技術融合
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是圍繞教材內容展開的,而在教學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視角也會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學生難以將教材上所學習的內容與課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因此,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式去拓展學生的思維視角。在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能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4]。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網絡新世界”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該章節內容為學生開展微課教學,并通過碎片化的教學信息講解幫助學生把握重點,拓寬思維視角。比如,教師可以圍繞“網絡新世界”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探討與交流,包括網絡的利與弊、如何正確上網以及網絡世界中的法治規則等。另外,教師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學生思維視角的過程中,還可以針對教材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與延伸。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現實中的法治案例,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加強道德責任感。
四、構建評價體系,引導自主探索
(一)構建評價體系,提倡因材施教
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教師難以獲取真實而準確的教學反饋,而且學生也難以把握自身學習定位。而在構建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體系的作用,明確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首先,在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評價分為課堂教學評價與課后教學評價兩種。其中,課堂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個體的課堂表現,而課后教學評價則包括實踐成績、作業等級以及其他各類測試所得分數等。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個體展開差異性教學。比如,根據教學評價體系所得到的教學反饋,部分學生在實踐方面處于弱勢,且法治意識較弱,法治領域的綜合素養不高,那么,教師可以對這一部分學生開展法治領域的專項訓練,強化法治實踐,提高其法治意識與綜合素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構建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教師獲取真實而準確的教學反饋,還能幫助學生強化弱勢板塊,實現學生個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領域的均衡發展,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的完善。
(二)引導自主探索,樹立價值追求
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離不開自主學習與探索,尤其是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注重教學模式的革新,還要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進而鍛煉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前明確探索的方向與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變廢為寶有妙招”為例,在根據該章節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環保手工創作,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收集起來,并通過創意改造使其重新具備實用與審美價值[5]。在開展環保手工創作的過程中,學生還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與環保理念,積極思考“為什么要變廢為寶?”“變廢為寶的意義是什么?”等問題。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加強意識滲透,讓學生將環保知識真正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進而提高自身環保素養。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如學習價值追求、環保價值追求、道德價值追求以及法治價值追求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與品性,還有利于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學價值的顯化與教學效益的提升。
結語
在現代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當下,教師需要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基礎上構建更為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高效課堂不僅僅是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雙重提升,更代表在貫徹現代化素質教育要求的前提下開展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高效課堂凸顯了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擁有更強的課堂參與感,給予學生更大的課堂發揮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提高自身的品格與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牟進勇. 芻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 新課程,2021(3):85.
王海生. 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 基礎教育論壇,2023(3):56-58.
顧心怡.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及其應對[J]. 新課程研究(上旬),2022(8):48-50.
王子楠. 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 青年時代,2019(13):268-269.
張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初探[J]. 新課程,2021(1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