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兆英
摘要: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可以通過找準定位、整體考量習作進階,搭設支架、具象轉化習作方法,動態評價、遷移內化習作表達等角度,積極探索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路徑與實施策略,充分發揮習作教學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習作教學;單元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的頒布,不僅凝練地闡述了語文核心素養,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學習任務群呈現學習任務、劃歸學習內容這一舉措。以前按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劃分的教學內容,現在放置在六個學習任務群中,而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要想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需要語文教師積極主動地探索與實踐。筆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為例,探究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習作教學路徑與實施策略。
一、找準定位,整體考量習作進階
(一)縱觀教材編排體系,把握學段定位
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將習作以能力發展為主線,按梯度編排在了不同冊次中,既呈現了不同年段、不同冊次之間的縱向聯系,又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各有側重的發展梯度。《我的“自畫像”》屬于“寫人”的習作,其冊次編排見下頁表1。
綜觀“寫人”的習作在教材中的具體編排,教師可以清晰地把握四年級學生已有的習作經驗和習作策略。同時,教材明確了學生本次習作重在從多個方面寫出自己的特點,與五年級“用事例寫具體”相區別,有助于教師把握學段定位,找準習作起點。
(二)比對單元整體編排,考量習作進階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習作教學越來越關注單元整體的編排與單元內部的呼應。簡言之,單元教學的過程,也是為單元習作積淀方法、積累語言、積拓素材、積蓄情感的過程,教師要考量并恰切體現單元習作的進階需求。
《我的“自畫像”》所在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品質”,習作要求是“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黃繼光》的課后練習與學習提示,讓學生找出描寫語言、動作的語句,品悟人物品質;“口語交際”要求根據對象和目的,有針對性地介紹自己;“交流平臺”則采用舉例說明的方式,總結如何從語言、動作描寫中感受人物品質。根據單元整體編排,教師可以如下安排單元練筆,體現單元習作進階(見表2)。
教師通過“課文習得方法—交流平臺總結方法—詞、句、段融于課文練筆遷移方法—專項練筆補充方法—習作綜合運用方法”這一路徑,比照單元整體編排,將語文要素與習作要求相融合,讀寫相輔,彼此內聯;讓單元內部各版塊互為呼應,彼此勾連,實現練筆進階。
基于以上考量,教師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從外貌、主要性格、最大的愛好和特長等方面寫出自己的特點,并能用具體的事例說明;能習得一定的表達方法,使用一定的表達范式,從多個方面真實地介紹自己。
二、搭設“支架”,具象轉化習作方法
習作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精心搭建思維“支架”,鋪設表達的“腳手架”,讓學生的習作思維可視,方法習得具象。本課例實施中,教師搭設了如下“支架”(見表3)。
(一)創設情境,構建對話場域
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表達動機。只有構建輕松自由的對話場域,學生才能對習作作出真實的回應。
【教學片段1】
1.情境導入,引入話題。
師:同學們,如果有新老師來我們班實習,怎樣才能讓他/她很快地了解你、記住你呢?今天這節習作課,恰能急我們所需。我們一起來看習作內容——我的“自畫像”。
2.題目入手,明確內容。
師:“自畫像”原來是指畫家用畫筆為自己所繪的肖像作品,而這里的“自畫像”是指用文字來描述自己、介紹自己。想讓老師了解你、記住你,你會怎樣介紹自己呢?
3.自由交流,引導審題。
師(相機點撥并板書):大家可以從外貌特點、脾氣秉性、愛好特長等多方面介紹自己。
(二)范段引路,具化習作方法
四年級的學生雖有習作經驗,但很淺薄;雖有習作方法,但顯稚嫩。要想有效引導學生習得方法并將其化為己用,比起“你要怎么做”,先來“看別人怎么做”更直觀;比起簡單直接的方法傳授,在鮮活有趣的文字范本中進行感知效仿更得力。范文范段引路,能引導學生在具象可感、恰切可仿的文段賞學中習得方法。
1.外貌特點(外貌描寫)。
范段①:我有一頭帶點自來卷的短發,一雙細長的眼睛,一只秀氣的鼻子,笑時腮上會有兩個小酒窩兒。最有趣的是我的這對小酒窩兒,當我微笑的時候,它們一個像個小句號,一個像個小逗號,使人總想用手指點一點;而當我大笑的時候,它們又變成了兩條彎彎的小括號,隨著我的大笑聲在兩腮上跳著舞。
指導要點:教師引導學生朗讀發現,聚焦片段中外貌最突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發現寫作方法:寫外貌時,要有選擇地抓住主要特點;借助典型事例,可以突出外貌的某一特點。
【教學片段2】
師:有一句話,讓我們一下就知道了她的小酒窩兒最特別(最有趣的是我的這對小酒窩兒……)。像這樣的句子還有“最特別的是……最讓我驕傲的是……”這樣的句子能聚焦我們外貌中最有特點的地方,比如“最特別的是我的兩條眉毛,它們會隨著我說話的幅度,一條眉毛向上挑,另一條卻向下壓,顯得特別滑稽;最讓我驕傲的是我的這頭自來卷,不用洗,不用吹,不用特意做造型,隨時隨刻都能讓我成為人群中最亮的仔!”大家可借助表達范式,選用事例,選擇外貌中最有特點的地方說給同桌聽一聽。
2.脾氣秉性(動作描寫)。
范段②:我可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膽王”。那天,我們正上著課,突然從窗外飛進來一只馬蜂,教室里炸開了鍋:有的同學嚇得直叫,有的同學貓腰躲在桌子下,有的同學竟然跑到了講臺上。
我隨手拿起一本書,兩步跨到窗臺前,一手把書本當做拍子揮趕著,一手把窗戶大打開,嘴里還念叨著:“馬蜂大爺,您可趕快出去吧!”在我的左趕右“勸”下,馬蜂終于從窗戶飛出去了……
指導要點:教師可通過問題串“片段中‘我的性格特點是什么”“用了什么事例寫出了這個特點”“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把事例寫精彩的”,引導學生把握范段內容;通過圈點連續動詞、情景再現、動作模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寫作方法。教師可適時點撥:像這樣把事情經過像慢速播放似的,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分解、觀察、描述,進行連續動作的描寫,會將過程描寫得細致生動。
【教學片段3】
師:文中的“我”可真是個——
生:名副其實的“大膽王”。
師:當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可以像這樣用上表示人物特點的詞語形容自己,然后選取典型事例,表達會非常有層次。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哪些?
生: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馬大哈”;“無敵飛毛腿”就是我……
3.愛好特長(語言描寫)。
借助表達范式的變式練習,引入范段③:
范段③:奶奶說我就是個愛土豆如命的“土豆小姐”。那天我正在寫作業,“什么味道?啊,是孜然土豆!”一股誘人的香味傳來,我循著香味沖向廚房,“奶奶,快給我來兩大勺土豆!”我目光灼灼地盯著奶奶的炒鍋,大聲喊道。“兩勺?吃得完嗎?”“吃得完,吃得完!”我忙不迭地點點頭,“吃這么多土豆有啥營養啊,一會兒還要做水煮大蝦、醬香排骨呢!”“就要土豆,兩勺,一點兒不能少!大蝦、排骨什么的,不需要!”奶奶哭笑不得……
指導要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表達范式的提取與典型事例的概括,知曉人物的喜好;通過人物對話的分角色朗讀、對接生活,感悟表達秘妙。
【教學片段4】
師:上面這兩個片段,在典型事例的描寫中,或側重連續動作,或側重人物語言(多次對話),把脾氣秉性或特長愛好的特點寫清楚了,這樣寫能讓別人更好地了解我們。
學生在貼切生動的例段中學習表達,對照生活;在品讀比較、情景再現中具化表達的技巧,習得方法;在順勢而生的即時互動中,自由遷移、學以致用;在自由對話中搭建表達的“腳手架”,循序漸進、化解習作難點。
三、動態評價,遷移內化習作表達
(一)即時練筆,動態體驗修改過程
學生的習作過程應建立在生活經歷與習作經驗的基礎上。習得方法之后,如何選用寫法,遷移表達,學生需要在即時練筆中掌握,動態體驗修改的過程。
教師可對即時練筆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從外貌特點、脾氣秉性、愛好特長中任選一個方面,用上剛才習得的方法介紹自己,限時6分鐘。”之后,呈示練筆評價標準,遵循“學生即時練筆—對照評價標準自評,組內互評—學生展例,品讀共評—動態修改片段”的過程。
習作是為了特定目的、針對特定對象而進行的書面表達。學生在動筆時,有法可依、有段可仿、有材可選、有話可說,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傾吐表達;練筆后,對照評價標準,經歷自我評價、伙伴互評、集體共賞的過程,獲得自我肯定與同伴的認同,體會表達的成就感與愉悅感;在片段修改的過程中,實現對照修正、積累梳理、實現習作的精進。
(二)試寫習作,評價賦能內化表達
習作試寫是習作方法的遷移、習作思維的內化、習作能力的生成、自我認識與成長的表達。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下水文,由彼及己;試寫勾畫出個性化的、真實的“自畫像”。
1.下水文呈現,著眼謀篇布局。
以下是學生習作:《我的“自畫像”》。
我叫劉子恒,今年十歲,是一名四年級的男孩。我有點胖,還有一點近視,我頭發烏黑、濃密又堅硬。最有特點的是我的發旋兒,我的頭上有兩個小“漩渦”,一個在頭頂上,圓圓的;另一個在腦門上,是個半圓形。每當有人看到我的兩個發旋兒,都要吃上一驚。
我的脾氣挺犟,用爸爸的話說,就是“小倔牛”一頭。那天中午,吃過午飯,同學們都出去玩了,我卻有一道題沒解開。“子恒,出去玩吧,回來再做。”好朋友勸我。“不,我再做會兒。”“劉子恒,老師說了這道題現在不用改。”值日生也催促我,“不行,我就要做出來!”“子恒,中午天好,出去玩會兒。”就連老師也建議我勞逸結合。我卻倔勁兒上來了,緊擰眉頭,埋頭繼續演算著……
我還是個“小魯班”。周末,媽媽網購的移動衣架到貨了。我撕開外包裝,取出零件,對照說明書,從底層開始組裝。這兒歪了,用小錘子敲一下;那兒松了,用小鉗子擰一下。叮叮當當半小時后,等媽媽做完飯過來,發現我竟然組裝好了,她驚喜極了,摸著我的頭夸獎道:“你可真是我們家的‘小魯班!”
這就是我,一個頭上長了兩個發旋兒、有點倔,又很有動手能力的男孩,一個既普通又獨一無二的我,我喜歡我自己。
指導要點:教師可從寫法對照、事例組材、表達效果、開頭結尾等進行賞析點撥。
2.教師呈現習作評價標準(見表4),提出習作要求:
①完成習作《我的“自畫像”》,選擇自己最想介紹的幾方面內容寫下來;
②用上學到的方法,用上積累的好詞、好句;
③書寫工整,盡量在40分鐘內完成;
④寫完后讀給家人聽,請他們說說哪些地方寫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據他們的建議改一改。
教師要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習作醞釀、生成的過程:從情境導入到范段引路,從方法滲透到遷移運用,從題目的審度到生活事例的勾連,最后到完整篇章的賞鑒。其目的都是不斷將學生引入表達的“境”中、情感的“場”中,方法習得加之情緒醞釀,學生才能流露從心底生發的文字,這恰是最動人的。
習作教學需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經歷完整、動態又豐盈的習作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尋得恰切的教學路徑,實施恰切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情感融通的“學習場”中真實體驗、自由表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溫儒敏.我理解的語文新課程標準[J].小學語文,2023(1).
[3]劉梅.習得表達方法 學會創意表達: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教學設計[J].閱讀,2022(ZD).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