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家庭勞動教育的理論支撐,就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性進行了分析,分別指出了低學段、中學段和高學段三個不同時期的育人特點,而后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的價值進行了探討,最后從挖掘課程資源、再現勞動情境和開展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了教學策略,旨在讓學生在全方位、多元化、深層次的學習中,深入領悟勞動的內涵和價值,獲得積極勞動精神、重要勞動技能、良好勞動習慣、關鍵勞動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家庭勞動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劉海明(1971—),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文成小學。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技能、素養的育人載體,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家庭勞動教育的深度銜接,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認知生態內感受勞動之重要,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深厚情感,是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功能的必然選擇。在教育定位上,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彼此作用、互相影響的關系。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深化、完善學生理論體系的輔助條件;另一方面,勞動教育是提升學生實踐素養的有力支撐。基于此,教師在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策略時,應從深挖教材資源、活用教材案例出發,在精準確立育人目標、重構教學活動、細化課堂設計的基礎上,為家庭勞動教育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銜接搭建平臺。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理論支撐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以來,關于家庭勞動教育實施策略與開展途徑的研究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該文件對家庭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為新時代家庭勞動教育的深度推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參考。同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會勞動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立身成人之本。新課標從全新高度、縱深領域詮釋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家庭勞動教育的關系,并為傳統育人觀念的轉變拓寬了渠道。此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極具參考性、借鑒性的思想、理念、要求等,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的內涵、外沿做了全方位、系統化、深層次的剖析,是引領家庭勞動教育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撐。由此可見,將家庭勞動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已成為深化課程育人功能,強化勞動教育效能的核心與關鍵。
二、現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性剖析
現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幾乎每一單元都分布著或顯性、或隱性的家庭勞動教育話題、案例、資源、倡議等內容,交錯成網,呈現形式豐富多樣,與學生日常生活關聯密切。隨著學段遞增,教材內容、單元主題、教學目標等也呈序列化、遞進式變化[1]。教學內容的內隱遞進以及新課標要求的提高,不僅使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也對教師梳理教學內容的縱橫聯系,精準確定各學段教學目標、方向等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要求。
(一)低學段,重在勞動啟蒙
低學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側重點在于勞動啟蒙,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勞動常識,近距離接觸、感受、認識勞動,掌握基本家務技能。這不僅在教材中有明確體現,而且在新課標中也有明確規定。在教材內容上,小學一年級到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包含三節家庭勞動主題教育課,分別是“我們愛整潔”“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在教學目標上,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使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掌握簡單家務技能。在育人定位上,低年級的家庭勞動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滿足個體生活需要的勞動意識,以實現勞動啟蒙。
(二)中學段,側重內在認同
中學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涵蓋了三節家庭勞動主題教育課,分別是“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些事我來做”“我的家庭貢獻和責任”。在教學目標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強調引導學生觀察父母日常工作、家務勞動,理解勞動在家庭建設中的價值與意義;“這些事我來做”倡導學生通過承擔家務勞動提升勞動素養,培養勞動品質,認識家庭成員的勞動責任;“我的家庭貢獻和責任”指出應加強對學生勞動熱情的激發,讓學生為家務勞動的開展出主意和貢獻力量。由此可以看出,中學段勞動教育的定位與導向相較低學段已有了很大的提升與變化,注重對學生勞動認同感、責任感的培養。
(三)高學段,強調責任擔當
自小學五年級開始,道德與法治教材對學生勞動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尤為明顯。例如,“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一課明確指出,明確家庭責任,反思自己的勞動成果,體會家庭美好生活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新課標則著重強調,承擔家務勞動是家庭成員的責任所在,應盡力關心和幫助家人,為家庭建設貢獻力量。此外,高學段的不同課程內容及其在新課標中的教學定位,具有很強的銜接性、關聯性和遞進性。這能很好解決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應教什么、怎么教、何時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注重對學生的勞動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是高學段勞動教育的核心。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的價值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重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過渡與遷移,從多維角度、縱深領域激發學生勞動情感,發展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擔當責任的能力,以切實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側重點、著力點置于全新高度,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2]。
(一)有助于課程育人功能的彰顯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諸多與勞動有關的教學內容、主題活動、典型案例等的熏陶下,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識會發生很大改變,能從法與情的維度形成對勞動的認同和崇尚。這不僅可切實深化教學內容,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浸潤,使教學定位與導向由理論向實踐輻射,使課程的外沿得以無限拓展,從而助推新課改思想、新課標理念的落實,以及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高質量推進。
(二)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勞動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體現最為明顯。一方面,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引領下的勞動實踐中能夠獲得許多體驗、參與、鍛煉的機會,這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磨礪;另一方面,家庭勞動是學生增強體質、提升技能、發展素養的必然途徑,能促使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表現、人生態度、發展定位等向著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邁進。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家庭勞動教育策略
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離不開輔助性理論資源的輔助。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各類勞動案例、素材等的深度挖掘、充分借用,是凸顯課程育人功能的必然選擇,也是豐富學生勞動體驗的理論支撐。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家庭勞動教育時,應以深挖課程資源、再現勞動情境、精設實踐活動為依托,為家庭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銜接搭建平臺。
(一)依托課程資源探尋勞動價值,切實豐富學生認知體驗
勞動教育是貫穿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始終的重要育人元素,呈現形式和內涵都十分豐富。不同學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均滲透了一定形式的勞動教育素材與資源。而對課程資源進行深度整合、精準梳理,可幫助學生多維度探尋勞動價值,發揮課程育人功能,豐富學生認知體驗。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和優化教學設計時,應以深度實施家庭勞動教育為核心,做好輔助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讓其更好地服務于家庭勞動教育。在縱向上,梳理課程主線;在橫向上,細化教育目標。這樣可使所開發的勞動教育資源貼近各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并深層次作用于學生對具體學習內容的內化,以及對勞動價值的領略。教師還應對各類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進行深度考量、精準研判,確保其在呈現形式上具豐富性、形象性,使學生能在聽故事、看視頻、談心得中探尋勞動價值,增強勞動認同,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使勞動熱情、勞動期待、勞動渴望融入學生內心,外化為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例如,在“走近我們的老師”的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教師可以“深入理解并認可教師的勞動價值”為話題,采用分享心得的方式,組織學生觀看關于教師每天生活的視頻片段,開展課堂互動,交流對教師在認真備課、精心講解、耐心輔導、家校協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付出的勞動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熏陶。這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的職業責任、社會使命、勞動價值,獲得認知蛻變,為道德與法治課中家庭勞動教育的實施注入活力,強化學生的勞動認同感。
(二)再現勞動情境引發學生深思,深度激活學生勞動情感
真實、直觀、形象的勞動情境更容易撥動學生心弦,打動學生心靈,對道德與法治課中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產生積極影響。為幫助學生多維度審視勞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中,教師應以深度開發各類情境資源為鋪墊,讓學生深層次了解、感知、體味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情境,了解勞動,接觸勞動,獲取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激活學生勞動情感。教師還可通過情境刺激,在表演、實驗、制作、游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勞動熱情,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推進家庭勞動教育開展的支撐與保障。例如,在“父母多愛我”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情境再現,激活學生的勞動情感。在導入環節,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父母工作與生活的視頻,讓學生在溫馨動人的畫面、溫暖人心的情節中感受父母的無私奉獻、辛勤付出,獲得情感觸動。在課堂研討環節,教師可引入互動話題——為人子女,應當為父母做些什么,讓學生在分享認識、交流感受、傾訴心聲中形成用實際行動回饋父母的行為自覺,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積極投身勞動實踐。在課外拓展環節,教師可倡導學生主動承擔家務,在勞動中錘煉自我,洗滌心靈,使家庭勞動教育的內涵得以深化,確保家庭勞動教育向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三)借助實踐活動拓寬育人渠道,充分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實踐是助推學生將間接勞動經驗轉化為直接勞動行為的有力支撐,是深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拓寬課程育人渠道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應開展輻射于多領域的勞動實踐項目、活動、任務,為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發展勞動技能搭建平臺。系列化勞動實踐活動可增加學生在家庭中參與勞動的機會,這對于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具有積極作用。此外,教師還可將家庭勞動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外作業設計、課后實踐項目的開發中,以此培養學生崇尚勞動的正確觀念,使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家庭勞動教育更具針對性與延展性。
五、總結
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系統、科學、有效的教育理論的支撐,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為載體構建家庭勞動教育生態,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參與中、體驗中獲得勞動技能、素養、意識的深度發展,使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方式多樣化、豐富化。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可啟發學生,使學生深入認識勞動的價值,發展自我[3]。此外,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驅動下,學生在家庭中參與勞動的機會會顯著增多,從而獲得獨立自主意識、良好生活習慣、健全人格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姚秀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探究:以“試種一粒籽”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5):74-75.
姜春艷.小學道德與法治融合勞動教育的校本化實踐研究[J].家長,2023(4):94-96.
林巧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策略例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