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波
[摘 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是教師貫徹新課標精神的體現,能助力學生主動建構有意義的閱讀。教師要緊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特征,關注審辯式思維培養之策,以使學生的思維順利進階。
[關鍵詞]審辯式思維;初中語文閱讀;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9-0019-03
培育學科思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故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重視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情感、態度變化,有針對性地展開理性思維培育,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包容、與同伴互動,通過與同伴的思想交互獲得真切的學習感知,領悟知識的本真;又要靈活駕馭教學資源,創設審辯式思維培養情境,采取有力舉措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活力,助力學生投入更有深度的閱讀學習、理解思考之中,從而形成深層次的閱讀學習體驗、感悟,提高思維能力、思維品質。
一、厘清審辯式思維的含義
審辯式思維是學科素養的綜合體現。筆者結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全文簡稱新課標)的學習感悟及其他經驗理論,通過思考初步得出以下見解:審辯式思維是學生在經歷觀察、閱讀、分析、理解與反思后具備的一種質疑、推理思維,它是學生形成批判意識、提升推理能力的基礎,更是創新精神發展的砥柱。審辯式思維主要包括學習體驗中的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調控等思維活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其具體表現為學生對文本持合理的懷疑態度,并借助自身學習積累,或是依托其他舉措,對文本展開理解分析、綜合推理等,讓學習研究朝著理想的方向推進。當然,此過程并非固定化、程式化,學生需要在自我調控、多元評價機制下不斷調整觀點,使得思考過程更臻完美,促使自身思維更富辯證、推理特性。
簡而言之,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審辯式思維基于學生在閱讀中的深度反思體驗。學生從質疑開始,到建立論點,再到搜尋論據展開推理分析活動,最后獲得問題突破的成果。
二、探析審辯式思維的意義
開展審辯式思維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師貫徹新課標精神的體現,能使教師逐步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有意義閱讀的引導者與促進者。探析審辯式思維,把握其培養之法,能推動學生的發展,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變革。審辯式思維培養有利于學生建構審辯式思維模式,進而使得他們的思考愈發縝密、更具理性。其中,有關問題即學習質疑或學習建議等的提出,使得學生分析問題的意識增強,助力學生把握問題含義,運用語文知識、經驗、思維去解讀問題,探析其內在要義。培養審辯式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假設,并綜合性地搜集證據去檢驗假設,從而得出有科學依據的結論,讓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獨創性得到進一步增強;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綜合信息,開展推理活動,讓學習研究變得有根有據,讓思考更具邏輯性。
審辯式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體驗、理性推理。教師需要基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采取各種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思考、分析理解和綜合推理等,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具備審辯式思維的學生,在當今及未來社會中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當然,要發展初中生的審辯式思維,教師便要思忖閱讀策略,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或學習體驗活動組織等,有意識地開展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投入比較、質疑、分析、推理和評價之中,習得最佳的問題解決思維方式,生成深層理解、多元認識、創造表達等學習行為,真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審辯式思維培養的基本策略
(一)多策略并舉,增強閱讀意識
閱讀過程中的分析理解、比較歸納等,有利于學生閱讀意識的增強。故而,教師需結合新課標精神,從“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視角出發,立足學生年齡特征,采取多種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助推學生的閱讀思考、閱讀理解。教師需謹記學習共同體理論,精準審視“學科本質”“傾聽”“挑戰性問題”這三個維度要素的貫徹落實情況,以細化課堂教學引領,優化學生閱讀學習引導,讓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得到培育、理性思考能力獲得提高。
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需要教師落實開闊閱讀視角、豐富閱讀積累等教學行動。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運用積累的知識、素材、經驗等,開展必要的閱讀思考,深化閱讀理解。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加快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發展,促使學生在興趣滿滿的狀態下走向閱讀學習的深處。
以《海底兩萬里》名著導讀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名著的寫作方式、作者的寫作理念,積累描寫名目繁多的生物的手法,深刻感悟文字中滲透出的勇于探險、敢于拼搏的精神等,教師應用了合作閱讀模式,引導學生搜索作者儒勒·凡爾納的簡介,并了解“凡爾納三部曲”中另外兩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的內容。
如此做,能讓學生在通讀《海底兩萬里》時,有效走進文本世界,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開展閱讀反饋交流會,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感分享出來。這樣做能讓傾聽者開闊視野,豐富感知積累;讓講述者有序思考,整體性地閱讀理解,努力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從而發展自身的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教師要多策略并舉助力學生閱讀、研討、再閱讀等活動的有序開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意愿,讓學生在獨立探索、信息交互、思維碰撞中學會深度思考,形成審辯式思維,為后續的閱讀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問題為導引,助力理性思考
古語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該觀點對當下的閱讀教學大有裨益,對初中生審辯式思維的發展也有巨大的影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借鑒先進教學經驗,革新教學觀、學習觀與人才觀等,從審辯式思維培養視角出發,靈活地駕馭多元化資源,創設審辯式思考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然、和諧、平等的氛圍中大膽質疑、主動發問、精于思考、探索求知,使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在質疑中獲得進一步發展。
1.巧借文題,提出思辨問題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致力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閱讀教學需立足思辨。要提高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推動學生的發展,就要選取適合的思辨內容,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思辨問題。思辨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探究活力的突破口。
比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教師圍繞文題提出了以下問題:你們能否依據文題猜一猜課文的主要內容?于是,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思考。此情境中,學生得以彰顯個性思考活力,并在與同伴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學習思考,增強思維的發散性。
2.探究關鍵,思考問題本質
基于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探究文本關鍵內容,為學生的深入學習、有效探究提供支持。
比如,教師需針對學習實際,遴選文本中最具價值的內容,設計問題。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哪一詞句讓你感觸最深?”,對此不少學生選擇了“一小步”這一詞語?;诖耍處熗ㄟ^追問引發學生的學習思辨,促使學生的學習深度展開:什么樣的一小步讓作者記憶猶新?它對你的學習與生活是否有所啟迪?學生結合閱讀思考體驗,以及對文中相應部分內容的理解得出回答:這一小步是莫頓·亨特在父親的幫助下勇敢邁出的一步,是莫頓·亨特成功走下懸崖的關鍵一步……教師見縫插針,繼續追問:你能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談談這“一小步”嗎?有學生沿用“我”的視角思考,因而想象的空間在無形之中被壓縮;有學生大膽地走出“我”的角度,嘗試從父親的角度、環境的角度等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使得整個教學呈現百家爭鳴的理想狀態,有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開闊,學習思維活躍度的增強。
3.依托生活,引發學習質疑
生活是學習之源,它蘊含無盡的語文知識,將它與閱讀教學聯系起來,能增強教學的理性,是推動學生閱讀學習,提升學生閱讀學習質量的切入點。
比如,《背影》《昆明的雨》《大自然的語言》《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等與生活息息相關。以《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真實生活,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在質疑中學會聯想,學會調動生活積累去感知文章。學生在閱讀之后提出了以下疑問:鳥語是大自然的語言,為什么花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風聲、雨聲是大自然的語言可以理解,為什么小草、山川也有語言?……質疑之聲會刺激學生的學習思維,激活學生既有的學習積累、生活經驗儲備,為后續深入探究提供思維支持。
(三)可視化為媒,深化理解感悟
可視化策略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把靜態的文本內容以圖片、表格或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更好、更快捷地閱讀,確保閱讀教學以結構化方式展現文本意義、線索等信息,使學生產生最為清晰的學習感知,促使學生展開分析、比較、歸納與總結,進而提升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教師需結合班級實際,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助推良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發生,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碰撞。這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可視化策略的前提。
初中生審辯式思維的發展與其學習基礎息息相關。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駕馭各種閱讀教學資源,采取恰當的可視化策略來創設有利于審辯式思維發展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深度分析,進行有邏輯、有理性的思考,使學生既豐富學習感知,又深化學習理解。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內容為介紹作者生平以及本文創作時代背景的視頻,鼓勵學生采取個性化手段,將從視頻中收集到的信息有序地呈現出來,烙印在腦海之中。有學生選擇繪制思維導圖,把相關信息串聯起來。這樣做能深化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理解。
閱讀是學生走進作者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在進行上述可視化學習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還通過微課引導學生解決相關問題,以推動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順利地走向文本更深處。“作者認為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感悟到?”“文中的描繪是否勾起了你的想象?……”問題會刺激學生的學習神經,引發他們多元化、多層級的學習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發展審辯式思維。教學的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可視化圖像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均能借助可視化圖像,結合課文內容、學習認知經驗,較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此教學能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其審辯式思維的過程緊密相連,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提升及審辯式思維的發展。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握教育改革新趨勢,精準解讀審辯式思維內涵,摸索設計系列化、層次性強的閱讀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思考之中,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為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教師既要緊扣新課標思想,靈活地使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讓相應的思維得到應有的錘煉;又要依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組織實施思辨性閱讀教學探索,指引學生進行自我領悟、深度質疑、共研評價、修正詮釋等學習體驗活動,讓學生成為探究者、思想者。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侯嫦雅.信息化視野下基于審辯思維訓練的初中語文教學嘗試[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5):180-181.
[3]? 黃迎華.基于審辯式思維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訓練:以余光中《鄉愁》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45-47.
[4]? 袁婷.課題研究共同體建設實踐探索與研究:以“基于審辯式思維的名著閱讀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組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