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寶瑩 廖健琳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初中數學“課題學習? ?圖案設計”一課的教學為例,引導學生從壯錦基本圖形的形成和設計中體會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圖形變化,感受數學圖案設計之美,增強審美能力和對圖形的賞析和設計能力,為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初中數學課堂、弘揚壯族文化提供借鑒與建議。
[關鍵詞]壯錦;初中數學;圖案設計;圖形變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9-0046-03
民族地區初中數學課堂作為培育少數民族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在其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壯族是我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初中數學“課題學習? ? 圖案設計”一課為例,談談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壯族文化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學科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在七年級下冊“相交線與平行線”一章中安排了平移以及利用平移進行圖案設計的內容,在八年級上冊“軸對稱”一章中安排了軸對稱以及利用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內容。在學生全面掌握了平移和軸對稱知識的基礎上,九年級教材進一步引入旋轉的知識,層層遞進,為圖案設計提供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壯錦中蘊含著豐富的基本圖形,這些基本圖形經過變化形成絢麗多彩的圖案。以壯錦素材為抓手,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出發,通過圖案設計,直觀感知圖形變化的異同點,感受數學圖案設計之美,體悟數學與生活文化息息相關,進而加強對壯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產生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興趣。
本課的學習者是九年級學生,首先,他們對平移、軸對稱、旋轉等圖形變化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為圖案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對于一個比較復雜的圖形,若要分析出圖形的變化過程還需要教師的啟發。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樂于接受挑戰,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計算機的應用比較熟練,對動手操作的活動興趣很高,具備一定的學習資源搜集能力,因此本節課選擇在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開展。其次,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基本養成,因而能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圖案設計看似簡單,但每個學生運用圖形變化知識的水平和利用計算機進行圖案設計的熟練程度不一致,因此完成情況也會存在差異。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通過將基本圖形進行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圖形變化,設計出和諧、豐富、美觀的圖案。
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視頻導入
組織學生觀看《跟著總書記游中國——壯錦篇》和學校開展的校本活動《傳承千年技藝,織就五彩壯錦》視頻,賞析壯錦圖案并尋找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
【教學說明】巧用壯錦,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南寧市第三中學曾邀請壯錦傳承人入校講學,講述壯錦的編織過程和圖案寓意,并通過互動學習讓學生真切感知壯錦傳統工藝。從校本課程出發,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鞏固知識點;借助視頻引入,通過壯錦和校本課程的聯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壯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興趣,引出利用圖形變化組合設計壯錦的課題;同時,復習利用平移和軸對稱設計圖案的知識。如此,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并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交流分享,理解本質
提問1:請觀察這些美麗的壯錦圖片(如圖1)。你能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圖形變化分析圖2中各個圖案的基本圖形和形成過程嗎?
生1:我認為圖2(1)是半個臉譜通過軸對稱形成的。
師:所以你認為這個臉譜圖案的基本圖形是什么?
生1:是半個臉譜。
師:圖2(2)的基本圖形和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生2:它是由一個三角形先對折,再把兩個三角形往右平移兩次得到的;基本圖形是三角形。
生3:也可以將第一列的兩個三角形看作一組向右平移兩次得到。
師:也就是說,我們既可以把一個三角形看成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和平移得到,也可以把一組兩個三角形看成基本圖形,通過平移得到。
生4:也可以把第一行三個三角形看成一個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得到。
師:同學們能舉一反三,真棒!同一個圖案可看成不同的基本圖形通過不同的變化得到。那么誰來描述一下圖2(3)的基本圖形和形成過程?
生5:它是由一個六邊形繞中心順時針旋轉60度5次得到的。
生6:也可以是逆時針旋轉。
師:為什么是60度呢?
生7:因為轉了6次回到原點,轉了一個周角。
師:同學們的表達越來越嚴謹了。我們在描述旋轉的時候要描述清楚旋轉的三要素。
提問2:對于比較復雜的圖形(如圖3),同學們能分析出它們是將哪種基本圖形經過了哪些圖形變化后得到的嗎?
學生討論、分享,找出不同的基本圖形,并通過動畫感受圖案的形成過程。
【教學說明】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民族圖案為背景探究數學規律,降低學生理解的困難。從提問1到提問2,圖案的復雜程度逐步加深。學生觀察圖案,對圖案進行操作,將基本圖形從圖案中分離出來,感受壯錦圖形的形成過程,即由基本圖形通過平移、軸對稱和旋轉中的一種或幾種變化而形成;同時,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愿意傾聽、思考、表達、質疑。該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到壯族文化的美、數學的美以及壯族文化與數學的聯系,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合作探究,實踐應用
小組活動1:學生觀看操作視頻后,利用圖形變化組合設計出新的圖案;設計完成后,小組直播演示圖形變化過程(如圖4)。
【教學說明】在活動1中,教師展示圖案設計的操作視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圖案設計,并借助計算機通過圖形變化(平移、軸對稱和旋轉) 中的一種或幾種,設計出稱心如意的圖案,為圖案設計提供技術支撐;學會欣賞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的變化組合設計的圖案。
小組活動2:小組成員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源包,整理可用素材,大膽想象、設計并實施壯錦設計方案,開展合作交流,相互協作,共享成果,說明設計的思路與意圖等。
【教學說明】在活動2中,教師指導學生選取基本圖形并利用圖形變化組合設計出優美的壯錦圖案(如圖5)。學生利用資源包以及希沃白板進行制作,通過希沃白板的拍照上傳功能展示小組作品。學生借助計算機進行設計更有效便捷,設計出來的壯錦更美觀,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圖形變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小組活動3: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投票選出“最美設計獎”和“最具創意獎”。
【教學說明】讓學生利用問卷星參與投票,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普遍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高;積極思考,逐步提高數學表達和交流能力;自覺養成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增強綜合應用能力;能公平公正地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評價過程中認真、負責、有誠信。
(四)總結提升,活動升華
提問3: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共同設計的壯錦圖案,它們在外形上有怎樣的美感?
提問4:今天我們一起設計了美麗的壯錦圖案,大家有什么收獲?
【教學說明】教師通過提問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知識梳理;播放壯錦現代化發展視頻,借助壯錦發展與時俱進的視頻來激勵學生。通過主題升華,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壯族文化的內在美,從而喚起對壯族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五)課后學習
1.將完成的壯錦設計上傳到班級QQ群,并分享制作過程。
2.根據資源包或者上網搜集到的壯錦材料,從圖形變化的角度講解壯錦涉及的圖形變化;各小組撰寫一篇關于壯錦圖形變化的小論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用計算機軟件嘗試編寫織錦工序的程序。
【教學說明】課后拓展研究可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移、軸對稱、旋轉等圖形變化的理解。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題目,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動手實踐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感受不同形式的圖案設計方式,激發學生利用數學知識進行創作的潛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借助信息技術設計精美圖案的作業,讓學生在觀察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美。
三、小結
本課結合壯族聚居地區的民族特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壯錦,在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課堂設計融入了壯族的文化特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了對壯族文化的了解以及熱愛民族、熱愛家鄉的情感。課始,從學生身邊的校本課程出發,通過壯錦和校本課程的聯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壯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興趣,引出利用圖形變化設計壯錦的課題;接著,自然引用壯錦素材,復習利用平移和軸對稱設計圖案的知識,讓學生體會某些復雜圖形是基本圖形經過圖形變化(平移、軸對稱和旋轉) 而形成的,這樣的圖形具有和諧美和對稱美,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壯錦圖案的設計,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信息技術對文化傳承起到的技術支撐作用,同時讓學生再次感受壯族文化的內在美,從而喚起對壯族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將民族文化融入數學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如何挖掘民族文化素材,因地、因時制宜,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是教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