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虎 張小麗 易芳萍
摘 要:培養高技能人才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需要,以技能為紐帶,構建一個以技能為出發點,又以技能為落腳點的技能“生態圈”,將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助推區域產業健康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時代重任,也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深入分析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培養路徑,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如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建設技能型校園,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技能型社會;高職院校;培養路徑
課 題:本文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中的價值引領及融入路徑——以湖北省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為例”(課題編號:鄂教高函〔2022〕1號2021586);“從心理健康到幸福社會——‘四位一體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T2021052)的研究成果。
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高技能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在培養高技能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出了如“雙高計劃”“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等諸多新政策、新措施,旨在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其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
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根本是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能人才,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制造中國、質量中國、技能中國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使高職院校真正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搖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要不斷探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以適應技能型社會、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的需要,滿足高等職業教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一)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機構,肩負著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道德品質、塑造職業精神、提高職業素養的重要任務,引領高技能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高技能人才培養,即培養具有追求卓越、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等精神內涵的時代匠人,注重培養學生高超的職業技能,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和工匠精神。
(二)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正確價值取向的需要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協同發展和全面進步,促使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對職業價值的認知和態度內化于心,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外化于行,爭當德才兼備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是教育、引導學生弘揚敬業精神、培養創新意識,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學生不斷探索、超越自我。
(三)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推進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推進“三教”改革。完善教師評聘制度,健全教師技能培訓機制,建設一批技能水平高、教學與服務能力強,能夠引領教學實踐高質量發展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強校企合作,研發更加契合生產實際和行業最新技術發展的教材,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規范,編制并應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開發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方法,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發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技能的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塊化教學法等。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增強高職院校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高技能人才培養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進行全方位系統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策略。
(一)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建設
第一,加強領導組織,明確任務責任。成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小組,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任組長,其他校領導擔任副組長,其他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負責人擔任成員。組長負責組織制訂技能校園建設的整體計劃;副組長負責整合校內資源,協調各方面關系,推進技能校園軟硬件建設,根據計劃制定具體操作細則;成員負責落實高技能人才培養各項具體工作。
第二,加強監督考核,落實結果應用。制作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責任分解表及細化子方案,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應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強化督查督辦。加強結果應用,切實將考核的結果應用于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診斷與改進,落實閉環管理,把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列入部門和個人考核業績指標,納入學校督導評價體系。
第三,加強理論研究,夯實實踐基礎。每年都發布高技能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專項課題,切實發揮各專業(群)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智庫作用,將理論研究成果與專業(群)、課程建設有機結合,夯實高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推進工作理論基礎。
第四,加強經費保障,確保建設進度。將高技能人才培養相關經費納入學校年度預算,專款專用。同時面向行業企業積極宣傳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吸納社會資金、公益機構支持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多渠道增加投入。
(二)創新培養路徑,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認同感
第一,弘揚優秀技能文化。加強校園文化頂層設計,完善技能文化基礎設施,美化技能文化景觀,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建設技能作品展示場所,搭建技能成果線上線下展示平臺,師生共同參與校內主題園建設,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校園環境文化品牌,每年定期舉行技能文化月,開展“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等主題活動,加大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宣傳力度;建設“非遺”技藝傳承中心,傳承優秀傳統技藝和文化。
第二,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數字化發展。建設以師生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以數據為驅動的智慧校園。全面建設智慧教室,完成學校與教育部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相關數據對接;建設大數據中心,建好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體系,進一步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進行深度融合;全面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常態化、全覆蓋開展師生信息化培訓,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和技能。
第三,大力開展各項培訓。通過雙百工程、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深入企業,廣泛開展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服務。組建“企業工程師+學校教授+技術能手”專家技術服務團隊,開展“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企一業”科技服務。根據相關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專業優勢,大力開展各項培訓:面向在校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聯合行業企業大力開展新技術技能培訓,面向“三農”提供全產業鏈技術培訓服務及技術支持,積極開展涉外培訓。
(三)多方協調聯動,促進高技能人才素質全面提升
第一,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技能素質教育基地,圍繞生存技能培養開設第二課堂,開展防災減災、醫護急救、烹飪技巧、房屋質量檢測與維修、水電維修等教育教學活動,并量化納入學生素質學分體系。以專業技能為核心,構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拓展技能組成的專業技能體系,有機融入生存技能、生活技能、生產技能。構建以政、校、行、企和社會協同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契合度。建立與完善由學校領導、骨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校外專家組成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審議研討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第二,建設一流技能培養培訓平臺。開展校企合作,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完善“1+X”證書培訓與鑒定考核、國家級、省級職業技能大賽集訓與比賽基地。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研究所、推廣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協同創新中心。加強省級及以上科研平臺建設,主持或參與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
第三,培養一批技能名師。完善校外教師、行業導師、外籍教師等外聘教師管理辦法,完善師資校企雙向流動、兼職兼薪辦法,拓寬從行業企業選拔優秀技能名師的渠道。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聘請技能大師在學校成立大師工作室。健全教師職前培訓、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體系,在企業設置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打造一支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隊伍。開展“教師技能提升年”等主題活動,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測試考核、教師技能比武活動,組織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能力大賽。
第四,實施高質量技能教學。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推進“1+X”證書試點工作,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實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完善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學生技能競賽體系,完善競賽梯隊培育機制,完善各級職業技能大賽激勵機制。開展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讓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和產品,按照企業項目實施過程重構教學流程,實施行動導向教學,重構課堂教學生態。
第五,推進技能培養促就業創業。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求職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建好、用好學校創業基地,建設一批創新創業活動品牌,鼓勵各學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
本文從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培養路徑和多方協調聯動三個方面探討了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這對建設技能 型社會有重要的作用,供相關研究人員參考和交流。
[1] 王旭,張穎.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時代新人培養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4).
[2]李娌,孫天源.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與傳承路徑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7).
(作者:萬虎,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小麗,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科長;易芳萍,咸寧市第五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