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付悅
摘 要: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是技工院校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政府、產業、企業、技工院校合力推進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才能解決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效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情況是檢驗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本文就技工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構建,從現狀分析、問題剖析、構建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技工院校;協同育人;模式構建
課 題:本文系2023年度市級技工教研課題“技工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技工院校以校企合作為基本辦學制度,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產業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加快現代產業建設是發展現代化經濟的需要,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加強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是其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培養現代產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技工院校持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是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基本內涵
產教融合強調產業和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是將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提升、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融為一體的行為或過程,需要企業與學校雙向發力、雙向整合。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的一種模式,是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制度,是促進技工院校畢業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對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是技工院校與產業之間的協同辦學機制,二者都為受教育者提供與產業緊密相關的實踐機會,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共同圍繞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企業在崗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能等級提升等方面開展的互利合作;產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更深層次、更加系統的合作模式,校企共同對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深度整合和創新。
(二)技工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現狀分析
技工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合作機制。在合作內容方面,從企業為技工院校提供學生實習崗位、接受技工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技工院校為企業在崗技能人才提供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服務、企業專家協助技工院校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大賽,雙方互利互惠開展合作。但是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產業和企業方面缺乏深度合作的積極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技工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發展前景
隨著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從2017年至今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和《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的改革重點,要求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和開設課程,應更加突出產業需求導向,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精準對接。為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雙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從國家層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體系,為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技工院校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頭熱
當前,技工院校普遍意識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提高辦學能力、水平和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很高,主動聯系企業,希望將企業的生產與學校的課程教學緊密結合。但是企業往往希望有更大的自主權,愿意直接從社會招聘技術技能型人才,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對于與技工院校合作培養學生,承擔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建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技工院校一頭熱、企業方面冷的情況。
(二)技工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創新
由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一些技工院校人才培養仍沿用理論教學、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的三段式教學培養模式,導致培養的學生不符合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學生所學課程是學校按照現有教學條件、師資條件和教學指導性文件設計的,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形成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落后于企業的發展需要。特別是現代產業的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隨著產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同步調整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手段往往滯后于企業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現象。
(三)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錯位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錯位的現象。技工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員工在內的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與企業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企業文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主要包括企業愿景、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企業歷史傳統、企業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多方面內容。兩種文化的差異使得學生進入企業崗位實習和就業時不能較好地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環境。
(一)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繼續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改革氛圍,進一步鼓勵深化各行各業認真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有力推動各項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地落實,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具體獎勵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激勵產業、企業參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動性,為順利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辦學機制和培養模式奠定基礎。
(二)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技工院校要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積極主動地探索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校企雙方共同開展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建立、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文件開發、教學資源開發、教師隊伍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改善教學條件投入,為學生提供真實工作環境、崗位實習環境和良好的就業環境。通過多方配合、通力合作,在技工院校形成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辦學環境。
(三)建設有效融合的校企文化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構建與實施的過程中,要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將合作企業生產現場的管理制度與學校實習場所的管理制度相結合,將實習場所的管理與企業生產車間管理對接,并在執行過程中將企業管理模式,逐步遷移到技工院校的實習教學中;其次,要按照企業的三級安全教育模式進行安全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安全文明生產的好習慣;最后,在實習場所植入更多企業元素,讓實習教學環境盡可能與企業生產環境一致,在開展安全教育方面,推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進一步豐富校企合作的內涵。
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是技工院校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只有政府、產業、企業和技工院校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為產業發展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
[1]潘海生.產教融合需要統籌推進[N].人民政協報,2023-5-10.
[2]譚禧錦.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育人的多維分析[J].職教通訊,2023(6).
(作者:劉春艷,張家口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付悅,河北省機電工程技師學院科研處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