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 盧超
摘 要:專業群建設是實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重要途徑。本文圍繞醫藥制劑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梳理專業群組群邏輯,確定建設目標,形成建設思路,探索建設路徑,為技工院校醫藥制劑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提供思路與經驗。
關鍵詞:醫藥制劑;專業群;建設路徑
專業群作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高配版”,既能對接產業鏈或崗位群需求,又能促進專業協作、資源共享。打造高水平專業群有利于體現專業集群優勢,以更好地適應產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筆者所在學校醫藥制劑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緊貼區域大健康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緊緊圍繞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萬億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動態調整專業組成、專業結構和專業內涵,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四鏈”有機銜接,為醫藥制劑行業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有效服務,為增強醫藥制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醫藥制劑專業群由藥物制劑專業、醫藥物流管理專業、中藥專業3個專業組成。藥物制劑專業定位于服務區域醫藥健康制造中藥品生產、藥品質量檢驗職業崗位群,主要培養藥品生產、藥品檢驗從業人員;醫藥物流管理專業定位于服務區域醫藥健康經營中醫藥儲運職業崗位群,主要培養藥品倉儲、藥品配送從業人員;中藥專業定位于服務區域醫藥健康服務中醫藥商品購銷職業崗位群,主要培養中藥調劑、中成藥銷售從業人員。專業群三大類專業分別銜接對應醫藥制劑產業中藥品生產、藥品質量檢驗、醫藥儲運、醫藥商品購銷四大職業崗位群,組群邏輯貫穿藥品制造、藥品流通和藥學服務全產業鏈。醫藥制劑專業群專業特色明顯,在社會上有較強影響力,其對接的大健康產業是浙江省主導產業。
(一)建設目標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區域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產教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為引擎,以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高度契合為育人目標,不斷提升專業群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構建專業群協同開放、面向政校企行多元主體辦學新格局,全面提升專業群建設的示范效應和品牌效應。筆者所在學校通過四年努力,以技能競賽為引領、以社會服務為依托,堅持“統籌規劃、對標對表、點面結合、縱看橫比”的推進原則,結合辦學定位、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工作實際,抓機遇、找問題、查根源、尋良策,將醫藥健康專業群打造成為具有“世界標準、中國水平、浙江引領、杭州樣板”的高水平專業群,為全國技工院校醫藥健康專業群建設提供“浙江經驗”。
(二)建設思路
醫藥制劑高水平專業群按照專業群示范引領、教學改革不斷創新、師資隊伍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廣泛深入、技能競賽明顯增強、社會服務成效顯著六大模塊組織建設,成立高水平專業群工作組,健全項目組織機構,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合力研制規劃體系,建立完善的項目推進工作機制,推進項目順利開展。
以一體化教學改革為核心,凝練知識、技能、素養3方面核心發展要求,提高學生對崗位工作的勝任能力;以師資建設為基礎,引進高校和企業資源,實行專兼職師資隊伍“雙兼雙聘”管理,校企共建“五全一體”師資隊伍;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探究校企深入合作新模式,以校企合作委員會為依托,建設校企合作基地和教師實踐基地,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機制,同時加強“立德樹人”育人機制建設;以技能競賽為引領,堅持“接軌世賽、對接產業、注重成果”的原則,推進技能大賽集訓基地建設,不僅關注比賽成績,更注重推進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加大技能競賽成果轉化力度。以服務功能提升和品牌影響擴大為目標,加強社會服務,開展企業技術研究與服務,助力鄉村共同富裕,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專業辦學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一)校企合作:“四路徑”完善專業發展機制
依托產業學院、企業學院,深化一體化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從專業規劃、招生、技能人才培養、就業“四路徑”出發,完善專業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定時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指導學校進行專業動態調整,在專業群內形成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設方案,加強對專業設置的引導和調控,建立健全專業設立、預警和退出機制,形成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行業需求相匹配的專業結構體系。根據行業企業需求,科學布局醫藥制劑類專業群專業設置方向,使得專業群內在校生人數按計劃穩步增長。校企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形成“兩平臺、三結合、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為“醫、康、養、健、美、藥”的大健康領域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開展醫藥小鎮、葛洪丹谷等醫藥健康產業聚集區調研,調研區域內產業發展現狀,了解行業和企業的用工需求,保證學生高質量就業。
(二)課程思政:加強“一主線、二貫穿、三遞進”育人機制建設
以OBE6個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貫穿墾荒精神和工匠精神,實現輪崗實習、跟崗實踐與頂崗實習三遞進,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形成政校企行多元協同、特色鮮明的醫藥健康類育人機制,培養“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能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藥德為先、規技并修”為專業群德育品牌,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側重藥德培育,在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中,注重藥規和藥技并修。基于“低段共通、中段共融、高端共通”原則制定教學改革方案,打破專業群內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以學生為本,使其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發展緊密聯系,增加學生后期職業發展的多元性及可能性,培育“德技并進”藥學人才。全面加強“一主線、二貫穿、三遞進”的育人機制建設,提煉形成具有醫藥制劑專業群特色的職教成果。
(三)數字引領:建設“四新”數字化教學資源,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
深入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優化一體化課程體系,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設高水平開放共享實訓基地,打造醫藥購銷、醫藥物流、中藥調劑等專業智慧實訓室,增加智慧屏、智能空間控制、VR仿真模擬平臺、無線智慧實訓系統等軟硬件設備,實現實訓室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要求,以數字技術引領教學培養。采用大數據抓取、問卷、專家訪談等手段調研近幾年職業崗位人才需求和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將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與新工藝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新要素,建設“四新”精品數字化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員工、社會人員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積極開展微課、慕課、云課堂建設與推廣工作,加強數字化課程資源平臺建設。
(四)校企聯動:打造“五互”立體化教學創新團隊
通過產業學院建設,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10個專業群教師實踐基地,提升專業教師生產實踐能力。校企雙方互派骨干“掛職鍛煉”,聘請企業骨干為專業副主任,協助專業主任進行專業建設;制定“互派、互聘”的“互認、互評、互管”標準,促進企業師傅從“技師”成為“教師”,專任教師從“教師”成為“雙師”,構建高水平的雙師隊伍,實現“五互”人才流動機制。通過雙向掛職、實踐鍛煉等機制形成互融互通教學創新團隊,校企每年“互派、互聘”4人。組建一支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管理人才、技能大師組成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專業群內教學實施、教學研究、競賽輔導一體化水平和能力。建立完善師資隊伍培養機制,暢通教師成長通道,形成新一輪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培養方案并予以實施。依托名師工作室、教學團隊及企業資源,校企聯合培養專業群教師,實現高層次一體化教師比例不低于專業教師的70%。根據醫藥制劑專業群專業特點,實施“鴻雁引領計劃”,以現有省級學科帶頭人為引領,培養教學名師1名、專業帶頭人4名、骨干教師8名、教學創新團隊3個,打造滿足技工教育教學和培訓實際需要的高水平、結構化的專業創新團隊。
(五)產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堅持產教融合、工學一體,突出企業全過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實現在招生、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教學過程、質量評價、就業等方面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掌握學生培養的實時動態。組建校企雙元一體“訂單班”,本著“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原則,提升教學完整性、系統性和靈活性,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綜合資源,提升學生就業質量。依托醫藥健康產業學院,專業群至少與25個規模以上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整合實訓資源,建立與專業群建設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并不斷完善其運行機制,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在工學一體化實施過程中,實現學習與工作過程同步,達到校企互利雙贏的目的。
(六)世賽引領:“四緯度”共鑄大國工匠搖籃
以世賽為引領,從技能競賽成果轉化、技能比賽選手培養、競賽基地建設、技能競賽承辦“四緯度”全面提升技能競賽水平,共鑄大國工匠搖籃。
積極開展高水平技能大賽成果轉化工作,借鑒吸收世賽等高水平賽事的理念、做法,推動專業建設接軌世界先進水平,完成技能競賽成果轉化教材編寫。制定技能展示方案,借助技能運動會、技能博覽會等平臺展示中藥、藥劑專業技藝,彰顯技能培養的初心與使命。統籌制定技能競賽和教練團隊建設方案,制定學生競賽團隊管理和選拔辦法,組建健康照護、醫藥商品儲運員、醫藥商品購銷員、中藥調劑員等技能競賽團隊,制訂完善的訓練計劃。注重競賽基地柔性建設,積極爭取在專業群中設立世賽健康與社會照護集訓基地,積極承辦各類技能競賽,聘請高水平競賽專家組成員共同開展競賽與專業建設的研究實踐,提升專業群建設水平。從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人才評價方式、重構教學情境等方面入手,將高水平賽事中“四新”——新理念、新標準、新規范、新要求,轉化為專業建設的新成果。
(七)傳承創新:推進“內輸外引”國際交流合作
以中藥傳統技能傳承為依托,注重內輸,推進中藥傳統的國際化輸出,以CMEA中國國際健康養生大會為契機,達成中醫藥文化輸出交流意向,讓中醫藥成為國家交流的特色名片。
開闊醫藥制劑專業建設國際視野,注重外引,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借助海外行業協會、培訓機構、職業院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開發中外合作項目,引進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和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中外師資交流,借鑒國外醫藥健康專業優質職業教育理念、引進WSS通用職業資格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培訓體系、人才培養模式;了解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制訂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計劃,引進國際注冊高級營養師、國際注冊高級健康管理師培訓認定資格;選派教師參加雙語項目培訓、出國進修等,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打造“雙師雙能雙語”國際化混編師資團隊。傳承中藥傳統文化技藝,推進“內輸外引”工作,使得醫藥制劑專業群接軌國際,打造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專業群。
(八)技術引領:打造社會“三服務”品牌
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積極開展多元社會服務,形成以技術服務、企業新型學徒制、技能培訓認定為主體的“三服務”品牌。
積極參與企業生產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參與企業技術服務或技術改革,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建立鄉村振興服務工作站,推進中藥材種植標準信息化和規范化建設;通過基地傳幫帶,提升當地中醫藥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基層人員素質;通過專家指導,促進山區特色中醫藥產業聚集和發展,助力鄉村共同富裕。通過學徒制培養,使學徒掌握藥物制劑工、中藥調解員等工種應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專業群紐帶功能,為行校、校企搭建橋梁,積極服務大健康產業方向職業技能培訓認定,為提升從業人員技術技能水平,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保障,同時增強行業、企業認知,拓展專業發展視角,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筆者所在學校醫藥制劑專業群依托國家級康養基地,開展醫藥健康類職業技能認定,達到年認定3000人次以上。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制藥工業的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日新月異,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日益擴大。我國醫藥健康領域教學和市場現狀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由單一技能向復合技能轉變,是當今產業發展趨勢,也是醫藥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適應行業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集群優勢,帶動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技工院校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勢在必行。
(作者:張曉軍,杭州第一技師學院醫藥健康產業學院院長;盧超,杭州胡慶余堂國藥號有限公司質量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