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國務院、教育部均提出高等學校需要將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即需要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專創融合。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一般與專業教育分開實施,很難達到雙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這一要求。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專創融合具體實施上的有效手段并不多,甚至存在陷入誤區的情況。根據以上情況,提出了一種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并進行了實踐研究,得到了較好的成效。結果表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種解決目前專創融合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研究與探索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高職院校需要在教育中落實“專創融合”理念,即把以往的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各自為戰”的局面轉變為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專創融合”就是將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學習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合起來進行培養的教學理念,即教育模式由原來單一型學科轉向融合后多元化學科,在專業教育的同時,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1]。高職院校在幾年的專創融合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部分高校具體實施上的有效手段并不多,甚至存在陷入誤區的情況或可能[2],因此,有必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手段措施來積極推進專創融合教育教學模式發展。“校企合作”在我國多數是指基于目標導向型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是在為社會教育和培訓合格勞動者的目標下,開展的學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這些合作,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未來勞動者的素質[34]。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未能真正深入,合作形式相對單一,未能達到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最終目的。因此,高職院校在落實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相關要求、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時,結合“專創融合”的教育理念,不失為一種解決目前專創融合教育困境的切實可行的途徑。
一、專創融合
專創融合的概念是2018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以下稱為《意見》)中指出的,《意見》中明確強調:“高等學校要根據人才培養體系定位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雙重要求,加快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也就是要求高等學校在實施專業教育的同時,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自《意見》頒布以來,各高校紛紛開始積極全方位啟動并加以推進“專創融合”[1]。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一般與專業教育分開實施,很多高校甚至連主管部門都是不同的,比如專業教育由教務處負責,雙創教育由招生就業處、科技處、團委或創新創業學院負責,很難達到雙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這一要求。如圖1所示,為了有效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專業教育相結合起來,就必須將以往傳統的“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分開進行”變為“兩者有機融合后的同時貫穿進行”,只有將兩者切實有效融合進行,才能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
二、現狀及總體思路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高職院校在專創融合具體實施上的有效手段并不多,甚至存在陷入誤區的情況。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只要簡單地理論講授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更多的應該是對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來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而高職院校教師由于課務壓力較大等原因,在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因此很多教師在具體實施時容易陷入誤區[2]。在這些誤區中,較為極端的是把專業課程改成了創業課程,形成了“創業為主,專業為輔”的局面;或在專業課程里面植入創業課程模塊,使得專業課程教師既要講授專業課程,又要講授創業課程;抑或把專創融合課程簡單用慕課和線上課來代替等[5]。而這些為了“專創融合”而“專創融合”的現象并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且還增加了專業課教師的負擔,因此,有必要尋找一種更為合理的“專創融合”模式來緩解這一現象。
筆者及其團隊將通過以下途徑去尋找一種更為合理的“專創融合”模式:在研究省內高職院校在專創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現狀及成效、相關文獻梳理和綜述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把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協作育人,把學校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困難有機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真正有意義的創新創業。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在專創融合育人過程中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最后,分析研究實踐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一步證明本課題相關理論與實踐的適用性。其研究總體思路如圖2所示。
三、校企合作下的專創融合
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在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校內專業教師的雙創教育積極性較差、雙創教育能力較為薄弱、雙創教育認識程序不深入等。要真正落實將雙創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做到專創融合,必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然而,多數教師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其雙創素養,達到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進專業課堂上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在短期內可以解決校內專業教師雙創素養能力不足的問題。
通過實踐發現,深入貫徹校企合作引入企業導師進課堂,對于解決校內專業教師雙創能力不足問題有著較好的效果。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企業導師將企業科研項目、產品生產實踐引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促使企業與學校在培養學生時實現雙贏,將校企合作橫向科研項目中的關鍵知識應用引入課堂項目式教學中,把企業產品升級改造引入課外創新發散式教學中,把學校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困難有機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實現科教融匯、專創融合。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企業導師教學積極性較差、有專業能力但教學水平不夠等。因此,有必要尋求有效解決方法來提高企業實際參與度。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法:以就業質量促企業積極性、以教學效果促學校重視度、以學生成果促教師參與度、以校企合作促能力互補、以雙創教育促專業教育等。在實施校企合作專創融合教學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應放下“架子”,合作共贏的教學模式應做到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享、教學共研、平臺共建、責任共擔等,從而真正落實校企合作專創融合教學。
四、典型案例
以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開始實施實踐工作,自2018年以來,該單位重視校企合作、專創融合,企業導師利用周末進校園進行實際授課已成為常態,同時在多門專業課程中試點校企合作、專創融合理念,如在其必修專業基礎課“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教學中引入生產實例,并通過企業導師在課上現場連線講解實際應用,使課堂生動具體,讓學生明確自己所學的具體用處,同時給每位同學配備隨身實驗箱,同學們不僅可以在課上按教師要求進行靈活實驗,還可以在課外結合企業導師所說的生產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擴展創新并快速驗證自己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專業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熱情。
在此期間,涌現出一些優秀的同學,在校期間認真學習的同時,參與學校教師科研項目、企業橫向課題,積極與橫向課題簽約企業聯系溝通,保持與企業開發工程師的聯系,不斷創新產品,與企業教師、學校教師一起合作開發了新產品“高壓開關柜內監測裝置用電源”(其原理示意圖如圖3所示)與“一種新型供電模式的輸電線路環境氣象監測裝置”(其原理示意圖如圖4所示),其中前者可應用為后者的電源模塊。產品“高壓開關柜內監測裝置用電源”與“一種新型供電模式的輸電線路環境氣象監測裝置”分別由學生李璟浩與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合作申請發明專利1項,申請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
結語
2018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明確強調:“高等學校要根據人才培養體系定位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雙重要求,加快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同年,教育部提出了高職院校需要在教育中落實“專創融合”理念,即把以往的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各自為戰”的局面轉變為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這些政策要求高等學校在實施專業教育的同時,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一般與專業教育分開實施,很難達到雙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這一要求。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專創融合具體實施上的有效手段并不多,甚至存在陷入誤區的情況。根據以上情況,提出了一種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并進行了實踐研究,得到了較好的成效。結果表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種解決目前專創融合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宋超.“專創融合”視角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1):3739.
[2]王松濤,劉常國.基于“產教專創”雙融合的商科大學生創業生態構建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22):189191.
[3]王天琪.校企合作視野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現狀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1(12):5152.
[4]劉軍壯,寧宇.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數控車床課程改革研究[J].輕工科技,2022,38(1):142144.
[5]王偉.高校專創融合教學三層次模型:從工具到認知[J].科技與創新,2021(22):180181.
基金項目:2022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22SJYB1089)
作者簡介:郭昊坤(1987—?),男,江蘇江陰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