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 陳志恩


摘?要:單元教學設計是圍繞單元主題對知識進行深層挖掘和意義聯結,進而實現對知識的結構化處理。它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常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整體知識框架,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力工具。由單元到課時的教學設計,是將單元目標分解到每一課時,這種教學設計不僅可以體現數學的層次性,還可以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素養目標的達成。本文將以“數列”單元為例,以核心素養為引領,探究單元—課時教學設計。
關鍵詞:核心素養;單元—課時教學;數列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必須將核心素養與數學課堂有機融合;此外,教學設計要改變零散的課時設計,從整體上剖析課程內容,確定單元主題,制定教學目標,圍繞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設計課時教學,可以從整體上明晰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把握數學的本質,系統把控數學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理解數學,圍繞核心素養分析單元教學內容
分析單元教學內容時須以核心素養為引領,以全局為視角理解數學。具體可以先利用知識框圖羅列本單元內容,之后圍繞知識的本質、上下位關系[1]、蘊含的思想及指向的核心素養這條主線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重點。
1.1?數列單元知識框圖
“數列”單元主要包括:數列概念、等差數列、等比數列。首先,教學時教師應先設置具體情境,使學生發現共性并抽象出數列的定義與實質(特殊函數),總之要讓學生經過第一節的學習,理解什么是數列及應從哪些方面研究數列[2];其次,對兩類特殊數列也可以從概念、通項公式等來研究,考慮到二者的相似性,應將重點指向等差數列,等比數列類比來學習;最后,再對兩種數列的性質及應用做深入研究。由以上分析,繪制如下的單元知識框圖:
數列單元教學知識框圖
1.2?數列單元知識的本質
數列的本質是定義在正整數集上的特殊函數,可以借助函數來理解數學,例如聯系函數的性質探究數列的性質、解決新情境中的題目等。其從本質出發學習新知的方法能使學生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1.3?數列單元知識的上下位關系
在高一時學生已經對函數掌握了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函數的思想觀點來研究數列。此外本單元的知識又是后續學習“數列極限”的前提,所以數列單元既承接前面又啟發后面的知識,有利于學生以全局為視角明晰知識間的聯系。
1.4?數列單元知識蘊含的思想方法
首先,類比思想貫穿單元始終,例如類比等差數列的定義歸納等比數列的定義;類比函數知識解決新情境中數列相關的題目等。其次,函數與方程的思想也有體現,例如解題時,啟發學生由已知條件及相關公式建立方程組,求解未知數。最后,還涉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本單元先探究特殊數列,然后再將特殊數列的思維方式運用到一般數列的研究中。
1.5?數列單元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
先從具體情境中歸納共同屬性并抽象出概念,發展數學抽象素養;接著通過仔細觀察實例中數列各項間的關系,抽象出兩種數列模型,培養直觀想象和簡單的建模素養;最后,經歷公式的推理活動,發展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素養。
1.6?數列單元的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主要有三個,一是理解數列的概念和性質,并將其遷移到新情境中;二是滲透類比、方程與函數、特殊到一般等思想;三是培養本單元所涉及的核心素養。
2?了解學生,制定單元—課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須以學生的現有認知為基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并借助內容的分析明確單元目標。之后將其分解到具體課時,并使單元與課時目標有機融合,以保證課時目標的積累會促成單元目標的實現。
2.1?學情分析,明確難點
學情分析應注意兩點:一是明晰學生的現有認知(包括知識、能力及思維方面);二是結合教學目標,預設學生實現由現有認知到目標認知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然后基于學情分析明確教學難點。
(1)學生的現有認知。此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函數相關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具備了數學運算、推理及簡單的建模能力。
(2)可能遇到的困難。首先,采用類比法學習兩種特殊數列時,學生對概念、通項公式的類比歸納容易產生困難,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鏈”幫助學生探究。其次,公式的推導難度較大,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勇于探索。最后,數列中有些題目涉及知識點較多,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解決起來較為困難,教師要注重啟發和指導。
(3)單元教學難點。通項及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及其在新情境題目中的運用。
2.2?數列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的制定要運用可測的行為動詞,還應考慮學生有哪些表現就達到了預期效果,以保證教學目標可操作和測量。此外要遵循“兩結合”原則:過程與結果、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相結合,如“經歷某種活動(過程),能解決某些問題(顯性目標、結果),發展和培養思維方法或關鍵能力(隱性目標、結果)”的表述,本單元目標包括以下內容。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列的定義和本質;通過觀察數列各項之間的規律,能用公式加以表示;反之也能根據公式寫出數列的某一項,會進行兩者間的轉化。
(2)能由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模型,并在新情境題目中加以應用,培養建模素養。
(3)將特殊數列的研究內容和思路運用于研究一般數列,體會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4)由具體情境抽象數列,并觀察取值特點寫出表達式,培養直觀想象和數學抽象素養。
(5)能概括出兩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學會公式的推導及在新情境題目中加以運用。
(6)在推導數列通項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推理能力。
(7)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提高學生的探索興致。
(8)經歷公式的推理活動,并將其運用到新情境中。
(9)通過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活動,提升運算和推理素養。
2.3?數列單元教學目標的課時分解
單元教學目標只有在分解到具體課時才能得以落實。按照新課標,完成本單元需12課時,但考慮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單元對課時做了相應調整。等差數列一節課由原來的2課時增加到3課時;單元小結是對整個單元知識的歸納和總結,難度相對較小,因此課時由原來2課時減少為1課時。另外,將2.2中制定的單元教學目標分解到具體課時,具體見下表。
3?理解教學,預設單元—課時教學過程
由單元到課時,先將單元目標重難點分解到課時,再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以體現知識的層次性,促成單元目標的實現。設計過程中要突出“兩個導向”:以問題鏈為導向;以知識產生和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為導向。同時凸顯“三個轉向”:由結果轉向過程,強調學生參與;由知識鏈轉向問題鏈,注重自我建構;由封閉轉向開放,培養創新素養[36]。
下面以等比數列第1課時為例預設教學過程:
3.1?單元目標重難點分解到課時
“等比數列”第1課時主要對應單元目標的二、五、六,具體到課時目標為:(1)類比等差數列的定義歸納等比數列的定義,提升歸納類比能力;(2)經歷公式的推理活動,體會“猜想—證明—結論”的探究過程,培養數學運算、推理素養及嚴謹的思維;(3)在新情境的題目中應用知識,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課時重點是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難點為公式的推理及在新情境題目中的應用。
3.2?教學過程設計
3.2.1?拋出問題,設置懸念
問題導入:還記得等差數列的特征嗎?類比等差數列前后兩項之差的規律性,前后兩項的其他運算能否構成其他值得研究的數列呢?
設計意圖:以問題導入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原有認知,以為新知識的學習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做鋪墊。
3.2.2?問題引領,類比探究
情境1:觀看視頻——細胞分裂過程。
問題1:一個細胞經過各次分裂產生的后代數目依次是什么?
活動:學生思考:2,4,8,16,…
情境2:古巴比倫時期的泥板上記載了如下數列:
91,92,93,…,910
12,14,18,…,11024
問題2:類比等差數列的特征,以上數列的取值有何規律?采取何種運算才能得到它們的共同特征?
活動:學生思考交流,教師總結歸納,從而引出課時主題,呈現知識背景。
設計意圖:從具體實例讓學生抽象模型,用問題鏈引出主題,培養抽象思維和提問能力。
問題3:結合上述規律及等差數列的定義歸納等比數列的定義。
問題4:根據等差數列的符號語言,如何用數學符號描述等比數列?
活動:嘗試歸納anan-1=q;
問題5:公差可取任意值,那公比的取值范圍呢?帶著問題做思考題:判斷以下是否為等比數列,如果是請寫出公比;不是請解釋原因:
①1,5,25,125,…②2,-4,8,-16,…③1,0,1,0,….
活動:合作探究得q≠0.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鏈及類比思想引導學生歸納定義,注重學生參與,體現了由結果轉向過程的設計;思考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定義中的要點,以加深理解。
問題6:由定義猜想等比數列的通項應該是怎樣的公式?
活動:由a2a1=q,a3a2=q,a4a3=q,…猜想
an=a1·qn-1(nN)(1)
問題7:仿照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理方法證明猜想的正確性?
活動:師生交流給予嚴謹的證明并總結方法——累乘法。
設計意圖:采用類比法,提高歸納類比能力;經歷“猜想—證明—結論”的探究過程,體會數學是一門有理有據的學科,提升數學運算、推理素養。此外由公式(1)共有四個未知數,提醒學生“知三求一”,滲透方程與函數思想。
3.2.3?小試牛刀,學以致用
例題:等比數列an中a4=48,a4=12,求a5.
變式:等比數列an的公比為q,第m項為am,請自己設問并解決。
活動:例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變式訓練先組內探討,之后全班交流,總結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新情境的題目中運用知識,加深理解,并滲透方程與函數思想。變式訓練采取自己設問并解決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3.2.4?課堂總結,形成框架
問題8:收獲了哪些知識?
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推導和應用。
問題9:運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類比、方程與函數、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探究問題時采用“猜想—證明—得出結論”的方法。
設計意圖:從知識、思想和方法三方面小結,爭取授之以漁,發展核心素養。
3.2.5?布置作業,自我檢測
必做:習題1、習題2、習題3;選做:習題4、習題5。
課外:搜集生活中等比數列的實例。
設計意圖:分層作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擴展題的設置由封閉轉向開放,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3.3?教學反思
本課時聚焦學生的主動參與、自我建構,組織教學時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通過“問題鏈”指導學生大膽猜想,激發創新潛能。
本案例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的差異主要有:(1)與傳統的課時設計不同,本案例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教師設置合理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類比等差數列來探究等比數列相關內容。體現了單元—課時設計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自我建構;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聯結性。(2)關于公式的推導,傳統教學多采用類比法予以證明,但本文以全局為視角,讓學生經歷“猜想—證明—結論”的探究過程,提升問題探究能力。(3)本案例強調用函數的觀點來解決相應問題,注重挖掘知識本質,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呂世虎,楊婷,吳振英.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驟[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8(04):4146.
[2]董強.高中數學“數列”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3]劉春艷.聚焦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以高中“平面向量的運算”單元為例[J].數學通報,2020,59(07):4953.
[4]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方長林.聚焦數學核心素養?設計單元—課時教學——以高中“一元二次函數、方程和不等式”單元為例[J].數學通報,2021,60(06):3035.
[6]徐強.基于“單元”視角,設計問題驅動——以“圓周角(第2課時)”教學設計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2(26):1720.
基金項目:寧夏師范學院2023年度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曹雪芹(1998—?),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數學);陳志恩(1977—?),男,漢族,寧夏固原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主持參與各級各類項目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