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宇 亓靜
摘 要 基于“聊齋文學”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教師應明確《聊齋志異》對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理念,根據初中語文課程內容,結合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基于《聊齋志異》探究實施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策略,更好發揮該書的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聊齋文學 教育價值 校本課程 閱讀能力 語文素養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的《狼》便出自該書。所謂“聊齋志異”,即在書房中敘述古怪奇異的故事。該書選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總體結構布局巧妙,文筆簡練,文字敘述細膩,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是研究清代文學的范本。基于“聊齋文學”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教師應當深入研讀該書的內容以及相關名家評述,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進行集體備課,更好發揮該書的教育價值。
一、《聊齋志異》對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
1.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理念明確提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每冊都有若干個名著導讀專題,要求學生讀整本書。語文教材篇幅有限,課堂時間有限,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需要引入豐富的閱讀資源。基于“聊齋文學”,開發與實施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將《聊齋志異》融入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螳螂捕蛇》《嶗山道士》《聶小倩》《促織》等諸多短篇小說,引領學生自主閱讀,開展閱讀探究活動,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2.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當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注重閱讀引導,培養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教師基于《聊齋志異》實施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可以布置自主閱讀任務,講解該書基礎知識,帶領學生分析文言文和白話文內容,提出閱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作答,開展閱讀測試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更好認識清代文學
清代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典作品主要包括《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浮生六記》《三俠五義》《官場現形記》等,《聊齋志異》是清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教師基于《聊齋志異》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清代文言文的內容和形式,熟悉創作背景,窺探當時的社會百態,學習其中故事敘述、人物塑造、結構布局的方法和技巧,為閱讀其他清代文學作品打好基礎。
4.落實新課標的理念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教師通過組織以“聊齋文學”為主題的校本課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能認識到我國古代文學的價值,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更好提高閱讀能力與文化涵養。
5.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教師通過講述《聊齋志異》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分析主要內容,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理解文言文,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意識;從中也能積累各類文學知識,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聯想與想象、分析和比較、歸納與判斷等,有助于提高思維能力;在感受、理解、欣賞與評價該書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審美能力,提高表達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
二、基于《聊齋志異》實施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策略
1.布置課前學習任務,了解作者基本履歷
基于“聊齋文學”的主題,教師開發“聊齋文學”校本課程教材,實施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制作校本課程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為了更好提高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教師先要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提前發放預習學案等,要求學生通過初步閱讀該書,上網查閱各類資料,了解并歸納作者的基本履歷,打好閱讀和探究該書的基礎。
比如,教師可以先簡單設計關于作者介紹的導學案,再讓學生查閱其他資料,擴充作者履歷。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進行反饋,讓學生明確由于蒲松齡與普通鄉民的密切交往,融花妖狐魅幻想于寫作中,反映現實生活,才著成了此書;他還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婚嫁全書》,可見他與大多數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用文化關懷普通民眾。
2.創設生動課程情景,講述基本創作背景
在校本課程的導入環節前,教師應當搜集和整理與校本課程密切相關的資料,包括作品片段、影視片段、作品情景圖等,將其設計制作成電子課件與微視頻等資源。在新課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運用這些資源創設生動的課程情景,多與學生交流和互動,講述作品相關的基本創作背景,為學生打好深入閱讀的基礎。
例如,針對《聊齋志異》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教師可以準備書籍前言、名家點評、《聊齋》影視劇片段、作品配圖等資源,制作成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搜集奇聞軼事后,會進行粉飾潤色,基于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文學創作時適當創新、加以潤色,提高作品的表達效果。
3.講述作品基本內容,引領學生探究作品
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打好閱讀的基礎后,還需要講述作品的基本內容,引領學生通過各類方式探究作品,包括對作品進行基本概述,探究其中的主要思想,歸納其中的主要分類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達結果,實施針對性的點撥與總結,以此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校本課程中的文學作品。
例如,基于《聊齋志異》的校本課程,教師可先通過提問簡單測試學生初步閱讀情況。基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主要思想。師生共同探究該書的分類:一是描寫奇妙萬物的故事,如《海大魚》《豬婆龍》《螳螂捕蛇》等;二是關于道德訓誡的故事,如《嶗山道士》《狼(三則)》《種梨》等;三是關于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如《蓮香》《聶小倩》《香玉》等;四是反映社會黑暗與現實百態的故事,如《促織》《席方平》《地震》等。
4.結合作品經典故事,研究作品語言表達
基于《聊齋志異》的校本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結合其中的經典故事,研究作品中的語言表達,學習其中獨特的人物塑造方法、語言表達方式與思想抒發技巧等。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經典文本,提出問題,先讓學生自主解答,之后再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分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經典故事。
例如,《螳螂捕蛇》是奇妙萬物主題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張姓者”的眼睛,為讀者呈現了小螳螂與大蛇生死搏斗的驚險場面。文中有很多精妙的語言描寫,如用“圍如碗”形容蛇的形體巨大,用“柳枝崩折”形容力量巨大,用“審視殊無所見”表現螳螂之小,以此通過巨大反差突出奇特場面。
5.開展主題探究活動,探究作品藝術特色
《聊齋志異》的主要藝術特色是想象豐富、構思奇妙、情節曲折、境界瑰麗。魯迅先生評價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因此,教師應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與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作品的藝術特色。教師可以布置探究任務,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相應的評價和總結。
例如,教師基于該書提出問題:本書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點?人物的描寫方式是怎樣的?是如何刻畫人物性格的?是如何渲染不同的氣氛的?為了幫助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經典文章片段,如引入《連城》《嬰寧》等文章片段,歸納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明確人物描寫的多種方式,體會作品借助心理描寫和細節點染刻畫人物性格、用環境描寫渲染各類氣氛的表達技巧。
6.實施閱讀測試項目,更好鞏固閱讀成果
在一個階段或者全書閱讀教學之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過程與閱讀結果的反饋情況,組織與實施閱讀測試項目,借以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教師可以設計文學常識、文本解讀、對比閱讀等多種類型的題目,要求學生進行限時解答。最后,教師根據完成情況進行講解和點評。
綜上所述,《聊齋志異》對于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應當根據初中生的閱讀基礎和認知情況,積極探究科學的教學策略,通過有效落實以上的教學策略,更好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更好提升校本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通聯:山東淄博市張店區鐵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