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俐
摘要:在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應以大單元理念整合單元內容,創設任務情境,設計學習任務群,運用聯結教學策略:基于整體視角,凝練單元主題;基于文本內涵,設計系列任務;基于學生立場,進行讀寫鏈接,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情境中挑戰各種學習任務,走向深度學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聯結策略;大單元教學;創設情境;任務群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而統編版語文教材理念新、內容優、質量高,如果教師能結合具體語言材料,聚焦學科核心素養,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整合單元內容,統領教學全過程,則有助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略談運用聯結策略開展教學實踐的方法。
一、基于整體視角:化平面為立體,凝練單元主題
語文課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統編版語文教材每單元的選文內容均圍繞一定的語文要素和特定的人文主題編排。這說明每單元的學習內容之間都存在聯系,且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學習任務,單元目標之間也存在聯系。勾連整套教材,我們可發現其發展性、延續性;觀察整個單元,也可發現其層次性、關聯性。教師運用聯結策略提煉單元主題,確定單元目標后再進行任務群教學,有利于把孤立的幾篇課文、幾個讀寫訓練集結為一個整體。
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語文要素是“點面結合寫場面”,共編排了不同體裁、不同要求的五篇課文,還包括口語交際《演講》、習作《多彩的活動》和《語文園地》。教師運用“整體思維”閱讀選文內容,就能很容易發現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結。原來,這五篇文章從不同的時間節點串聯了整個單元的內容,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再到抗美援朝戰爭。由于時間間隔較長,這段革命歲月對學生來說相對陌生。教師可設計一個時間軸,這樣學生對這段革命歲月的理解就能更直觀、更深入。
另外,這是秋季學期入學后的第二單元學習,時間恰好在國慶節前夕,單元主題自然可凝練為“走進革命歲月,獻禮祖國華誕”。據此,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祖國快要過生日了,在舉國歡慶的同時,我們不妨走進革命歲月,重走長征之路,再聽革命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展現新時代小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獻禮祖國華誕。”這樣的主題與情境既源于文本,又基于實際,加強了課文學習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將學習的碎片變為學習的整體。
二、基于文本內涵:由分散到聚焦,設計系列任務
著眼整體,運用聯結策略,可凝練單元主題、創設教學情境。接下來,教師更要聚焦文本內涵,梳理內在聯系,設計學習任務群。
細讀選文內容,教師就很容易發現教材中學習目標的聯結: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既要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又要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無論是著眼群體、進行整體概述的“面”,還是描寫個體、具體刻畫細節的“點”,都是為了反映人、事、景物的狀態,更充分地表達情感,表現人物。此外,在進行點面結合的描寫時,幾篇課文的描寫視角、選擇場景與呈現方式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側重。這也為學生習作提供了更多學習、借鑒的范例。聯結語文要素進行教學,學生就能在綜合性、有深度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更全面地理解“點”與“面”之間的關系,揣摩課文表達的情感,學以致用,形成能力。
據此,教師不妨結合單元主題“走進革命歲月,獻禮祖國華誕”進行設疑——如何走進革命歲月?如何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獻禮?據此,教師可架構單元學習任務群:
【活動任務一】聯結時間軸線,渲染情境氛圍
這是一個基礎性學習任務群,教師主要帶領學生整體感知《狼牙山五壯士》《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這三篇課文的內容,通過學習詞語,厘清課文脈絡。為了深化學生對這三篇文章的整體感知,教師不妨抓住時間線,以此進行聯結,創設情境:“忘不了那一年,1941年,革命的戰火熊熊燃起,它燒到了晉察冀根據地,面對日寇,狼牙山五壯士挺身而出,唱響了英雄贊歌;忘不了那一年,1947年,革命的戰火繼續燃燒,它燒到了豫皖蘇平原,為了解放全中國,郝副營長點燃書本,書寫了英雄贊歌……”這樣一來,任務的推出有情境,有聯系,實現了情境的貫通性、內容的融合性,為下一個任務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活動任務二】聯結課后習題,講好英雄故事
這個任務群主要圍繞語文要素展開具體活動,從精讀課文的具體指導到略讀課文的自主學習,學生在具有整體性、序列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一步步了解人物、體會情感,從而更好地感知英雄形象,講述英雄故事,真正走進難忘的時光,留下歷史的聲音。
為此,教師可繼續運用聯結策略,結合課后習題,整合教學資源,設計如下三項子任務:
子任務一:畫一畫表現五位壯士英雄氣概的句子,體會為什么這樣寫,再講一講這個故事。
子任務二:找一找描寫天安門燈光、插圖燈光和微弱火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們之間的聯系,講一講這個故事。
子任務三:畫一畫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戰士潛伏環境的句子,想一想,這些句子如何表現邱少云的英雄形象?試著講一講這個故事。
為什么每一課的學習教師都要讓學生講述英雄故事?畢竟,在課后習題和閱讀導語中,除了《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其他幾課并沒有這樣的要求。但這正是對口語交際《演講》的另一種解讀,教師從熟悉的課文開始,有助于學生為演講《我心中的英雄》打好基礎,這些典型事例能幫助學生有聲有色地演講。
筆者以《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例,闡述具體的實踐路徑。在初讀課文,了解戰斗過程、繪制流程圖后,教師讓學生講一講這個故事。很顯然,此時很多學生講的是課文的大概內容,所以當教師追問:“如果這樣講英雄故事,你們覺得有什么不足?”有的學生認為故事缺少畫面感,有的學生認為缺少情感,很難打動觀眾……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再讓學生畫出表現五位戰士英雄氣概的句子,并體會句子的含義,學生就顯得興致勃勃。在體會具體句子的含義后,教師再讓學生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抽絲剝繭,懂得了群體描寫就是運用廣角鏡頭,而個體描寫就是運用特寫鏡頭。習作就如拍電影一般,鏡頭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有一定順序且交替出現,可更好地渲染氣氛、塑造人物,既讓人體會到戰斗的激烈,又讓人感受到五位戰士的同仇敵愾、英勇無畏,點面結合的寫法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呈現。概述五位戰士的做法后再分別進行細致刻畫,這種多點羅列的寫法有利于塑造群像,而運用一點一面的寫法則有利于凸顯主體人物。隨后再開展講故事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講述自然有順序、有重點、有情感,再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只聞大概、不見細節了。
【活動任務三】聯結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活動
在這個任務群里,教師又設計了如下三個子任務:
子任務一:誦讀愛國詩篇。
子任務二:播放《開國大典》。
子任務三:獻禮祖國華誕。
綜合這三個子任務,教師可聯結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活動。三個子任務聯系緊密,通過聯結教學資源,規劃閱讀路線;聯結課后習題,植入學習活動;連接學習生活,豐富自身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獻禮祖國華誕”活動為例,首先,教師結合學生之前的學習,創設情境:“再過幾天,我們將迎來祖國母親的生日,對此,大家準備以什么行動送上祝福呢?”學生集思廣益,很快就提出了建議,有的想用手抄報記錄那段難忘的歲月,有的想唱一首紅歌祝福祖國,有的想跳一支舞來表達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有的想創作一幅書法作品,有的想朗誦一首愛國詩……教師可與美術課、音樂課教師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此舉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學生寫作任務的完成奠定基礎。
三、基于學生立場:從簡單到豐富,進行讀寫鏈接
統編版語文教材第二單元的習作為《多彩的活動》,學生參加過的活動很多,但寫活動未必能寫好。這時,教師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能激發他們情感的活動。活動設計要面向全體,在進行充足的準備后,新式“擊鼓傳花”游戲開始了。在鼓聲中,學生依序傳遞花束,拿到花的同學要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表演節目、獻上禮物,這種帶有情境的綜合性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心中有情,自然有話可寫,有話能寫。
教師運用“聯結”策略,把習作與單元主題和生活體驗緊密結合,學生就能因為有“源頭活水”而化難為易,文思如泉,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因此,教師結合教材,嘗試運用聯結策略,以大單元理念統籌協調單元目標與實踐活動,設計有情境、有聯系、有層次的學習任務群,有助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經歷語文學習,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靜. 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8).
[2]葛芬芬. 大概念視域下的紅色文化主題單元項目化學習探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J]. 江西教育,2022(2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高武.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J]. 新課程研究,2023(10).
[5]張亞萍. 有效的教學評價成就高效的課堂教學: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2).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