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方 袁雪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及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已經(jīng)成為高校思政教學的根本目標,思政教育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確保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獲得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踐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成為教學成果的重要檢驗標準。本文結合《形勢與政策》這一門課程,及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痛點和堵點,進行了探討與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對策,構建完善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旨在為后續(xù)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政教育;教學體會
引言
21世紀的今天,教育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革,對人才的需求已經(jīng)從單純的知識技能轉向了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立德樹人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強調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德的培育、人格的形成和價值觀的塑造。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源于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教育觀,但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它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當前,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趨勢使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社會,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質量、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指明了方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人才基礎。
一、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在教育發(fā)展新時期,立德就是要遵守公德、嚴守私德。推動以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從以上論述中可以得知,人無德不立,新時代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建設工作格局中,立德治校是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其次,樹人是人才培養(yǎng)“根”,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衡量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要求,立德樹人是非常關鍵的衡量標準,需要在教學中嚴格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教育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網(wǎng)絡輿情危機問題
在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最前沿。自由與思想全面開放環(huán)境下出生的大學生們正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內涵價值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科學、準確、清晰,尚未形成自己堅定的人生信仰,很容易地受到腐蝕和思想的侵蝕。再者學生的心態(tài)過于浮躁,不夠踏實,設定的目標過高或過低,沒有很好地聯(lián)系自身實際,甚至設定錯誤的人生目標,理論聯(lián)系實際、指導實踐方面存在脫鉤問題。基于此,在完成思政課程立德樹人這個目標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內外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二)教師的學識、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學識能力、人格魅力參差不齊,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不夠系統(tǒng)、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思想固化,教研力度不夠,注重平時的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即可,為完成聽課任務在校內聽評課,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沒有把教學經(jīng)驗及時地總結下來,并形成論文或者報告形式的成果。部分教師有井底之蛙的心理,出于各種原因,不愿走出去學習、進修、培訓,導致教學方式方法的局限性。
教學能力方面,講授過程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程度把握不一,結合聯(lián)系實際的尺度不夠精準,講授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聯(lián)系實際情況較少,或是理論講解過于蜻蜓點水,聯(lián)系實際的案例講解過多,又或是結合的案例不夠具體沒有說服力。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不夠新穎,不能真正地貼合學生實際,引起學生的共情。在教師的人格方面,個別教師在課上課下的具體表現(xiàn),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真正地踐行為人師表。
(三)教學效果不理想
當前教學過程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指導實際的聯(lián)系度不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不夠,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很難對理論依據(jù)進行有效地驗證,甚至認為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和自己的大學生活關系不大,導致學生對于本門課程不夠重視。學情分析方面不夠細化,由于教學過程中與專業(yè)的結合度不夠,不同學院、年級、專業(yè)的學生知識結構有差異、認知范疇、水平存在差異、教學中吸引學生的元素并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從而導致教學效果無法保障。學情綜合分析方面,不同年級、專業(yè)、學院學生的個體差異都是需要納入教學過程中考慮的實際問題,當然還需要注意教師的人格魅力及掌控課堂能力的提升,真正地做到課上課下為人師表,言行一致。
(四)相關考核機制不夠完善
《形勢與政策》是高校的一門公共課,本校的教學安排是共開設8個學期,每學期8課時,考核方式為限時考查,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內容及大學生自身實際,在課程規(guī)定時間內對題目內容進行作答,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大一、大二年級學生來說難易程度適中。但對于大三、大四在讀的學生們而言,有些過于簡單,給學生一種存于表面的感覺。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情不同,在同樣的考核標準中,就會出現(xiàn)重結果、輕過程的情況,致使教學考核成績不足以展現(xiàn)學生的真實水平,無法反映學生的思想素質情況,立德樹人的效果更無法展現(xiàn)出來[1]。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
(一)堅定政治立場
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主陣地,課堂上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理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講解“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篇目中的九個必須。既是國家百年來寶貴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也是新征程中勇往直前的戰(zhàn)略部署。同時這九個必須也可以巧妙地結合到學生的實際中來,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每個人都需要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奮斗,家庭幸福,生活才會更美好。此外,國防的軍隊和現(xiàn)代化更是和大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樹立這樣的一種情懷(如結合同班4位同學參軍案例,做好宣講),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做好的一件事情;還可以結合很多學生關心關注的報考公務員企事業(yè)單位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職責和使命,緊貼教學內容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展開。
(二)引導學生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情懷
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聚焦的熱點問題、新聞時事有表達的能力。注重對大學生網(wǎng)絡輿情的引導及參與,幫助學生理性參與網(wǎng)絡政治時事的話題討論。現(xiàn)在的大學生會更加關注自己關心的事情,比如明星、游戲、八卦等。需引導學生建立一種情懷和格局,“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種態(tài)度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一種姿態(tài)和精神風貌。引導學生注重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關心關注國家政策和國家時事,了解國內外的一些動態(tài),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多地了解時事政治,有正確的認識和價值導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政治立場,肩負起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結合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融入適合的主題教育。眾所周知,國慶是中國人普天同慶的日子,但9月30日卻被很多學生忽略,9月30日,還有一個名字:烈士紀念日!也是值得被中國人銘記的日子,一路走來,是先烈鋪就了共和國如今的繁榮昌盛,是他們,用可貴的生命,留下了永遠的豐碑,為祖國母親慶生的同時,也要祭先烈。為的是以史為鑒、以史為師,從英烈永垂不朽的精神里,才明白什么是以身許國,什么是舍生取義,什么是勇于擔當……從英烈史冊的功勛里,深刻體會到新中國來之不易。
(三)引導學生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統(tǒng)一
通過進行理論知識系統(tǒng)講解、結合不同階段發(fā)展時期產(chǎn)生的典型中國故事、中國精神,樹立學習榜樣,引導學生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效統(tǒng)一,以此真正達到實踐帶動育人工作的育人效果。在我國高校思政課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曉之以理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中應該知什么、怎么知,引導學生對思政課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其次就是“情”,動之以情強化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情感體驗,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和實踐,潤物細無聲地將“情”的知識內化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第三就是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意”,思政教學過程中要充滿正能量,以正能量去感染學生,從而幫助其形成堅強的意志,引導其進行主動的思考,形成正確的觀念;第四就是堅定學生的“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支撐,通過不斷地引導和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中國精神;最后,有利于促進學生“行”的發(fā)展,結合課堂中的理論講解,學生通過自我體驗,不斷提升自己的行動力,將理論認知轉變成行動能力,真正地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提升職業(yè)責任、踐行職責擔當
1.不斷強化思想認識
《形勢與政策課程》有效展開,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好思想上的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思政教育時必須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基,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將思政理論和學生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滲透到教育全過程中,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強化思想認識,認真學習相關政策和精神,積極學習新時代提出的思政課程建設新要求,以發(fā)展的眼光充分認識到思政教學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老師們堅守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講好每一次思政課程,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格局,有意識地將新一代大學生的職責和使命有機地融合到課堂中來,喚醒學生的擔當。
2.增強信念,堅韌意志
當代的學生們生在和平年代,大都沒有經(jīng)歷艱苦復雜環(huán)境里的生存鍛煉,是生在祖國和平崛起時期幸福的一代,缺乏堅韌頑強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職業(yè)精神,缺少與困難環(huán)境做生存斗爭的頑強勇氣。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發(fā)揚艱苦奮斗創(chuàng)業(yè)精神思想的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精神的意志。結合當下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業(yè)的中國故事,如杜富國為保護戰(zhàn)友失去雙眼和雙臂、黃文秀犧牲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楊科璋為救小女孩放棄自救的機會等等,這些中國人都體現(xiàn)了沒有生來的英雄,只是選擇了無畏。英雄們用實際行動在平凡崗位上詮釋了中國精神,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精神的繼承者和最好的踐行者。對比百年前后的中國,真切地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在的美好時代、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英雄用生活鑄就的,是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奮斗出來的。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在困難中不斷地磨煉意志,在成長中增強信念,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精神。
3.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課堂與實踐相結合
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很多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不能深刻體會這個道理,會在大學期間虛度光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榜樣的力量凝聚人心,結合正能量的故事展開講解,同時也不乏一些反面事例,為學生提供正反兩方面的對比,正確地規(guī)劃大學生活,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需要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奮斗,做好自己人生的主演和導演。引導每個學生牢固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際工作、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人們遇到許多困難問題和遇到挫折總是在所難免,困難才是錘煉堅強個人意志信心的一塊磨刀石,不斷地學習增強自己克服戰(zhàn)勝挫折難題的斗爭能力,樹立自己戰(zhàn)勝種種困難挫折的強烈信心意志和強大決心,在許多困難問題面前信心有時比黃金更珍貴,培養(yǎng)學生敢于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意志。用一種積極的健康陽光的健康生活態(tài)度,面對困難不抱怨,而是想辦法去克服解決困難,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擇業(yè)觀等等[2]。
4.全方位育人
為了更高效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活動任務,教師在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結合”工作,第一,努力將教師理論知識傳授和啟發(fā)學生思想成長緊密地結合進行起來,以課程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為思想基礎,結合當下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tài),在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育人過程中,能夠充分地學習結合到相關知識理論上來,作為重要支撐工具和重要指導;第二,各個課程理論方面的課程重點難點一定要能夠和各不同類型專業(yè)內容充分結合起來,結合不同類別專業(yè)知識的學科側重點而設計適合專業(yè)的專題教學內容安排;第三,課程理論方面要盡可能和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緊密發(fā)展聯(lián)系結合起來,在大學思政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對社會熱點保持較高的關注度,緊跟時代發(fā)展做到與時俱進,確保教學目標與時代主題相契合;第四,課程理論和學生本身實際相結合,課堂教學需要理論支撐的同時,更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的感受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結語
綜上,思政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課程,需要不斷提升教師對思政教學的思想認識,從各方面著手,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施效果,完善相關考核保障機制,思政教師需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緊貼社會發(fā)展實際,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及時納入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及時回應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肩負起引導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時代責任,與青年們同頻共振,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fā)現(xiàn)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認真履行作為一名思政教師的職責和擔當。
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云南高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研究——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4J128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昌群.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 法制博覽,2020(19):74-75.
[2]劉月潔.立德樹人目標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路徑探究[J]. 山西青年,2020(12):269.
(作者單位: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