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曉山(1985—),男,武威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創意產業。
基金項目:2022年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的模式創新和實踐路徑研究”(編號:2022gszyjy-66)
摘要:現代產業學院作為當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及科教融匯的一種辦學綜合體,其生成與發展具有特殊的時代特征與價值意蘊。文章就現代產業學院概念內涵、多元功能、發展現狀等問題作了分析梳理。分析了現實困境及共性個性問題;從模式創設、建立機構、共建專業、共育師資、課程建設、開發項目、文化培育七個方面闡釋了建設內容和方法;提出了“1+1+N”組建模式、“三個提升”“1+1>2”“1+1+N>2+N”協同效應、“7+X”功能拓展等觀點。
關鍵詞:多主體協同;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模式創設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4)05-0032-06
現代產業學院作為落實國家教育改革政策、推進產教融合、促進科教融匯的創新舉措,已成為職業教育創新辦學模式、改革育人方式、拓展辦學空間的優選載體。作為近年興起并快速發展的一種辦學新形態,現代產業學院具備建設前景廣闊、可操作性強、延伸空間大、模式設定靈活、承載功能多元、產教融合具體等諸多優勢,成為突破產教融合不深不實困境的破題之舉。本文通過政策研究、文獻分析、案例對比,就現代產業學院的概念內涵、類型劃分、發展現狀、現實困境等予以分析,聚焦學校育人和企業生產兩個核心問題,就多元主體協同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的模式創設、推進路徑、建設內容及組織架構等方面作理論闡釋。
一、現代產業學院概念厘定、類型研究及現狀梳理
“產業學院”于2017年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被正式提出,經歷“萌芽期”“發展期”到“深化期”的實踐演進,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土壤。
(一)概念內涵厘定
據文獻研究發現,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對現代產業學院的概念內涵、功能定位、模式機制有不同闡釋。如整體屬性論、辦學組織論、平臺載體論、學院論及混合式實體、利益共同體、校企聯合體和產業化學院、新型教育共同體[1]等多種認知。在建設主體層面,由于多元主體的視角和需要的差異,致使在現代產業學院的模式設定、組建邏輯、運行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別。有高校新型教育實體和二級辦學機構、校企聯合產教融合辦學模式、企業員工培養輸送基地、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綜合平臺等多種定位。依據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在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原則等方面作出的設定,結合實踐經驗,可將現代產業學院定義為: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宗旨,以培養引領產業發展和從事企業生產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專業人才為目標,匯聚“政、校、行、企、所”等多方資源,融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辦學模式、人才培養實體、校企合作載體和產教融合聯合體。隨著建設全面鋪開和研究廣泛開展,各方對現代產業學院功能作用的理解基本趨于一致,其內涵特質和模式輪廓也越來越清晰。概念界定并不是研究的最終目標,具備多元主體聯合預設功能之上的模式創新和推進路徑動態設定,應成為研究的重點。
(二)類型劃分
有學者對廣東、浙江、山東等12個省份所建的部分現代產業學院進行調研,從組建模式和建設主體的角度出發,將其劃分為“校企型”“校行型”“校政型”“校行企型”“校政企型”“校政行型”和“校政行企型”七種模式[2],基本涵蓋了現有產業學院的所有類型。從功能角度來細分,不同主導方的投入占比與核心訴求決定著現代產業學院的類別屬性和功能占比,由此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生產型”和“綜合型”等類別。從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兩個教育類型來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偏重于“研發型”,目的是加快建設新學科并推進學科融合發展,培養大批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職業教育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偏重于“應用型”,目的是立足類型特色,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聯合培養適應和從事企業生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雖然兩種不同類型教育下的現代產業學院類型和功能略有區別、各有側重,但其立德樹人的本質屬性,以產教融合方式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多方聯動共贏發展的核心目標是一致的。
(三)發展現狀
2021年底,教育部、工信部遴選全國49所高校,首批立項建設50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2023年,工信部立項“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培育項目141個。從建設的產業面向看,對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多項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反映出分點布局圍繞服務產業迫切需要的建設導向。從分布地域看,地處江蘇、廣東、上海等經濟強省市高校所建的入選居多,反映出區域產業種類多、結構好、規模大是建設及發展的區位優勢。從類型占比來看,比例最高的是“校企型”,其次是“校行企型”和“政校行企型”。從建設情況看,截至2023年10月的檢索統計,專項出臺建設方案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26個,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遼寧、江蘇、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重慶、四川、山西、寧夏已開展了第二批建設;廣東省自2018年至2023年開展了四批建設;雖未搜索到北京、安徽、貴州、西藏、甘肅的建設方案,但相關信息顯示,均有推進建設?,F代產業學院已成為各省推進產教融合、提升教育質量、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的有效抓手。2023年,隨著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開展第二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遴選,其建設發展從試點探索邁入多點推進新階段,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變化而不斷優化,必將帶動學術研究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二、現代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指南》發布以來,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順時應勢,掀起了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熱潮,形成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同時,應客觀認識到,我國現代產業學院發展歷程尚短,總體上處于探索階段,其建設發展還面臨一些制約瓶頸與亟需創新突破之處。
(一)政府相關部門與行業企業參與力度不足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須有土地、經費、人力、設備、機制等多項保障要素,需政校行企多方協同發力。但目前,大部分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主力仍以教育部門和學校為主,政府統籌相關部門主動參與不足,地方產教融合工作聯席會議等制度作用發揮不充分,教育部門推進力度單一,學校聯系社會各界的力量有限,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制,導致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緩慢及應有功能發揮受阻。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文件針對行業企業參與或開辦教育,多以鼓勵為主,缺乏明確的實施路徑及規定約束。企業的商業屬性決定其社會活動是以營利為目的,若利益驅動纖弱或短時間難以實現獲利訴求,企業參與則會存在被動性和表面化,導致現代產業學院出現低效率、低質量發展的狀態。行業協會作為社會民間組織,權力有限,且難以找到與學校、企業之間的利益契合點,在政府、學校、企業之間發揮紐帶橋梁的作用不足。[3]
(二)內部運行治理和基本內涵建設需要提升
部分現代產業學院停留在只掛牌成立、未實體運行階段,出現了盲目跟風而導致的有名無實現象。在建設實踐中,調研報告、實施方案、具體事項因政府職能部門與行業協會參與不足,導致建設前期對產業背景、企業發展及專業面向的分析缺乏全面性、前瞻性和系統性。學校專業水平落后于企業發展需要,導致現代產業學院內涵動力不足。制度建構較產業升級變化存在滯后性,致使制度體系促進任務落實、實現高質量運行發展的統領凝聚力不強。師資結構有待優化,來自學校的教師占比較高,具備理論教學優勢,但在操作新設備、傳授新技術的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短板;來自企業的教師多以兼職或暫時性駐校等方式,不能長期投入教學過程各環節,這都將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4]
(三)學校訴求與多元參建主體訴求存在碰撞
《指南》明確了現代產業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產業學院的功能實現過程中,學校和其他參建方的利益訴求容易發生碰撞,特別是學校和企業兩個核心主體在建設理念、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存在認知定位差異。校企雙方對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不同,對“復合型”人才的認定標準不一,學校對依托產業學院培養人才的規模性、平穩性、長期性、綜合性訴求,與企業對人才培養及使用的范圍性、靈活性、階段性、生產性訴求之間存在分歧。教育公益屬性與企業逐利屬性并存而產生的運行沖突,行業協會參建訴求缺乏有效滿足,企業生產流程與學校課程內容不能完全吻合,生產制度與教育制度存在標準差異和過程對接錯位,學校的泛行政化管理與企業市場化經營存在機制矛盾,導致產業學院運行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等。
(四)設置地點與真實產業環境存在物理距離
“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在職業教育政策鏈中多有提及,作為當前產教融合的主流方式,“校中廠”“廠中?!蹦J饺猿尸F出有利有弊的特征?,F代產業學院多依托高校二級學院而建,大部分設置在學校內,雖有利于開展教學及學生管理,但空間制約導致學校與產業存在物理距離,不能讓學生置身真實產業環境,不能完全融入企業生產,學校難以與企業同頻共振產生“化學反應”和“成果溢出”。若產業學院設置在產業園區或企業內,既會增加企業開設場地、購置設備、提供師生學習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會因脫離學校而導致學生培養出現片面性。企業更多將產業學院視為一定時期內基于特定需要而開展的合作,缺乏對校企合作長遠規劃和階段性安排,一旦需求消失、企業撤出,產業學院又將面臨再尋企業而導致的運行停滯。
三、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創設和推進路徑探析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整體性、系統性項目,建設邏輯應以國家教育改革系列政策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各主體實際需要,科學定位發展思路和建設方向,統籌模式創新、功能劃定、內涵建設、現代化運行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核心要素,循序漸進、協同推進。
(一)明確類型定位,創設“1+1+N”組建模式
現代產業學院組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前文劃分的七類,基于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前提之上的理念創新、牽頭主體和參與單位確定,是組建模式創設的首要之義,即要理順“誰來建”“誰牽頭”“誰來管”的邏輯問題。從國內現代產業學院總體發展現狀及各地各校的探索實踐案例來看,以學校和企業為主辦方,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多主體協同的“1+1+N”模式,已成為主流組建模式。從構成主體分析,兩個“1”分指學校和企業,是核心主體,“N”代表著政策支撐方(政府)、協同聯系方(行業組織)、技術創新參與方(科研機構),是重要支持和參與力量。從功能設定分析,兩個“1”分指“教學”“生產”兩個核心功能,“N”代表其他功能,如技術革新、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等。堅持“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四項建設原則,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導向,圍繞《指南》列出的“七項任務”開展建設內容安排,聚力“三個提升”(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及針對性適應性,提升服務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企業綜合效益與市場競爭力),應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基本遵循。科學分析參建各方訴求,明確各方職責,支持《指南》列出的“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合作共贏理念,就產權關系、投入方式[5]、投資額度、收益分配等問題達成共識并簽訂合作協議。發揮各方優勢拓展延伸功能,實現“1+1>2”“1+1+N>2+N”的協同效應,應成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價值取向。
(二)完善組織架構,推進管理體制機制現代化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是《指南》列出的任務之一?,F代產業學院建設管理、發展運行及預期目標功能實現,需要有科學的組織架構和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構建多元一體、統籌領導、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動態調整的院長選聘機制,運行需要的內部部門設置,應成為組織架構搭建遵循的基本原則[6]。因建設類型和功能定位差異,現代產業學院組織架構及治理模式沒有統一標準,較為常見也較為成熟的是理事會(董事會、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作為決策機構,組成人員需由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代表構成,政府應進一步放權賦能,確立現代產業學院法人主體地位,賦予理事會相應的人事權及財權。院長、副院長需選聘懂教育、懂產業、善管理的學?;蚱髽I方相關人員擔任。謀劃建設之初,應成立籌建委員會,立足地方實際、聚焦產業發展、依托優勢專業、聯合龍頭企業、聯合行業協會,就建設必要性進行充分調研論證,形成可行性報告,夯實組織基礎、數據支撐和發展依據,真正實現根植專業、服務產業,避免因盲目跟風、隨意組建而導致的有名無實。實體運行過程中,亦建立“政校行企所”聯席會議,行業專家、法律顧問等咨詢委員會制度,貫徹民主集中制,組織管理層、師生和企業工人共同分析問題,聽取多方意見建議,共同決策“三重一大”(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大額資金使用)等事項,均衡各方利益訴求,推動可持續良性發展。應加強黨的領導,探索現代產業學院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推進黨建與業務運行管理相互促進、融合同行,以“多元協同治理”高效運行推進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學科專業發展新業態
專業(群)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發展的依托,提升專業建設質量,是《指南》確定的建設任務之一。教育部等五部門于2023年2月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將“強化協同聯動”列為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的工作原則,反映出對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應融合教育、社會、行業、產業等多重邏輯共同發展的政策指向。以現代產業學院為平臺促進學科專業水平質量提升,首先應發揮組織架構(理事會、專業建設委員會)作用,構建多方參與、共同發力的工作模式,理順發展機制、建設方式、目標路徑等核心問題,堅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聚焦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變革需要,促進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高度對接的建設目標[7]。政府層面,應按照既定的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立足現有產業升級、特色產業打造和新興產業培育,為當地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發展給予政策和資源支持。學校應把高水平專業(群)作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智力投入,秉持服務發展、適應需要的理念,會同多方主體制定專業建設方案,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實施專業“優存劣汰”,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促進專業屬性不斷從學術性向服務性、應用性轉變,打破專業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壁壘,塑造專業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企業應立足產業變化、技術攻關、產品升級和實際生產需要,定期發布人才標準、崗位需求、人才評價等信息,共享最新技術,有效解決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前沿的問題,為學校升級現有專業、籌建新專業提供標準依據和數據支撐,實現專業和產業良性互動。
(四)多向人才流動,建設高質量現代教師隊伍
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現代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撐。構建支持教師發展的服務體系,為企業工人及科研人員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滿足產學研深度融合需要,是現代產業學院的應有功能。多方合作共育師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和重點強調。近年來也衍生出了“產業導師”“產業教授”“工人教授”等具有鮮明產教融合特色的提法,反映出國家根據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高等教育教師從理論型、學術型向應用型、綜合型的轉變導向。新產業賦予現代產業學院教師新標準,本質要求在于培養組建一支精通專業學科理論,掌握前沿技術,適應新產業、新教育變革,兼具理論講解、技術傳授和實際生產能力的專業團隊。建設方式概括來講就是“內培外引”、暢通各方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和崗位動態靈活調整機制。建設主體須強化對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引入的調研論證,構建符合現代產業學院發展實際的人才評價認證標準體系,滿足各方人才質量提升訴求。在做好從企業生產一線引進、從科研院所引入、“雙師型”教師培養及合理劃分不同類型教師占比等常規工作的基礎上,應重點探索教師準入標準設定、核心能力建設、綜合素質拓展,特別是外聘教師、企業工人在職稱評聘、權益保障、薪酬待遇等方面機制的健全完善,不斷提升現代產業學院產學研教服務水平。
(五)共建核心要素,整體提升課程質量與水平
課程是構成專業的基本單位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要素,作為重要建設內容,其總體安排和質量水平決定著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成效?;诂F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組織混合型前提,專業課程建設仍需構建學校(教師)牽頭、各方人員參與的工作機制。按照教育邏輯思路推理,開發與建設課程的前提,是各主體共同編制優質教材,以人才培養方案為遵循,明確課程定位與目標;以科學對接行業產業、生產技術、崗位能力等為標準,設定課程類型與結構[8];重構課程體系,推進課程內容標準與實際生產過程標準高度一致,合理分配學時、教學比重和教學方式;按理論講述、實操演示、生產指導等環節需要,設定課程教學成員結構與能力要求,探索一種由不同類型教師授課、線上線下課程高度結合、協同發力的教學模式;以學生普遍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為要素作為課程考核評價標準;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緊密對接生產工人成長規律,合理安排年級課程、學期課程和不同屬性課程,促進課程活起來—實起來—用起來,真正成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知識鏈”與“營養劑”。
(六)開發建設項目,分類注入內涵發展新動能
依托參建主體的行業分類優勢和平臺現有資源優勢,以各方發展訴求為導向,合作共同開發建設多類型項目,是現代產業學院可持續高效發展的內生動力?;诂F代產業學院組織模式,按照“政府主導建設政策性項目”“校行企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踐項目”“學校牽頭建設科學研究類項目”“行業企業主導建設技術改造類項目”的建設思路,構建起項目建設分類主導、分工明確、互利共贏、成果共享的工作機制。需立足實際能力,創新孵化項目,拓展項目來源,探索以合作項目的方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社會培訓,引入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大賽、技能等級證書考取等業務,有效拓展并提升現代產業學院綜合功能。應聚焦產業變化升級對生產技術和人工技能的新要求新標準,堅持項目研發的應用性導向,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有效實現項目研究成果溢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強化項目成效評價,探索項目成果相互評價機制,將項目建設能力作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質量的評價指標[9]。
(七)注重文化建設,營造產教文化融合新生態
構建與現代產業、現代教育協同發展更適應的產教文化融合發展生態,賦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新的內涵任務。文化在其存在組織、存在范圍中具有凝聚共識、培育精神、約束行為等獨特作用,應將其作為現代產業學院內涵建設的必要內容予以重視。現代產業學院具備教育文化、行業企業文化、社會商業文化等各類文化交流融匯、傳承創新的平臺優勢,應基于參建主體的文化屬性,設定文化存在形式,拓展發展方式,構建與管理運行相適應、促進建設目標實現、助推產教研創用更加融合的文化體系。立足教育屬性,文化建設應堅持立德樹人目標,融入育人文化,面向師生加強思政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促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立足企業屬性,文化建設應引入企業文化,即引入企業價值觀、經營管理理念等內容,在工學結合、實訓生產過程中培養學生企業精神、工匠精神。立足科學研究屬性,應以專業學科為依托,挖掘學科文化、專業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發展歷程,在課程學習、實踐操作過程中培養職業精神、嚴謹治學精神[10]。立足組織屬性,建設制度文化,推進制度施行過程以一致目標為遵循,塑造培育政校行企共同價值觀。應設計建設完整的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包括MI理念識別、BI行為識別、VI視覺識別),以CIS統攬車間、教室、樓宇等場所的視覺文化載體形式和內容,塑造師生良好且共同的行為和形象。
四、結語
現代產業學院從概念提出、政策推進、廣泛關注到“各地開花”,是我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調適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關系,加快教育強國、制造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辦學新形態。在推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構建,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宏觀進程中具有特殊價值與現實意義。我國現代產業學院在探索中有顯著成效,呈現出良好的蓬勃發展態勢,在提升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應總結成功經驗,完善監測評價指標,探索構建現代產業學院的功能延伸新模式,深化內核要素建設,提升價值意蘊,著力塑造發展新優勢,真正促使現代產業學院成為服務學校、服務產業、服務社會必不可少的綜合創新實體,在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發揮顯著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名梁,史靜妍.我國現代產業學院:內涵詮釋、邏輯進路及研究轉向[J].教育與職業,2023(10):13-20.
[2]張志東,王華新,陳琳.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4):77-81.
[3]寧啟揚.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矛盾、運行邏輯與路徑方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7):29-37.
[4]聶挺.產業學院治理體系結構:演變軌跡、運行困境及優化路徑[J].職教論壇,2023(1):103-111.
[5]張鵬,孫翠香,關志偉,等.職業院?,F代產業學院的投入、產出和效益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3(17):11-16.
[6]劉澍,趙占軍,池衛東.基于功能定位的產業學院建設架構及推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2):56-64.
[7]于意,譚慧子,盛欣.高?,F代產業學院建設中“三鏈”有效銜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3(2):10-17.
[8]黃彬.現代產業學院知識協同生產與課程開發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5):14-19.
[9]林健,耿樂樂.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和促進產業發展的新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
[10]金勁彪,邱昆樹.現代產業學院的文化沖突及其化解[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29-133.
(責任編輯:張宇平)
Model Crea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ZHAO Xiao-shan
(Wuwei Vocational College, Wuwei Gansu 733000, China)
Abstract: As a school-running complex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ha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value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multipl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The realistic dilemma, common and personality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re explained and discussed from seven aspects: model creation,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co-construction of specialties, co-education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ojects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The viewpoints of \"1+1+N\" formation mode, \"three promotions\" \"1+1 gt; 2\" \"1+1+N gt; 2+N\" synergistic effect and \"7+X\" function expans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 modern industrial institute; inter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odel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