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芝
摘? ?要:統編版語文教材建構的是“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低學段語文教師要依托教材,對“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進行規劃,指導、引領學生閱讀,并通過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三種共讀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同伴共讀;策略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07-0062-03
“和大人一起讀”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語文園地”部分新設的一個學習欄目,每個單元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都根據單元主題精選一篇文章供大人和學生共讀,形成從單篇閱讀到多篇閱讀的閱讀鏈,實現從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目標。
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多次強調,“語文課最基本的內容目標是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才能把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帶起來,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帶起來。”
當前農村多數家長外出打工,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居多,即使就近打工的家長也幾乎沒有休息日,平時早出晚歸,陪孩子讀書的時間較少。此外,還有部分農村家長知識水平不高,對學生學習不太重視。這些實際情況造成農村小學多數學生的課外閱讀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學生不會閱讀和閱讀成效低的現象很突出。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依托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發揮學校、家庭中“大人”的作用,開展同伴共讀,用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三種共讀方式,幫助低學段學生拓展課外閱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一、規劃引領先行
統編版語文教材建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課文結構,“對課外閱讀進行系統安排,引導教師開發課外閱讀資源,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教學一年級課文時,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安排“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新欄目的意圖,把此欄目納入教學計劃,準確把握欄目特色開展教學,銜接校內外閱讀,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與此同時,一年級學生由于受自身年齡的限制,還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不懂得閱讀方法, 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的具體內容開設專門的閱讀課,發揮導讀者的作用,帶領學生先和自己這個“大人”一起讀,引導學生學習,總結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精選的文章,體裁多樣、內容廣泛,涉及兒歌、童謠、童話、寓言、繞口令等多種形式,教師要豐富閱讀形式,根據不同的文體和主題組織多樣的閱讀活動,與學生一起讀。
對于兒歌童謠類的文章,教師可以采用連讀帶唱的方式和學生一起閱讀。例如,“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小兔子乖乖》《拔蘿卜》等,學生在幼兒園時早已用傾聽的形式完成了閱讀,還會歌唱這些童謠。到一年級時,教師再次和學生一起閱讀這些兒歌童謠時,就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聽音樂、唱兒歌的方式進行回憶,感受祖國語言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然后再閱讀書本,在教師這個“大人”的帶領下一起看字閱讀,認識文章中的生字,培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對于童話寓言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帶著學生采用邊讀邊演的方式進行閱讀。例如,《猴子撈月亮》《烏鴉和狐貍》等童話故事,情節緊湊曲折,人物形象突出飽滿,教育意義深遠悠長。教師在和學生一起閱讀后,可以把文章變成舞臺劇搬上講臺,利用舞臺劇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對于繞口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共讀比賽。例如,《妞妞趕牛》,教師先范讀正音,學生自由讀,熟悉內容,再齊讀,進一步感受趣味,最后在比賽閱讀中取長補短,提高自己。
在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一起總結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為學生以后的自讀和共讀提供閱讀“支架”。共讀中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家長,除加大宣傳、改變家長認識外,教師還要變身“指揮官——指導親子閱讀”,指導家長如何與學生一起讀。教師可以把家長邀請到課堂中來,一起參與“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活動,讓家長親身經歷和學生共讀的過程,觀察教師是怎樣和學生一起閱讀的,體驗陪伴學生一起閱讀的感受,還可以把某一次的共讀活動錄制視頻發給家長。家長通過在課堂上的親身體驗,或者通過觀看視頻,觀察、熟悉與學生一起閱讀的流程和方法,在家里就可以模仿借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家長會、電話交流、線上溝通等多種形式就閱讀材料、閱讀時間、閱讀指導方法等內容對家長進行指導,及時與家長溝通、解決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生生共讀中的“生”可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邀請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學生一起參加閱讀活動,一起體驗閱讀的過程。
二、多種共讀伴行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多,沒有閱讀習慣,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不能堅持獨立閱讀。但低年級學生愛模仿,如果給他們一個閱讀同伴,就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樂意加入其中一起閱讀。我們用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三種共讀的形式,讓學生與同伴共讀,體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習慣。
師生共讀是共讀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師是共讀中一個重要參與者。教師是學生信賴、崇拜的重要人物,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更能調動學生的閱讀動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教師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知識更豐富,在選擇書籍、指導學生閱讀方面更專業,可以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為學生提供閱讀指導,并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安排不同的閱讀形式,且能及時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閱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閱讀是一個連續且累加的過程,教師可在師生共讀中與學生一起制定“大目標及小目標”,用學期大目標引導每個單元的小目標,用每個單元的小目標實現整個學期閱讀的細化,保證閱讀計劃的有效實施。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更容易找到交流的話題,教師與學生就話題進行交流、溝通,師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將思維向縱深拓展。同時師生共讀,教師可以隨時詢問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疑惑,便于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閱讀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傾聽學生的獨特感悟,進行點評、引導。
課外時間,學生可以和父母在約定的時間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實現親子共讀。父母通過傾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了解學生的認知和內心世界,學生通過了解父母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既有助于營造家庭閱讀的氛圍,也有助于增強親子感情。在親子共讀過程中,父母能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需求,及時調整閱讀方向,并添加一些閱讀書籍。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是共讀中真正的大人,便于觀察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表現,可采用五星制對學生閱讀的時間、興趣、效果進行記錄,并通過量化的記錄向教師反映學生的閱讀情況。
生生共讀中的“生”,可以是學生的哥哥姐姐,也可以請高年級的學生走進班級,與低年級的學生一起閱讀。低年級學生看到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學生能讀那么多書,會識那么多字,學生便會向其效仿,從而激發學生讀書的積極性,營造出你爭我趕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走向“我想讀,我要讀,我愛讀”的主動閱讀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做事缺乏持久性,為了保證閱讀的長期性、連續性,需要教師組織閱讀活動,用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評價,同時還需進行家庭“與大人一起讀活動成果展示”,鼓勵學生,鼓勵“共讀者”。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每一單元的“和大人一起讀”教學活動后,開展“同背一首歌謠”“同講一個故事”“同臺演故事”等活動,舉行設計書簽比賽、為故事配圖比賽等,評選出“朗讀小能手”“小小表演家”“未來設計師”“分享小達人”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主動閱讀。除了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外,教師每次教學完“和大人一起讀”后,還需對學生的類文閱讀情況進行收集評比,對每個單元的類文閱讀中能保證閱讀時間、完成閱讀內容的同學進行表彰,獎勵一枚“閱讀勛章”;學期中與學期末全校“閱讀勛章”大評比,應給獲得“閱讀勛章”達到一定數量的同學頒發“閱讀之星”的獎狀,對“閱讀者”和“共讀者”一起進行表彰,以此激勵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主體不僅是學生,還有教師、父母、哥哥姐姐等,因而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讓學生自己、學生的父母及哥哥姐姐等參與到評價中來。
“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是開啟學生知識大門的鑰匙,用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三種共讀方式,讓學生與閱讀牽手,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可以實現學生由共同閱讀到獨立閱讀的過渡。
參考文獻:
[1]盧? ?潔.“和大人一起讀”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9,(28).
[2]梁? ?琪.走在共讀的春天里——統編教材“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教學淺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