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
關鍵詞:高校攝影課程;全媒體攝影;人才培養
中央《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1]。全媒體時代,攝影創作涵蓋了數字平臺、社交媒體、電視網絡等多種形態、平臺。因此,全媒體攝影能力的培養成為攝影教育中的重要任務。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攝影課程要突出其學科交叉的融合屬性。一是為全媒體攝影提供理論支持。全媒體攝影的發展需要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例如,視覺藝術和傳媒可以提供影像創作和傳播的理論支持,設計學科可以提供美學和排版的指導,編程學科可以提供互動媒體技術的支持。高校攝影課程只有將這些學科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全媒體攝影領域具備廣泛的創作空間。二是豐富攝影創作的內涵和形式。攝影不僅有記錄功能,還能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入藝術、設計、傳媒、科學等學科知識和思想。豐富攝影的藝術維度和表現形式,增強攝影作品的觀賞性和藝術深度。三是拓寬學生的藝術思維和視野。具有跨學科屬性的攝影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攝影技巧,還要求學生理解攝影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義,掌握與不同專業和學科領域的對接。只有接觸多學科,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綜合能力和素養,幫助他們從更多維度去思考和表達攝影作品。四是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傳統攝影已無法滿足當今多媒體平臺和受眾的需求。跨學科的攝影課程學習能夠運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創造更具創新性和多樣性的攝影作品,更好地滿足時代需求。
全媒體攝影培訓要落實在課程設置中。一是課程引入新攝影技術。豐富攝影創作手段,提升攝影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VR/AR技術可以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視覺體驗;無人機攝影可以拓寬攝影的視野和創作角度;移動設備拍攝和后期處理技術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創作。其他如納米攝影、光場攝影、人工智能輔助攝影、深度學習和計算攝影、虛擬現實攝影等前沿攝影技術,雖都處于研究和發展階段,但都需要在課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把握最新攝影動態,拓寬全媒體攝影視野。
二是重視全媒體攝影理念和技能培訓。要求學生理解不同媒體平臺的特點和要求,熟悉目標受眾和跨媒體影像創作傳播的不同要求和方式。同時,組織學生的多媒體攝影實踐:使用不同攝影器材和媒體工具進行拍攝和創作,以熟悉不同媒體平臺的攝影工作流程和技術要求;學習多媒體編輯與后期處理的技術,熟練掌握各種編輯軟件和工具,并學會根據媒體平臺的需求進行合適的后期處理;進行跨學科合作,與設計、傳媒、文學等其他專業學生合作完成全媒體攝影作品。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還能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
項目驅動教學就是用精心設計且具有挑戰度的攝影項目貫穿教學始終,把教學內容巧妙隱含在每個項目之中,讓學生主動發現、思考問題,并在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所謂大項目,為適應全媒體攝影需求,攝影項目的設計不再只單純包含攝影技能訓練,還要培養學生的全媒攝影思維、圖像敘事及深加工技術、大文科知識等綜合能力和素養。攝影大項目教學,既激勵學生自主完成項目,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和社會交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能有效突破藝術孤島化,攝影技術化、創作低階化、教學枯燥化的局限,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畢業和社會就業需求。
大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是培養全媒體攝影人才的關鍵環節。具體實踐時應注意:項目選題緊扣課程核心知識點,兼具思想性、時代性和挑戰性;項目完成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在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下推進。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講,在講中改,老師全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和指導;項目考核高標準。強化過程考核和多元考核,以激發學生完成期待,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發掘學生學習潛力。攝影項目創作成果在全媒體平臺的多元展出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滿足感和學習積極性。
攝影課程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的需求,必須培養學生具備攝影+全媒體的能力,探索攝影的創作空間,豐富攝影的呈現形式,延伸攝影的創作鏈條,拓展攝影的傳播平臺,推動攝影的多學科融合,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攝影綜合素養,滿足全媒體時代,國家和社會對攝影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基金項目:1.湖南省教改項目“全媒體視角下的《攝影基礎》課程改革”(項目編號:HNJG-2020-0271);2.湖南省新文科項目“‘虛擬實驗+智慧翻轉+項目實戰: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