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初中地理課程則是科學入門課程之一。教師應增進對兩個學段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了解,把握兩個學段之間的差異,找到性質、目標、知識和方法等方面的銜接點,實現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的教學銜接。
關鍵詞:小學科學;初中地理;教學銜接
受身體和心理發育差異的影響,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有所不同。而另一方面,小學和初中又同屬基礎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緊密連貫,在教學目標上分層進階,在教學方法上一脈相承。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初中地理課程則是科學入門課程之一。教師應增進學段之間的相互了解,把握學段之間的差異,找到二者的銜接點,實現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的有效銜接。
一、 知己知彼,雙向奔赴
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的教學不能各行其是,要做好兩者的銜接,首先要知己知彼。初中學校應牽頭學區內小學建立自上而下的小初銜接教學聯盟,制定計劃和方案,打造不同學科小初銜接共同體,積極探索不同學科小初跨學段教研機制,搭建小初銜接的教學研修平臺。具體到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學科,可以打造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銜接共同體,定期開展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教研組跨學段教研、備課組集體備課以及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同課異構聽評課等活動,通過“備同一節課,聽同一節課,評同一節課”的課堂教學交流和“小學科學教師上地理課,初中地理教師上科學課”的教師角色互換體驗活動,實現不同學段的教學資源共享和教學經驗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
(一) 了解彼此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法規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小學科學教師要學習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了解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學業質量要求是什么;再從小學科學的教學出發,向初中地理的教學靠近。初中地理教師也要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了解小學科學的教學目標、學業質量要求,進而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科知識水平,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
以“氣溫”為例,小學科學要求為“使用氣溫計測量并記錄一天中不同時刻或每天同一時刻的溫度,了解一段時間內的氣溫變化特點”,初中地理要求為“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從內容要求上來說,同一個教學主題,對學生的要求不一樣,教學目標不一樣,學業質量要求也不一樣;但它們存在遞進關系,小學科學關于“氣溫”的學習是基礎,初中地理關于“氣溫”的學習是提高,主題一致,內容連貫,目標進階。了解彼此的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才能更明,教學效果才能更顯。
(二) 了解彼此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是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銜接的基礎。小學科學包含了物理、化學、地理和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只有把其中的地理教學內容分解出來,并與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相對照,找出相互關聯的內容,才能在此基礎上開展小初銜接教學。比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中,地理教學內容包含“巖石和礦物”,初中地理并未設置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初中地理中的“人口與人種”“語言和宗教”等很多教學內容,小學科學中也沒有提到,這就不存在銜接的問題。除此之外,對于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共同涉及的內容,兩個學科和學段的教師要相互熟悉,制作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對照表,有針對性地開展銜接教學。
以“氣溫”為例,小學科學《溫度和氣溫》一課的主要內容為“學會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初中地理《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的主要內容為“氣溫的變化”“世界氣溫分布的特點”。同一個教學主題,相對于小學科學來說,初中地理既有繼承,也有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要求僅僅為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而初中地理在此基
礎上還要求學生描述一年中氣溫的變化,并且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的特點。
二、 了解差異,尋找聯系
只有認識差異,才能認清聯系。要更好地實現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銜接,首先要全面認識小學和初中學段的差異。
小學生各項身體機能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尚不夠成熟;其思維發展水平較低,處于形象抽象水平,對于抽象程度較高的教學內容理解存在困難;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注意力集中度不夠穩定,學習動機多為外力驅動。初中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最激烈的時期;處在生理變化高峰期,身心不斷成熟,智力不斷發展,自尊心、自信心不斷高漲,獨立意識開始形成,半成人、半兒童的特點十分明顯,可塑性大而不穩定。上述小初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差異,導致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難度也存在差異。
教學容量方面。小學科學教材中以大量的圖片和活動內容為主,文字內容極少,所含的知識量也相對較少;而初中地理教材以文字性敘述為主,知識含量大。即使同樣是圖片,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地理圖片內容簡單,信息較少;而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圖片則含有大量的信息。同樣是《地球的運動》,在初中階段需要2—3課時完成教學,而在小學階段則需要8課時才能完成教學。
教學難度方面。小學科學中地理知識的教學內容只要求初步了解相關的地理現象,直觀性的內容較多,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對學生的能力不做太高的要求。而初中地理不僅要求認識常見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的分布,還要學生掌握其之間的相互聯系,初步認識地理規律,能夠簡單分析地理原理,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天氣與氣候”為例,小學科學只需要簡單認識天氣、氣溫、風、降水、云等天氣現象;而初中地理不僅需要認識天氣的相關知識,還需要分析溫度、降水、氣候的變化,分析歸納世界溫度、降水、氣候的分布規律,分析其影響因素以及天氣、溫度、降水和氣候之間的關系。
從以上差異可以看出,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在進行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銜接時,既要做好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鏈接,也要注意避免出現“越位代勞”的情況。小學科學做好小初銜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打好學習初中地理的基礎,所以小學科學教師要往上看,看的是初中地理學科需要什么樣的學習基礎。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時刻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地理學科學習和發展考慮,培養能夠適應初中地理學習的小學生。初中地理做好小初銜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情,在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開展地理教學,所以初中地理教師要往下看,看的是小學科學學科培養了什么樣的學生。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分析學情,了解學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等,從學生現有的水平出發,開展新一輪的地理教學。
三、 找到抓手,銜接有道
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的銜接不能簡單、僵硬地嫁接,必須要聚焦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的銜接點,以銜接點為依托,鏈接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課程。
(一) 以性質為銜接點
從課程性質來看,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都屬于義務教育基礎課程?!翱茖W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地理課程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體現地理學特點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從這些關于學科性質的描述可知,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都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所以,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教學都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開展學科實踐活動。
以“氣溫”為例,小學科學的《溫度和氣溫》一課與初中地理的《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都可以從學生對氣溫的感受出發,讓學生去測量和記錄氣溫的變化,開展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實踐活動。
(二) 以目標為銜接點
目標的銜接包括課程目標的銜接和教學目標的銜接。從課程目標來看,小學科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初中地理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茖W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都屬于科學精神的范疇,科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態度責任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都屬于責任擔當的范疇。在進行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銜接時,可以從核心素養目標的一致性出發,實現跨學段的全程育人。
以“氣溫”為例,小學科學《溫度和氣溫》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指導氣溫的概念,學會測量和記錄氣溫,關注氣溫,認識氣溫與人的關系。”而初中地理《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利用數據和圖表歸納氣溫的變化和分布規律,認識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培養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p>
(三) 以知識為銜接點
小學科學包含許多地理知識,這些地理知識與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聯系。比如,小學科學有《天氣》,初中地理有《天氣與氣候》;小學科學有《地球的運動》,初中地理也有《地球的運動》。它們具有內容相關、層次遞進的關系,是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學銜接的關鍵點。小初銜接應該是雙向的,小學科學向上銜接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讓學生初步了解初中地理相關的知識;初中地理向下銜接小學科學中的地理內容,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先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對于已經學過的知識不要再重復教學,讓學生簡單回顧即可,對于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可以重點展開教學。
以“氣溫”為例,在進行小學科學《溫度和氣溫》一課的教學時,除了開展“一天中氣溫的變化”的學習,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初步探究“一年中氣溫的變化”,為初中地理學習打下基礎。進行初中地理《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的教學時,在充分了解學生對“氣溫”的掌握情況后,可以直接讓學生說一說“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
(四) 以方法為銜接點
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都以科學實踐為主要教學方法,主張創設真實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制訂探究計劃、進行實驗、搜集證據、驗證和評價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課程理念,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科特色,更好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但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稍有不同,小學科學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讓學生有東西講,有興趣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為主。初中地理教學重在通過創設真實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雖稍有不同,但都是對科學實踐過程的模擬和重現,方法上是一脈相承的,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是一致的。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師,都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讀圖、觀察、實驗,學會收集信息、歸納總結,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以“氣溫”為例,小學科學《溫度和氣溫》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為“通過測量和記錄一定時間內的氣溫,分析并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法為測量、記錄、分析、描述和說明。而初中地理《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分析數據和圖表,分析總結一天中和一年中的氣溫變化規律,分析總結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結合實例認識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方法為讀圖分析、分析數據、案例分析、總結歸納。兩者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都以模仿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主,但在層次上有所不同,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以觀察、體驗、測量等直觀研究方法為主,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則以分析、探究、實證等抽象論證研究方法為主。從小初銜接的角度來說,小學科學和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應以學科實踐為主,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支撐。
參考文獻: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83,1.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1.
(鄭亮生,江蘇省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蘇州市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太倉市星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