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婕 田金河 張朝輝 宋琳琳 楊靖
摘?要:在智慧教學背景下,實驗課程現有教學模式瓶頸亟待突破,以微生物實驗課程為例,以課程評價體系為突破點,分析傳統課程評價中的問題,構建“四案四測,四驅四導,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以課程教學目標為靶點,以評價體系為引擎,為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程內容的主動學習、獨立思辨制導。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微生物學實驗;自主學習
當今時代智慧引領發展,信息技術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全面融合,泛在化學習環境下催生了個性化學習方式,便捷的網絡社交推進了高頻教學互動,在這些新型信息技術的賦能下,教育實踐也快速走進了智慧教育階段。新的教育背景要求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教師轉變為教學組織者,教學研究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課堂教學環節,逐漸覆蓋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的環節之一,恰當的教學評價具有診斷、導向、激勵、調控教學的功能[1]。
目前的教學評價多為以期末考試結合平時成績為依據的終結性評價,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各時空教學環節中的學習情況及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全面、動態、持續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多維度多節點記錄學生的學習活動軌跡,對學習效果進行客觀評價,隨學習進程實時反饋,進而為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辨導航,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和調控功能,成為教學評價改革的發展方向。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都指出要強化過程評價,提升教育質量[2]。
“微生物學實驗”是生命科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實踐類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夯實實驗操作技術,驗證、鞏固、拓展微生物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理解、思辨、協作及創新思維能力。本文結合已有的文獻報道和本團隊成員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探索的經驗,提出了構建“四案四測,四問四明,四度考核”形成性評價體系,著力于以課程教學目標為靶點,以評價體系為引擎,為實現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自主學習制導。
1?微生物學實驗課程考核現狀
1.1?評價形式
傳統評價形式受限于教學規模,多采用期末考試結合平時成績的形式進行,以最終得分呈現。其中期末考試的評價依據為筆試成績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單一實驗項目操作;平時成績往往以考勤、實驗報告、課堂提問等為依據,評價的主體為教師。評價形式單一,缺少質性評價,無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及素質發展過程。
1.2?評價內容
在評價內容上,注重評價學生“聽實驗”和“做實驗”的情況。受考試時間和場地限制(實驗操作考試時間一般為15分鐘),期末考試中實驗操作部分的內容以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規范性”操作技能或實驗“演示”為主,如“無菌接種”“顯微觀察”“制片染色”等,要求學生在某一人為設定環境中回憶所學的知識技能,側重考試學生對局限性考試內容的記憶和技能儲備能力,評價內容脫離該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場景,無法全面表征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辨、合作等綜合能力。
1.3?評價功能
評價功能以判斷為特征,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評價的改進、激勵導向與調節等功能[3]。受終結性評價方式和內容的限制,部分學生因考而學,缺乏持續學習的內驅力;評價結果在課程結束后方可呈現,反饋滯后,呈現的問題也無法在教學中改進;一錘定音的評價結果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評價發生在課程結束時,反饋滯后,考試中發現的問題無法進行實踐反思和師生交流改進,不能達到反饋提高的目的。
因此,融合智慧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優勢,豐富評價形式、擴充評價內容、完善評價功能,建立微生物實驗課程過程性評價體系,對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思辨具有重要意義。
2?微生物實驗課程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
傳統的教學活動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三個主要環節,在以實踐為主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對傳統的主要教學環節進行內容擴充和延伸,細分為探學、導學、固學、研學四個教學階段,構建“四案四測,四驅四導,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對每個階段的學習效果進行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通過實時反饋評價結果達到實時改進教學策略,逐級提升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2.1?探學
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發放“探學案”,配套實驗操作視頻、顯微照片、實驗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實例等豐富的線上資源,引導學生根據“探學案”任務清單完成對實驗原理、實驗操作步驟的課前自主學習,并對實驗結果進行預判,激發學生的課堂期待。
學生完成“探學”后需要在教學平臺完成“線上探學測”,如繪制實驗流程圖并拍照上傳、討論實驗案例、完成課前測驗等。測驗題目圍繞原理、試劑配制、菌種特征、培養條件、操作步驟、可能出現的各種實驗現象等內容展開,測驗結果可以展現學生對將要進行的實驗的理解程度及學習效果。“線下探學測”分組完成,每次實驗準備由每個實驗小組派1~2名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后配合完成菌種培養、試劑配制、工具準備、顯微鏡調試、滅菌等實驗準備工作,全程有教師參與指導,答疑解惑并完成評價。“探學測”的評價結果可以在線上實時反饋給學生,呈現的各種問題將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線上平臺討論后解決。
“探學”教學過程重引導,考核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啟發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驅動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探學”助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了解學生對基礎理論及實驗原理掌握的基點,對本實驗的興趣點和薄弱點,基于此對即將進行的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和調整,有的放矢,對不同知識基點的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是制作因材施教預案的最佳時期。
2.2?導學
微生物實驗課教學目標要求熟練掌握常用的實驗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技能應用于實踐,“導學案”的設計服務于這個教學目標。“導學案”以預設問題引導為主線,以實驗原理的深入講解和實驗操作的形象演示及糾錯為抓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實驗原理是實驗的理論基礎,可以引領學生整理內化微生物理論知識脈絡,體會理論與實踐的緊密關聯課堂上針對“導學案”難題進行討論,探討更多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過程中有選擇地實施,通過實驗結果的呈現理解理論在實踐中的意義。
“導學練”在教師進行示范操作演示前進行,每組1名學生根據對實驗內容的了解做重要操作環節的演示實驗,初次操作可能會將常見技術錯誤生動呈現,其他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同時對學生當時的操作進行評價,或模仿或思辨,課堂參與度提升,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4]。教師在觀察“導學練”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實驗操作的問題,及時完善調整“導學案”,并在接下來的教師示范操作演示環節重點講解共性問題,探索最佳教學路徑。課后,教師為每個實驗建立課堂教學反思,記錄常見的實驗異常現象、發現的典型錯誤操作、學生提出的疑問,并為“導學練”環節學生的表現打分。反思記錄將為后期課堂教學的改進提供參考。
“導學”過程重指導,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精熟度。發現學生在實驗原理理解和實驗操作技術中的不足,指出正確的方法和方向,規范科學實驗過程,有利于學生規范技能養成、科學思維能力提升和知識重構,驅動學生嚴謹治學。
2.3?固學
微生物的培養需要1~5天的時間,實驗的結果常常不能當堂呈現,這個過程是對教學目標中學生觀察、分析、思辨、總結能力培養的最好時機。“固學案”以觀察任務清單的形式展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結果,發現結果與預期的差距,從實驗原理、方案設計、技術操作、環境影響等細節尋找原因,辯證思維,用理論去解釋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打磨文字描述,最終客觀呈現實驗結果。
“固學案”中學生對任務清單任務的完成情況為“固學測”提供第一評價依據。“固學測”還包括以實驗內容為中心的測驗題目,題目設計既包含實驗原理、步驟、結果等基礎內容,還包括“探學測”“導學練”中的易錯題,以及本實驗在實踐中的應用分析題,例如,給出2~3篇實驗相關內容的拓展文獻,要求學生提出該技術或者研究方法可能的應用場景。“固學測”從不同的梯度、廣度和深度全面考核學生對本實驗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固學測”會將以前學過的與本實驗相關的知識技能整合在其中,進一步夯實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結果反饋通過“查缺”幫助師生找到本實驗相關知識脈絡中的“回補點”,共同采取有針對性地后續改進措施進行“補漏”,例如,在學生探究實驗操作問題時,教師可以將錄制的詳細實驗操作視頻發送給學生,并對難點和易錯點著重講解;在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問題時,可以指導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構建理論知識網絡,并發放同類試題進行鞏固練習,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
“固學”過程重督導,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理解度。督促并引導學生在理論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細致觀察發現問題,聯系理論自主思辨,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固學”督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是驅動學生持續學習的主要動力。
2.4?研學
“研學案”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延伸,是高階學習的階段。“研學”的目的是激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圍繞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創新實驗研究,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由學生自主結合組成研學小組,圍繞課堂實驗或微生物實踐領域發現的問題或現象展開討論,經過頭腦風暴對想法進行梳理選定實驗項目,教師對選題的可行性、必要性、實用性和創新性進行把關,再經組間交流進一步完善形成實驗方案,向教師提交項目申請后進行實驗研究。教師及時提供實驗指導和技術支持,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思想和思維局限性,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創新探索意識。鼓勵和推薦優秀的研學課題小組參加學校或者社會組織的大學生科技競賽,以賽促學。學生作為實驗活動的主體,組內合作完成實驗選題、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分析、討論、反思的全過程,切身體會實驗成功時的喜悅、實驗失敗時的沮喪、實驗失誤時的懊惱,對科學研究的真諦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課題方案、實驗記錄、數據分析過程、參考文獻、小組討論記錄都需要在學習通平臺提交,實驗結果最終以科技論文的形式呈現,以上都作為“研學測”的評分依據。“研學測”可以評價學生的科研思維、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統籌實踐、交流反思、團隊協作等能力,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科研規范意識,促進深度學習。
“研學”過程重輔導,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應用度。學生是“研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采用評價及建議等教學策略輔助學生回顧和反思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并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復雜的實驗設計和完整的實施過程中展示思考、觀察、研究、協作、執行和呈現的能力,最終徹底吸收所學內容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是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措施。
結語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基于教學目標的“四案四測,四驅四導,四度考核”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梯次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吸收度、掌握精熟度、整合理解度和拓展應用度。其核心在于借助“四案”為學生自主學習導航,借助“四測”進行微調,彈性回應學生的學習要求,全過程驅動學生有目標、有步驟、有方法、有效果地自主學習,促進教師有實證、有措施、有規劃、有期待地持續改進教學過程,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全面評價“教”“學”情況,有效促進學生按照各自的學習經驗和風格主動學習,自主掌握學習進度,逐步達成學習目標[5]。
參考文獻:
[1]李開勇,石代蘭.構建科學、動態的教育含量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名師在線,2023(13):1921.
[2]馬建華.追本溯源?回歸教材——基于2021年全國甲卷歷史試題探討教學方向[J].教學考試,2022(08):3638.
[3]林飛,李曉東.關于高校學生評價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09(10):126.
[4]王存錄,王永豐,王建軍.落實“雙減”提質增效——甘谷縣多舉措推進“雙減”工作紀實[J].甘肅教育,2023(8):1012.
[5]吳榕.OBE理念在攝像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9):252254.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智慧教學背景下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021SJGLX477);河南科技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生物師范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2021YB07);河南省“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食用菌栽培學》
作者簡介:王艷婕(1978—?),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