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新發展階段,農業高質量發展呈現新的特點,構建其評價體系是進行科學測度的基礎和實踐應用的前提。基于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出發,以科學性、系統性、可得性、動態性為構建原則,設計由22項評價指標構成的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以期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新發展理念;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7-0017-03
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及疫情、氣候變化、能源與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沖擊和影響下,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而“三農”作為“壓艙石”和“穩定器”,在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高質量發展既是農業發展的目標,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1]。作為經濟發達省份之一的江蘇,近年來GDP穩步增長,糧食產量連年攀升,2021年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領“三農”工作,統籌抓好農村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守牢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隨著江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發展階段中農業供給結構、產業深度融合、綠色生態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著制約發展的瓶頸。因此,構建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將是進一步厘清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明晰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為促進江蘇省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
一、研究綜述
(一)規范研究方面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概念,就其內涵而言,內容豐富。鐘鈺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既指農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生產經營體系、生產效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2];韓長賦提出農業高質量發展要素應當包括產品質量、產業效益、生產效率、經營者素質、國際競爭力和農民收入這六個方面的內容[1];丁聲俊指出,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特色性、融合性、惠民性、動態性、創新性和生態性的特征[3];汪曉文等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農產品達到高質量的安全衛生標準,還要求提高其附加值并且增加文化內涵[4]。在提升路徑和發展對策方面,孫江超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市場調節、完善社會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并從土地、科技、金融、財政政策等角度提出相關建議[5];王興國等提出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并將以知識、信息和技術等新生要素的改造升級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6];張兆同等人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宏觀財政政策支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是宏觀調控成功的關鍵[7]。
(二)實證研究方面
在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方面,辛嶺等以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為參考,構建了綠色發展引領、供給提質增效、規模化生產、產業多元融合四個方面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8]。谷洪波等從產品質量、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六個維度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9]。黎新伍等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析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水平及空間演進特征[10]。
通過梳理可見,當前學者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相關的理論建設,并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實證檢測,但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學術界目前的理論研究并無統一的體系標準。因此,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地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空間差異以及動態演進特征的研究奠定基礎。
二、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理論框架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深刻的理論意蘊。農業高質量發展體現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以質量和效益為價值取向的發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根本遵循,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是內生特點,綠色是普遍形態,開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標。
1.創新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由于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由創新來驅動農業高質量的發展。農業發展中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必須依賴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自己帶來持續的動力。現代化農業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科技含量高。科技已經成為推動農業生產的新引擎,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太空農業等現代農業形式正以科技為載體在農業發展中發揮日益突出的作用。
2.協調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就是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上的不足轉化為結構性的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只有加快農村產業多元融合,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協調農業產業和功能結構,從而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并在此基礎上重構城鄉關系,加快城鄉結構的調整和改善,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綠色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行動指南。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最得人心的歷史性成就之一。但要素和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等因素依然是當前制約農業良性發展的桎梏。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一定是體現資源節約、生態保育、環境友好的高效發展。通過突出強調農業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的綠色化,提升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開放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方向。在“雙循環”發展背景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縣域經濟、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合作與發展。開放發展有助于吸納各地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能“引進來”,也能“走出去”,形成內外聯動開放新格局,從而在不斷滿足消費終端多樣化、高端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切實提高農業競爭力。
5.共享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目標。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從本質和目標上來說,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隨著村莊空心化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加強和創新農村建設勢在必行。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是需要通過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惠民工程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保障農民穩定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能夠反映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相互之間的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求邏輯嚴謹、含義明確,概念清晰準確。
2.系統性原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是由多維度、多層次構成的有機整體,應具備全面性和系統性。全方位、多角度地選取反映各層面的具體評價指標,以反映各維度之間的協調程度。
3.可得性原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應具有可獲得性和可操作性,指標數據選取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不能過于繁雜,使數據易獲取且計算方法簡潔明了。
4.動態性原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時空非均衡性特征,需要統籌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情況,從動態的角度選取相應指標體現這一要求。
(三)內容設計
根據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遵循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出發,構建由創新基礎、創新效率、產業結構等12個二級指標和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電氣化程度、農業科技人員狀況等22個三級指標組成的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下頁表1所示。
(四)方法選取
為了對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給出明確的判斷,在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將極為重要。由于各項評價指標單位不統一,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和一致化處理。同時為避免和盡量減少權重確定過程中的主觀臆斷與隨意性,依據多數學者的研究成果,將運用熵值法確定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的動態權重,并在此基礎上計算綜合發展水平。
三、江蘇省農業高質量評價體系的實施保障
(一)健全機制體制
在新發展格局下,江蘇省農業農村發展也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基于新發展理念,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打破原有的評價思維模式,正確理解其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因地制宜,構建江蘇省農業高質量評價體系。為確保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取得實效,必須建立健全評價結果行政問責制度等相關機制體制。
(二)加強考核監督
農業高質量發展考核監督是對江蘇省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方位、綜合性檢驗,必須增強考核監督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需要進一步明確評價主體責任,準確界定評價范圍及內容,適時調整考核評價方式,統籌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工作機構開展績效考核和監督工作。
(三)持續動態改進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在科學評價及后續分析過程中持續改進工作程序,不斷調整和優化各種資源,運用最恰當的評價方法,合理調整指標內容及相關權重,全面深入探測江蘇農業發展的時空差異,明確其時空演變特征,從而更好地指導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四、結論與展望
面向“十四五”,江蘇省將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四化同步”,全面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積極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江蘇模式,科學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是其重要一環。因此,以新發展理念的五個維度為一級指標,構建涵蓋12項二級指標和22項三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使之服務于新時代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雖然當前研究構建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了相關方面,但難免有疏漏與不足之處,后續研究將對評價體系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加快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18-02-27.
[2]? ?鐘鈺.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農業發展導向[J].中州學刊,2018(5):40-44.
[3]? ?丁聲俊.站在新時代高度認識農業糧食高質量發展[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1):5-9.
[4]? ?汪曉文,李明,胡云龍.新時代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論綱[J].改革與戰略,2020,36(1):96-102.
[5]? ?孫江超.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導向及政策建議[J].管理學刊,2019,32(6):28-35.
[6]? ?王興國,曲海燕.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學習與探索,2020(11):120-127.
[7]? ?張兆同,唐學玉,王小雨.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財政政策有效性研究[J].農業經濟,2021(1):90-92.
[8]? ?辛嶺,安曉寧.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縱橫,2019(5):109-118.
[9]? ?谷洪波,吳闖.我國中部六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6):74-82.
[10]? ?黎新伍,徐書彬.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6):78-94.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