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景夢江(1982~),男,侗族,貴州黔東南人,貴州省岑鞏縣天馬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摘 要:新課標下,以“問題串”引領的數學教學課堂,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提高教學質量。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問題串”教學法的理論認知較為模糊、“問題”的設計缺乏邏輯性與關聯性、教師對學生問題分析的過程缺乏引導與刺激,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提出: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要遵循目的性、層次性和情境性的基本原則,依據課標、依據教材、依據學情等優化“問題串”的設計,強化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與反思的過程引導,全面提高“問題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標;問題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2-0060-0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三會”的數學核心素養內涵。其中,“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是教師培養學生“三會”素養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見,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師當立足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將“數學思維”培養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研究者近來立足新課標,以“三會”為目標強化了“問題串”教學法的研究。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并應用“問題串”,文章提出:與以講為主的教育模式相比,“問題串”教學法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思維,強化課堂互動,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正是基于“問題串”教學法本身具有的顯著價值,文章基于新課標,探索小學數學“問題串”教學法設計與應用的對策。
一、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問題串”教學法理論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新課標
新課標,即新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一定教育階段內國家教育質量所應當達到的標準。新課標具有權威性、導向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文章所指的新課標,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于2022年4月,2022年9月正式實施。深入解讀2022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可見其中有幾大亮點:一是明確了“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的統領地位,解讀了“三會”的核心素養內涵;二是趨向多學科融合,注重實際運用,等等。對現階段的數學教育而言,新課標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綱領性,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引。
2. “問題串”教學法
現代漢語中,“串”指連貫、貫串,指連貫而成的東西。“問題串”,是指在一定的學習范圍或主題內,基于既定目標或中心問題設計的具有一定邏輯結構的系列問題。應用于教育實踐的“問題串”,一般以3個或3個以上相互關聯的問題組成,分為遞進式、并列式以及發散式等多種類型。
文章中,筆者所指的“問題串”教學法,是指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基于“三會”的教育目標,圍繞數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主題等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具有邏輯結構的問題,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內容,強化思維訓練,推動數學教學目標實現。
(二)“問題串”教學的理論基礎
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選擇、加工等方式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搭建自主建構的平臺,以有效地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文章研究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問題串”教學法的設計與應用。與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數學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問題串”的數學教學,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基于問題主動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基于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文章研究的理論基礎。
2. 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代表人物維果斯基。他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主要有兩種: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有可能發展的程度。其中,“現有水平”是指學生現有的、教授新知識前所達到的水平;“可能發展的程度”則是指學生的潛在水平,是教授新知識后可能達到的水平。學生現有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生的現有水平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達到潛在水平。
文章研究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問題串”的設計與應用,旨在借助“問題串”,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水平等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發展。因此,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問題串”應用存在的問題
為更加科學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應用“問題串”教學法,文章就小學數學“問題串”教學法應用的現狀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總結如下:
(一)思想認識層面:理論認知較為模糊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新課標下,教師對“問題串”教學法的認知,將直接決定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頻度和效度。因此,深化對“問題串”教學法的理論認知,是小學數學教師整合應用該教學法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就思想認識層面來講,現階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問題串”教學法的理論認知較為模糊。例如,你是否了解“問題串”教學法?新課標下該教學法應用有何價值意義?從教師回答的結果來看,多數教師不能完整地基于自己的理解解讀“問題串”教學法;對該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價值意義,教師能夠說出一二,但相關的理解尚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同時,教學實踐中,很少有教師開展有關“問題串”教學法的理論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思想認識層面來講,教師對“問題串”教學法的理論認知較為模糊。而正是因為這種模糊的認知,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必要的研究與實踐。這在某種層面影響了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應用的成效。
(二)設計應用層面:問題缺乏邏輯性和關聯性
基于新課標的視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應用“問題串”,教師是否有效設計問題,直接影響最終問題串教學法應用的質量。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僅僅停留在較為簡單的層面,不能稱之為“串”。從對“問題串”教學法內涵的解讀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問題串”,需要具備的基本特點是邏輯性與關聯性,即“問題”之間需要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性,方可稱為“串”。
而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存在如下顯著的問題:一是問題獨立,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必要的內在關聯性;二是問題簡單,缺乏思考性和探究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應用“問題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富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方能助推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現階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少的“問題”因缺乏設計而顯得較為簡單,很多“問題”是對基礎概念、公式的重復。這種缺乏探究性和思考性的問題,是影響問題教學法應用質量的關鍵因素。
(三)問題分析和解答:教師缺乏引導與刺激
“問題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需要緊密結合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環節等,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最終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導”顯得至關重要。這里的“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回答問題,對其問題分析和解答的方式進行必要的刺激,以使學生問題回答的思路更加明晰,方向更加明確;二是教師要對學生問題分析和解答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提煉,使問題答案要點更加鮮明,主題更加突出。
通過開展調查研究,現階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對問題分析和解答的過程常常缺乏必要的引導與刺激,從而導致學生問題分析的思路局限甚至阻礙。例如,A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當第一個點名的學生不會回答時,A教師往往習慣于讓學生坐下,然后重新點名讓其他學生回答,以此類推。久而久之,學生已然習慣,回答“不知道”。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的問題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會思考,面對教師的問題思維不積極。這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當下的數學學習,更影響了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三、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問題串”的設計探究
“設計”是教師應用“問題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基于新課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串”,教師首先需要關注的便是“問題串”如何設計的問題。在開展小學數學問題串教學法設計與應用研究的過程中,文章基于教學課堂,總結提煉教師設計問題串的策略如下:
(一)“問題串”設計依據
1. 依據新課標
在解讀新課標內涵的過程中,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新課標具有權威性、引導性和穩定性。新課標的“權威性”,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師在“問題串”設計的過程中,應當依據新課標,以新課標為標準和指引。
深入解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見其在“課程實施”模塊,對教師如何開展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例如,在“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模塊,課標提出了三個大要求:一是豐富教學方式。如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積極開展大單元教學、跨學科主題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引導學生反思、體驗;二是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三是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如選擇契合學生生活經驗與年齡特點的素材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合理的問題強化學生數學觀察、思考與表達等。可以說,數學新課標上的很多教學建議,對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 依據單元目標
統編本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以“單元”為顯著特點。深入解讀教材可見,教材單元中,每一個單元都有明確的目標。對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展而言,單元目標具有較強的導向性。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平行四邊形面積”單元目標為例,本單元的目標可簡要概述為:①通過探究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夠以公式開展計算;②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發展歸納推導能力,初步了解轉化方式;③通過實際操作,領悟割補法。
結合單元目標可見:本單元教學的目標,突出了幾點:一是強化實踐操作,如探究、割補法;二是注重歸納和總結,推導面積公式;三是強化觀察與分析,以形成空間觀念。單元目標的導向性,決定了教師在問題串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圍繞單元目標進行,以全面提高“問題串”設計的目標性和導向性。
3. 依據教學內容
“問題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其主要目標是將教學內容“問題化”,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分析和解答中,實現對教學知識內容的深度理解。以上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堂教學為例,本節課教學內容,以“探索平行四邊形中的等量關系”為主線組織。而在學習本節課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面積,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結合教學內容,本節課中,教師重點需要運用數方格、割補法等兩種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因此,教師在“問題串”的設計中,務必要圍繞上教材中的知識和內容進行,以確保問題能夠有效地串聯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目標實現。
4. 依據“學情”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應用的“問題串”,根本宗旨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如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訓練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等。因此,依據“學情”設計“問題串”,是小學數學教師全面提高“問題”質量的關鍵所在。依據“學情”設計問題串,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以下關鍵點:一是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二是對學生進行隱性分層,以確保問題難易程度的設計科學合理。
(二)“問題串”設計的基本原則
1. 目的性原則
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問題串”設計,教師要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則。這里的“目的性”,亦可理解為“目標性”。為什么要強調“問題串”設計的目的性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問題串”的設計與應用,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則設計“問題串”,更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 層次性原則
個體具有差異性。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運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以確保教學契合學生的需求與發展。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個體,其數學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水平等是具有很大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要規避“一刀切”的提問模式,遵循層次性的基本原則,優化“問題串”的設計,全面提高問題教學質量。
3. 情境性原則
“問題串”的設計要遵循情境性,主要原因在于:具有情境性的“問題串”,更有助于引人入勝,激發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情境亦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以學校擴建“花壇面積”作為情境設計“問題串”,數學與生活的貼近,更有助于學生建立對圖形、對計算的直觀認知,提高問題串教學的質量。
四、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問題串”應用實踐
新課標下,如何在小學數學應用“問題串”,如何針對學生的問題分析和回答結果進行引導和刺激,是教師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本部分,文章將基于近來的研究與教學實踐,探討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問題串”的應用策略如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提出”是教師整合應用“問題串”教學法的第一步。新課標下,教師問題提出的方式、環節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創設情境,更有助于營造教學氛圍,提高提問的效果。
關于“問題串”提出的情境創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渲染氛圍,而后提出問題;二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具有生活情境的問題。教學實踐中,教師亦可將兩種方式有機整合起來,以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運用多媒體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展示學校擴建時校門口修建的兩個大花壇,而后提出問題:同學們,學校正在擴建,校門口修建了兩個大花壇。同學們路過校門口的時候是否有認真觀察:兩個大花壇分別是什么形狀呢?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設計意圖則是多元的:培養學生數學觀察的意識,了解學生數學觀察的現狀;同時也基于學生的生活引出了教學主題。待學生區分了兩個大花壇的形狀之后(其中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這兩個花壇哪個大?說一說你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整體而言,在問題提出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營造問題氛圍,以激發學生分析和探索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問題教學的實效性。
(二)學生主體,分析問題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引入問題或“問題串”,旨在深化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進而達到全面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遵循“學生主體”的基本原則,引領學生分析問題,強化學生問題分析思路的表達,更有助于提高問題教學的實效。
如在上述案例中,針對問題“這兩個花壇哪個大”的問題,針對學生回答的結果“長方形大”或“平行四邊形大”的問題,教師追問了學生問題思考的過程與方式,“為什么你會這樣覺得呢?”,通過追問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方式多種多樣,一些學生表示:通過觀察覺得左邊的長方形大;一些學生則表示:肉眼看不出大小,需要通過測量才能夠知道哪個面積大。從學生的回答結果以及思考過程,教師可以大致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引導,以提高問題串教學的質量。
(三)實踐探究,解決問題
從做中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方式。基于“問題串”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亦要注重實踐探究,通過“問題”引領,強化實踐探究,以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實效。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堂教學為例,本節知識點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要通過方格法、割補法等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因此,以實踐探究為手段引領學生總結、歸納和推導,是教師全面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例如,在采取“數方格”的方法在引導學生體會關系的過程中,教師提出了如下問題:①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們用了什么方法來得到圖形面積的呢?②(課件出示分別有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方格圖),請同學們數一數,并將數的結果填到教材中,思考問題:不滿格的地方,你是如何計算和推導的呢?③結合數的結果思考問題:圖形的底、高與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上述的三個問題,將教學引向了學生對面積公式的推導。在此過程中,教師關注了以下重點:一是注重學生在面積推導過程中的實踐探究;二是強化學生自主對分析的分析、發現和思考。這種注重推導和實踐的教育方式,遠比過去以講授為主的教育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鞏固應用,回顧問題
基于“問題串”的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總結與反思環節,教師要強化學生對問題的回顧與反思,以達到鞏固應用的教育目標。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堂教學中,在總結反思環節,教師結合導入問題提出了思考:同學們,課堂開始時,老師提出讓你們比較學校門口兩個花壇大小,同學們的思考過程可謂是多種多樣。現在,如果再讓同學們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呢?還會肉眼看一下然后“憑感覺”比較大小嗎?這種回顧性的問題,能夠讓學生發現,學習了關鍵知識點后,問題的解決已經輕而易舉。
五、 教學效果與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文章基于新課標,將“問題串”教學法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同時,在問題的分析和探討中,不僅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強化了實踐探究與總結歸納。結合教學的效果,文章認為:以“問題串”引領的數學教學課堂,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課堂互動效果更優。同時,基于學生主體分析和解答的問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與新課標對新時代數學教育的要求相契合。
參考文獻:
[1]馬云鵬.《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念與目標解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5):1-6.
[2]黃一菲.問題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遼寧:沈陽師范大學,2018.
[3]鄭毓信,梁貫成.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馮濤.基于“問題串”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8):846.
[5]彭婷婷.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J].小學科學,2022(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