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公共管理學課程是為公共部門及相關單位、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崗位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的。針對當前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不夠明確、教學方法不夠多樣、教學評價方法單一、教學實踐環節薄弱等問題,通過采取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完善課程考核與評估制度、注重課程性實訓教學改革等措施,以期在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中起到探索作用。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探索
公共管理學課程研究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合了經濟學、管理學、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根據教育部關于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方針要求,高校專業建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導向,以必要、夠用為標準,以講清楚概念,強化應用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但是,在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課程思政的時代背景
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反映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課程思政已成為國內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話題。各學科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駕齊驅,形成育人合力,加強課程思政的實踐指導。學界對課程思政普遍認為,“關鍵在教師,關鍵在過程”。課程思政不能簡單把理論知識硬塞進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全過程,于潤物細無聲中達到育人目的。同時,課程思政也為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供了一種創新方式和有效載體,從而構建起一種新型的“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加快,“公共管理教育”前所未有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現代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之治”下的國家和社會從來沒有像當下這樣需要公共管理事業,公共管理教育和公共管理人才。這也讓從事公共管理教學工作的教師體會到公共管理課程與“中國之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門能夠自然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樹立公共價值理念、戰略思維和前瞻視野,培養在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有所作為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這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向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提出的新挑戰,也是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不懈追尋的目標。
二、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實現公共管理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與思政、學術研究與基本國情、校園課堂大學與社會實踐大學、教書與育人五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學知識、長才干、強信念。然而,在實際課程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公共管理學課程教科書數量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會選擇高校出版的理論性較強的教科書。但對高校學生來說,對公共部門不夠了解就很難去理解并掌握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同時,教材中很少涉及思政內容,教師只能根據自己在備課期間或者參加相關培訓活動中獲得課程思政的設計理念,從而制定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這表明,目前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適應“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導致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二)評價方式相對單一
當前公共管理學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主要采取課堂出勤、日常作業、小組討論、階段性測試和期末考試等評估方式,其中期末成績占比40%,如果加上階段性測試,則占總成績的60%。這從兩方面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記憶能力和一定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導致學生產生唯分數論,不會對公共管理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既達不到培養公共管理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又無法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教學實踐力度不夠
公共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但是,在高校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由于缺少實踐教學環節,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的機會很少,所學的內容僅停留在課本和頭腦層面,很難將其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既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又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影響了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也無法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成效。
三、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師,關鍵是知識的傳遞。要充分發揮學科的思政元素和理論資源優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構建課程思政評估系統,形成反饋機制,不斷健全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一)明確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以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作為題材與內容,全面提升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使思政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既要重視知識的傳遞,又要重視價值觀的引導。
在課程內容方面,公共管理學是一門以探究公共機構管理活動和管理規律為核心的學科,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課題來源和理論材料。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將專業知識與道德修養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不斷探索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思想政治素養的方法。
(二)構建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教學評估系統,既可以全面檢查教學改革成效,又可以及時發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調整和優化,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質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估體系,必須從傳統教學模式評估體系上去思考和探索。在評估觀念上,要注重在教育教學中將學生的認識目標和思想目標進行融合、協同和實現。而圍繞公共管理學這一復合學科的特殊性,則要求教師在對現有教育評估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
(三)增加公共管理學課程實踐內容
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如果只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灌輸,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現實問題,不能很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也無法有效保障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因此,在當下的教學環境中,需要構建公共管理實踐教學模式,增加一定的實踐教學學時,優化課程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開設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講座,及時更新知識,拓寬學生視野。除了優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還可以開展校企合作以及校政聯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并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新時代對公共管理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學課程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人才。
新時期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基本目標,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升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是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人才培養相結合,實現知識傳遞和價值引領的互促發展。開展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必須充分利用學科的理論資源,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推動教學評估機制改革。
參考文獻:
[1]鄧東梅,韓承鵬.“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9).
[2]葉瑜敏.“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21(S1).
[3]時立.關于“公共管理學”課程思政實踐的探索[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1(20).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課題“新文科”背景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改革與實踐(編號:2021JGLX072)
作者簡介:時立(1987— ),女,河南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和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