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思創融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推進思創融合理念下高職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建設,要從目標定位、內容整合、課程教學和考核反饋等維度入手,提升建設成效。
關鍵詞:思創融合;創新創業;課程思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也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社會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職院校落實思創融合理念,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創融合與課程思政
思創融合是將思政理論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方式,是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功能定位和高質量創新創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是國家戰略部署的新課程建設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基于課程思政要求,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在課程定位、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上應具有新的內涵。
從思創融合和課程思政的概念來看,二者具有相同的時代內涵和育人價值。思創融合是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課程思政是創新創業教育思創融合的具體體現。基于思創融合的理念,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既是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現實需要,也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
二、課程目標定位
所有學習者都要通過自己的現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教育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基礎,施以恰當的引導和影響,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學習效果。因此,要在創新創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就必須立足學生學情進行目標設計和課程定位。
(一)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學情分析
從認知基礎看,多數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狹義層面,對創新創業活動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急需教師對他們進行科學引導,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自信心。從情感基礎看,多數學生將創新創業活動的目標設定為獲取經濟利益和個人榮譽,急需教師引導他們關注創新創業的社會價值,強化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行動基礎看,多數學生缺乏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經驗,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缺乏敏銳性,急需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創新創業實踐提升主動性和創造力。
(二)高職創新創業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
立足學情特點,結合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能力的需求,創新創業課程思政目標既有學科特點,又有思政特點。
學科目標應體現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從知識角度看,該課程以講授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為基礎,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廣義上認識創新創業的內涵及意義,掌握創新創業的基礎知識;從能力角度看,該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的,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熟悉創新創業的基本流程,幫助學生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從素質角度看,該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和創業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思政目標應體現在認知、情感和行動三個層面。在認知上,引導學生從廣義上認識創新創業的時代意義,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和創業觀,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創新創業精神;在情感上,引導學生將時代背景、國家發展、社會需求和創新創業機會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家國情懷;在行動上,引導學生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用創業行動創造價值,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時代使命感。
三、課程內容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是實現學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將學校教育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體系相結合,能夠實現德育引導、知識傳授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相統一,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一)圍繞社會需求,聚焦時代主題,突出立德修能
在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內容模塊,圍繞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主題,結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
(二)圍繞課程思政,聚焦內容銜接,強化思政引領
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塊,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特點、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從更大的視野和格局中發現機會、整合資源、組建團隊,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
(三)圍繞學生成長,聚焦行動指導,實現雙創育人
在創新思維培養、商業模式設計和商業計劃書撰寫模塊,結合學生的認知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調整,幫助學生培養思維方式,掌握科學方法,提升行動效率,從而促進雙創育人目標實現。
四、課程教學創新
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核心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因此,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瞄準德技雙修的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貫徹“一三四”的原則。
(一)堅持一個中心
堅持德育引領為中心,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育人全過程,持續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確保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更加符合時代和社會需求。
(二)堅持三個理念
堅持問題導向與認知調整相結合,在答疑解惑中澄清認知;堅持德育導向與能力提升相結合,讓思政引領能力得以提升;堅持思維導向與行動反饋相結合,用思維調整引導行動變化。這三個理念的堅持,既是對學生成長規律的尊重,也是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堅守。
(三)堅持四個行動策略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在學習活動中,好的問題要勝過好的答案;發現好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每個內容模塊的展開都要以問題導入。比如,以正在發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為例,啟發學生挖掘創新創業活動背后的問題,激發學生關注問題、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澄清認知問題。很多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存在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的態度,都是因為認知不清。比如,很多學生對創新創業認知狹隘,認為創新就是技術發明,創業就是開店、辦企業。事實上,今天我們所指的創新創業更多是廣義的創新創業。創新是基于人的需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價值創造的過程;創業是基于現有問題的解決,在現有資源基礎上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對這些認知問題的澄清和引導,能很大程度地改變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態度,拉近他們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距離,增強他們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信心。
三是注重思維方式培養。如果說很多創新創業實踐類課程是在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活動的技巧問題(也就是“法”和“術”的問題),那么創新創業基礎教育中思維方式的培養則是在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活動中“道”的問題。從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來看,它是對人才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對特定人群的培養;其目的也不是使每個學生都去創業,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因此,教師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對行動背后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引導學生用創新創業思維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
四是突出行動指導。創新創業課程是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為了檢驗學習效果、突出課程實效性,無論是課堂體驗練習還是課后實踐任務,教師都必須遵循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因此,在每個專題中都要設計行動指導和技能提升的相關內容,并結合豐富的課外實踐任務,督促學生在行動中反思、總結,不斷提升從知識到能力的轉換效率。
五、課程考核創新
課程考核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反饋途徑。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的公共課程,而意識和能力的評價相較于知識評價更加隱性化、主觀化。所以,該課程的考核不能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應逐步實現以能力評價為導向。比如,在評價方式上,從結果性評價為主轉向過程性評價為主;在評價內容上,從理論性評價為主轉向實踐性評價為主;在評價對象上,從學生個體評價為主轉向團隊評價為主;在評價主體上,從教師評價為主轉向學生間交流展示評價為主;等等。
通過以上探索和嘗試,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發現學生在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課程教學的學科目標和思政目標基本達成,思創融合理念下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顯著。
(本文系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特約稿件)
參考文獻:
[1]劉國成,劉興鳳.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思創融合的教學改革探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1(2).
[2]樸素艷.高職院校思創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的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2(1).
[3]陳維.“思創融合”理念下學校立德樹人路徑探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
[4]劉麗軍.基于能力評價導向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考核改革[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4).
責編:文 墨
作者簡介:劉麗軍(1980— ),女,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業創業指導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