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春

摘要: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呈現出多姿多彩、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特點,其中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出臺關于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力求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的保護力度,這使得大批寶貴的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本文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特點及現狀進行分析,論證保護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體現民族和地區特有人文精神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區別各民族的重要標志,深刻地反映出該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形式和表現。隨著全國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的保護力度,部分非遺項目已經入選聯合國或國家級非遺名錄,為我國民族文化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廣泛性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是不同地區民族在長期生活和生產中積累形成的特有文化載體,具有該民族地區的人類文化標志及民族特色,且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思想、情感、智慧等方面的高度體現,更是民族地區的文明象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于中醫藥、傳統技藝、文學、音樂、工藝美術等領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極大的傳承價值。
(二)區域性
我國少數民族多聚居于西南、西北、東北(部分)等地。分析地區文化形成過程可發現,少數民族地區在早期發展中由于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且受交通等方面影響,該區域的社會交流與其他大部分地區存在阻隔,此種特殊的環境鑄就了該地區民族的獨有文化,與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較大的地緣性文化差異。因此,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區域性。此種區域性特點也奠定了多樣化的文化傳承方式,且兼具顯著的區域特征。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看,這些典型的民族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該地區本民族豐富創造力的體現,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現。例如甘肅省東鄉族文化中的“米拉尕黑”,便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地方民間文學。作為東鄉族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敘事方法多樣化、內容涵蓋寬泛化、創作方式靈活性等特點。其表現形式可說可唱,具有極強的文學藝術表現力。此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絕佳體現,能夠充分展現出東鄉族文化的魅力。
(三)多樣性
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從形式上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種類繁多,涉及曲藝、民族醫藥、民間文學等內容,而同類型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差異性。例如甘肅省的花兒是該地區的傳統音樂形式,且不同地區分別有各自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載體,如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積石山蓋新坪花兒會等,均是具有極強特色及感染力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并且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甘肅省臨夏地區的“嬌嬌女的傳說”和“榆巴巴的傳說”等民間文學也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協同構筑了多民族國家的文化精神內核。
(四)局限性
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表達習慣延續多年,且各有區別,加上部分民族具有其獨特的語言體系,使得民族文化的語言表達和交流受限,多數時候僅限于本民族地區的內部交流。例如甘肅省民間文學中的“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都隸屬于甘肅省,但由于發源地分別為東鄉縣與積石山縣,兩地區存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此種情況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非遺保護中,缺少語言溝通的媒介常常導致非遺保護工作難以持續推進。因此,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大批既熟悉當地民族用語,又了解當地風俗、文化及專業知識的優秀人才。
二、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筆者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為例,闡述該地區為保護地方民族文化采用的具體舉措及取得的成果。
(一)健全法規,推動傳承發展
為進一步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保護傳承制度,甘肅省臨夏州先后印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景區活動實施方案》《臨夏州“花兒”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并起草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案》《臨夏州關于打造“花兒”品牌的工作方案》,聯合多部門組織起草了《臨夏回族自治州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綱要》,為推動當地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當地政府還積極組織地區民族文化產業進行相關的非遺項目申報,推舉相關民族文化傳承人到各地講學宣傳,為地方非遺文化傳播做出極大貢獻。
截至目前,臨夏州已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1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人、省級非遺項目29項、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9人、州級非遺項目148項、州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27人。“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古建筑修復技藝”項目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當地政府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謀劃建設總投資為5.4億元、總建筑面積為61450平方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花兒歷史博覽傳承中心項目,集中展示臨夏州文化精品和文物珍品,力爭打造成為博采眾長、獨樹一幟的臨夏文旅新地標,努力實現非遺資源與花兒文化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傳承。
(二)強化文旅建設融合發展
結合臨夏獨特的文化資源和非遺優勢,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推動了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合作。例如,當地政府對非遺進行規范的文本開發及舞臺表演設計,使其能夠豐富文旅的內涵,并引入大批民族手工藝品進行商品展銷與宣傳展覽,讓各地游客充分感受到當地的非遺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過程中,當地政府還對州內的重點旅游景區進行風貌改造,優化了旅游基礎設施;在旅游產業的宣傳畫冊中融入了花兒、臨夏磚雕等非遺元素,打造當地的非遺文化旅游特色優勢,并在八坊十三巷、茶馬古市等景區設立工作室、工坊等非遺展示場所。目前,臨夏市、東鄉縣、永靖縣、積石山縣、和政縣、臨夏縣6個縣市的35個非遺項目入駐該地區的各大旅游景區,讓游客感受非遺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其中,永靖縣炳靈寺石窟、臨夏市古河州老城、八坊十三巷、茶馬古市等非遺旅游線路已入選全國“滔滔黃河非遺之旅”融合線路。甘肅省文旅廳推薦的臨夏市折橋鎮、和政縣松鳴鎮等12個文旅特色小鎮共涉及臨夏州30多項非遺項目。在當地政府的督促指導下,部分傳承人開設非遺線上線下店鋪34家,通過線上非遺店鋪的形式在淘寶、抖音、微信等電商平臺上售賣產品,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售賣模式,促進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三)依托優勢打造獨立品牌
臨夏州結合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打造了花兒文化品牌,面向全地區公開招錄專業人才傳承地區民族文化,大力組織開展花兒品牌活動,如“花兒進景區”“花兒進校園”等。在臨夏市與和政縣等地相繼開展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學生進非遺傳習基地等活動,通過現場展示演唱、技藝示范等方式,讓青少年近距離了解“花兒(松鳴巖花兒會)”“河州賢孝”“天啟棍”等非遺項目。此外,臨夏州相關部門組織臨夏市一中、和政縣梁家寺幼兒園等編排《花兒與少年》健美操,在全體師生中傳唱,提高了花兒在青少年群體的傳唱度。為加強對地區非遺的傳承,該地先后編輯出版了《河州花兒研究》《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會》《中國花兒音樂曲令大典》等一批書籍與專輯,并組織創作演出《花海雪冤》等膾炙人口的花兒劇,獲得國內外各類獎項,受到觀眾一致好評。尤其是近年來創作的大型花兒劇《布楞溝的春天》《幸福像花兒一樣》多次在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演出,在全國范圍內打響“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為該地區奠定了地方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
(四)加強宣傳推介,講好臨夏故事
臨夏州督促指導國家級非遺項目“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東鄉族搟氈技藝”“臨夏磚雕”的傳承人參加中國傳統工藝邀請展,“河州平弦”“河州賢孝”等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全省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臨夏州還組織多名花兒歌手參加國內外花兒交流、展示展演(花兒)大會,擴大了臨夏花兒的知名度。“臨夏磚雕”“河州木雕”“古建筑修復技藝”等5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入選第二屆“河州工匠”名單。臨夏州政府編輯出版了《河州花兒研究》《臨夏彩陶》《臨夏磚雕》《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4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籍,并以臨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拍攝了紀錄片《盛世瑰寶》。康樂縣政府為加強對花兒藝術的宣傳與推廣,先后舉辦多次花兒藝術演唱會,并協助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欄目組對蓮花山花兒會進行專題采訪報道。永靖縣承辦了由中國民協(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文聯、州政府主辦的“甘肅永靖·全國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和儺文化研討會,促進了儺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同時,臨夏州積極配合省廳協調相關縣市完成《甘肅非遺》形象宣傳片的拍攝工作,組織和政縣拍攝專題紀錄片《花兒四十年——松鳴巖花兒保護傳承工作紀實》,組織東鄉縣拍攝紀錄片《東鄉族釘匠工藝》《東鄉族搟氈技藝》。臨夏州還與和政縣文旅抖音賬號以“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為主題組織了視頻直播活動,取得了強烈的網絡反響,因此受到文旅部非遺司文件表揚。永靖王氏“打鐵花”在央視新聞、視聽甘肅等中央、省主流媒體進行現場直播,吸引500余萬人次的觀賞。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2022年東西南北賀新春——臨夏分會場》節目多次對“臨夏磚雕”“刻葫蘆”“河州蛋雕”“東鄉族刺繡”等非遺項目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
三、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一)防止民族文化失傳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取得較好的成績。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原因總結如下。(1)為防止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消失、失傳。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間存在聯系與融合,隨著生產生活、棲息環境、生活方式等客觀因素的變化,部分特殊的民族文化失傳,導致我國民族文化遺產流失。(2)少數民族地區非遺多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世代傳承,流傳至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數民族地區不再是閉塞的環境,年輕一輩走出本地區,到經濟發達城市發展,人才的外流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非遺傳承出現“斷代”問題。(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審美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大眾審美趨同化,使得具有獨特審美藝術的民族文化審美成為小眾審美,且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傳統文化、風俗習慣、民俗傳統等少數民族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淡忘。(4)部分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相關人員需要經過長期的靜心研修和學習,方能領悟傳統文化中繁瑣復雜的技藝工序。許多民族非遺工藝品需要經過多年的打磨和鍛造才能完成藝術創作。而在民族文化傳承中,世代傳承的習慣隨著老一輩的離去出現了斷層現象,導致許多少數民族文化失傳。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漫長歷史中積淀的精神財富,蘊藏著該地區民族的文化內核。因此,只有加大非遺的保護力度,方能保證文化財富長久存續。
(二)避免民族文化失真
綜觀我國地方文化產業的振興,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可帶動該地區的產業振興,促進地區經濟增長,代表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地區軟實力,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極大的助力作用。而在近年來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文化濫用和盜用的現象,使得市面上流傳的諸多民族文化出現失真變形的情況。例如,我國部分地區惡意扭曲民族文化的商業表演,或批量生產假冒偽劣的手工藝品等,均是對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文化的歪曲,嚴重丑化了地方民族文化,損害了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的經濟價值與民族感情。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地區民族文化的保護,采取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模式。地方政府可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方民族文化進行開發和保護,如成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園區,在園區中集結當地非遺手工藝人,創作和開發相關的民族文化產品,面向全國銷售,還可通過開展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對當地的民族音樂作品、美術作品、手工藝品等進行展示,帶動該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借助民族文化發展區域經濟。
四、結語
對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各少數民族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參透其蘊藏的民族經濟價值和民族情感,繼而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充分發揮其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孫立青.新媒體語境下少數民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媒介呈現的現狀與反思:基于湖南湘西和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調研[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3):19-24.
[2] 鄒巧燕.生產性保護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發展研究[J].今古文創,2022(17):81-83.
[3] 海敬.甘肅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困境及傳承研究[J].作家天地,2022(10):168-170.
[4] 宗蔚,肖洋,李剛存.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21(6):131-138.
[5] 戴妍.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文化保護策略[J].文化產業,2020(2):77-79.
[6] 戴茜.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以遼寧省為視角[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