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源 郭雅芳

摘要: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重在育人,“立德樹人”理念重在德育,二者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科學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音樂審美能力以及社會認知能力。本文研究發現,將“立德樹人”理念與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模式進行整合,有利于在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音樂魅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院校;音樂教學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的意見》,重點強調了各個院校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重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情況,在完善并推進教育理論體系的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使其能夠積極學習、健康成長。而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任務時,要時刻秉持科學教學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將音樂知識與德育精神相結合,推動學生專業功底與綜合素養的全方位提升。
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教育要素的位置
新時期,要想實現“立德樹人”理念與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模式的全面融合,首先需要明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教育要素的位置。對教學行為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教學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關鍵要素:教育對象、受教育對象以及教育影響。在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是開展所有教學活動的重心,也是基本要義。高職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在開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存在兩個關鍵性主體:一是受教育對象;二是教育對象。而兩個主體在相互作用時能夠產生教育影響。[1]
(一)“立德樹人”的根本核心是受教育對象
受教育對象指的是高職學生,其也是開展和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核心。高職院校和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受教育對象展開教學活動,并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行業領域的人才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將二者進行有效整合,通過開展校企合作等規劃,精準對接行業市場,強化德育育人,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差異化教學模式,并結合時代浪潮,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到最新潮、最科學、最全面的音樂專業知識。
(二)“立德樹人”的關鍵是教育對象
教育對象指的是制定教育教學任務和開展相應教學活動的教師,其作為高職院校人員結構中的重要框架,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責任人和受教育對象的引導者。在音樂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音樂專業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豐富的音樂素養底蘊,能夠深刻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學章程時能夠將正確、科學、全面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念以及社會觀念融入音樂教育教學模式中,并以“立德樹人”觀念為支撐,培養有責任擔當、有美好理想、具備扎實音樂教育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綜合素養的綜合型音樂人才。[2]
(三)“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是教育影響
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培養時代新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師針對學生展開教學活動需要重點關注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而在教育對象和受教育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介質,即教育影響。教育影響包含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能夠直觀展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成果。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時需要時刻秉持“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將教學質量放在關鍵位置,制定最貼合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模式,發揮出“立德樹人”理念的積極作用,讓學科知識和德育精神巧妙融合,提高新時代高職院校的職業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課堂教學現狀展開研究可以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總結來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目標和教學框架不明確
音樂專業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標準隨著社會需求和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而在新課程標準應用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并沒有隨之進行更新和完善,仍然是較為傳統的教學內容體系,沒有與時代需求掛鉤,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行業人才培養目標脫節,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與此同時,多數高職院校教師沒有對“立德樹人”觀念以及科學的教學模式形成正確的認知,音樂專業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和創設教學框架時思維不夠明確,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框架不合理或過于寬泛、缺少教學重點[3]。
(二)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觀念陳舊
部分教師對于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缺少正確的認知,從而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完善和充實音樂教育體系,這也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秉持的教學觀念較為陳舊,教學模式也相對單一化。在音樂教育課堂上,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也不符合行業需求,教學思維固化。教師認為只要完成常規化的教學任務就能夠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理念是不可取的,這也是當前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重要課題。
(三)音樂技能實踐活動開展頻率不高
音樂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和高尚人文道德情懷、能夠全面掌握音樂專業知識、具備較強音樂技能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具備足夠的實踐性,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充實自身的音樂專業底蘊。但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教師在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忽視了音樂技能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只注重理論性知識的傳授。從表面上看,學生的音樂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學質量也有了良好的反饋,但實際上,學生不能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操作中,在演唱或者演奏時不能展現出最佳的效果,音樂專業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實踐有待進一步磨合,使專業教學目標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也沒有得到最佳展現。[4]
三、基于“立德樹人”導向的高職音樂教學模式研究
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重點強調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明確指出二者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和教學體系,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師需要重點關注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困境,根據實際工作條件和自身能力,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并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支撐下不斷豐富和完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提高育人質量。
(一)基于“立德樹人”導向,明確音樂教育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框架
“立德樹人”理念的融入能夠使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時刻秉持正確且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明確德育精神的重要意義,不斷完善并充實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底蘊,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框架也缺少科學的規劃。而高職院校管理層對于“立德樹人”觀念也缺少足夠的重視,或是沒有給予音樂教育專業足夠的關注,上行下效,導致部分教師沒有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忽視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創新教學框架和優化教學目標的意識,最終影響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體系的發展,為培養音樂教育人才帶來阻礙。[5]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立德樹人”理念作為基本導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明確德育精神的重要性,并將德育理念融入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以社會發展為基礎,根據音樂教育行業需求,明確教學目標,并以教學目標為指引,不斷創新和完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框架,使其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而清晰明了的教學框架和教學目標也能夠有效厘清教師的教學思維,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刻感知到“立德樹人”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并有意識地將正確且科學的教育觀念融入教學課堂,以科學的教學目標和創新性的教學框架為支撐,使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到音樂教育的魅力,引導學生樹立終身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奮斗的宏愿,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和行業標準的音樂教育人才,助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大型合唱聲樂套曲《保衛黃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這首曲目分別制定情感道德目標(讓學生深刻感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潛移默化地開展愛國教育)、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曲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合唱曲的演唱形式等)以及能力目標(在掌握基本表演形式之后,讓學生開展輪唱活動,直觀感受演唱效果)。
(二)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轉變音樂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觀念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和現有的教學大綱。而陳舊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較為片面,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全面性以及創新性。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00后,其思想觀念受網絡時代的影響,較為跳脫,往往對新潮的知識和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陳舊的教學觀念會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不利于音樂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基于此,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浪潮,不斷學習新的音樂專業知識,有意識地充實和完善自身的教學儲備,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使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足夠新穎且能夠貼合行業人才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流行音樂,這樣會給音樂教育教學活動賦予時代新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氛圍,在熟悉的歌曲旋律中學到專業的音樂知識,讓學生從音樂的欣賞者轉變為音樂的參與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有所選擇,不能將當前各大平臺音樂榜單爆火的曲目都納入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快銷”文化和短視頻的傳播導致當代年輕人過于浮躁,對待事物只看表面,這也就導致大批量口水歌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你笑起來真好看》《學貓叫》等就是最佳示例。這類歌曲學習和參考的價值不高,教師也不能從中展現音樂教育的獨特魅力,所以在歌曲的選擇上要有所取舍,選擇恰當且貼合教學需求的歌曲,讓學生能夠在品味鑒賞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6]
(三)明確音樂技能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音樂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學生只具備相關音樂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實現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全面融合,才能夠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受到當前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或是教學條件,或是教學能力,或是教學意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阻礙。基于此,教師要明確音樂技能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整合身邊的教學條件,秉持“立德樹人”理念,堅持以德育人,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為學生搭建起一個能夠充分實踐音樂專業理論知識的平臺。在組織開展音樂技能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讓整個活動流程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全面化。以中國經典民間小調《茉莉花》的教學為例,這首曲目因為傳唱度較廣,再加上受到地區差異的影響,所以在不同地區都有著獨特的呈現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江蘇派、東北派、河北派、山東派等流派將學生進行分組,有針對性地展開音樂技能實踐活動(見圖1)。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將課堂的主體轉移至學生身上,而教師則承擔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陷入研究困境時給予幫助。例如由于部分地區音頻資料的缺失,學生不能對該地區的音樂特點形成正確的認知,或是部分地區在傳唱《茉莉花》時會融入戲曲腔調,這會給學生的學唱帶來極大的挑戰。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范唱,給學生提供可以參考的示例,并引導學生把握戲曲腔調的演唱技巧,讓學生能夠更加精準地抓住演唱的核心。關于《茉莉花》這首歌曲,江蘇派含蓄婉約、東北派灑脫豪爽、河北派開朗明快、山東派淳樸憨厚,各具特色,因此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地方韻味,教師也要在考量地區特點和學唱完整度的基礎上,對學生的音樂技能實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指出學生在實踐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發現理論學習中的“視野盲區”。在評價環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適當鼓勵和肯定學生的音樂技能實踐成果,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和活力提升自身的音樂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四、結語
堅持“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做好下一代工作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工程,也是目前我國各個高校需要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重要課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只有將德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做到“立德樹人”理念與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全面融合。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明確音樂專業在社會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識地豐富和完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在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業技能和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堅持“立德樹人”理念,時刻秉持德育精神,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當前國內國際發展形勢,樹立正確的人文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端正自身的政治態度,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立德樹人”背景下高職院校賽教融合音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課題編號QZQGXJ2022-29)。
參考文獻
[1] 付勝利,張勃.“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美育課程的理念革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6(15):97-100.
[2] 黃金子.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與教學改革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1):50-53.
[3] 李志遠.職業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77-81.
[4] 張紅英.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6(32):93-96.
[5] 黃玲,陳媛,楊巍.高職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方向探究[J].職教論壇,2017(32):79-82.
[6] 趙晨松.應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學刊,2016(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