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敏
摘 要:在新高考制度不斷完善且落實的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學的創新也得到了推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就應轉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探究能力、科學思維等核心素養。因此,在落實新高考教育制度的基礎上,高中生物教師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行為。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生物;核心素養
新高考改革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大調整,不僅改變了高中生的學習路徑,也為高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一背景下,高中生物作為重要的選修課程,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新高考的形勢下,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培養也發生了變化,對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新高考不再只是局限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結合人文知識、社會常識等內容,從而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有效培養高中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推動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
在新高考制度下,對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發展水平。新高考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不再單一依賴于考試成績,而是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1]。這一轉變促使教育體系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育。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不再局限于傳授生物知識,更多的是通過生物學科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教育方式的轉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深化。
(二)促進學生終身良好發展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核心素養不僅包括學科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世界觀[2]。在生物教學中,通過探究生命現象,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生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同時,通過學習生物學科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學生能夠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有助于他們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三)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
在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培養對提升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生物教學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而新高考改革要求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這要求生物教學從簡單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和問題解決等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的改變,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顯著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將生物學科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還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進一步提升了生物教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挑戰
(一)選課盲目性
在新高考制度下,學生面臨著諸多選課難題,特別是在選擇是否學習高中生物課程時。選課盲目性主要源于學生和家長對于新高考制度和學科特點的不充分理解,往往受到升學壓力和社會觀念的影響,而非基于個人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這導致學生可能選擇不適合自己的課程,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選課的盲目性會讓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實際應用和未來職業發展的認識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內心更加彷徨。盲目選課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給教學安排和資源配置帶來了挑戰。
(二)新教學制度不完善
新高考改革帶來的教學制度變革,雖然為高中生物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新教學制度實施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之處,如教學資源的分配不均、教學內容與考試標準之間的脫節,以及教學方法的更新滯后等問題。如部分學校在教學資源、實驗設施和師資力量方面存在不足,這限制了生物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除此之外,新教學制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還要求具備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能力,這對一些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三)生物學科素養的評價無法量化
在新高考背景下,生物學科素養的評價面臨著量化難題。傳統的評價體系往往側重于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量化考核,而對于如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實驗技能等核心素養的評價卻顯得力不從心。生物學科素養的評價涉及學生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等多方面,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易通過傳統的考試方式直接衡量。此外,生物學科的學習涉及大量的觀察、實驗和探究活動,這些活動的成果和影響更多體現在學生的長期學習過程中,而非一次性的考試成績。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成為新高考改革下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教師教學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四)志愿填報難度大
由于高中生在選科和填報志愿時需要考慮眾多因素,如自身興趣、學業優勢、未來職業規劃以及高校專業設置等,這使得志愿填報變得復雜且艱巨。學生在做出決策時可能面臨信息不足、對專業了解不深入、預測未來就業市場困難等問題。此外,新高考制度下各地的錄取規則和高校招生政策的多樣性,也增加了志愿填報的復雜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和家長往往感到迷茫和無措,擔心因為志愿填報不當而影響未來的學業和職業發展。在無窮的壓力面前,需要學生具備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可以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斷找尋自己的方法。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
在新高考背景下,生命觀念素養是生物核心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生命觀念素養是指學生對生命現象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認識以及對生命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尊重[3]。生物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如遺傳學、生態學和進化論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生命的奧秘,理解生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通過討論生物多樣性保護、遺傳疾病治療等現實問題,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培養他們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為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DNA是主要遺傳物質”時,DNA是抽象性較強的概念,學生無法形象且生動地了解DNA形狀。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來激發學習興趣,將DNA形狀形象化,描述成彈簧的形狀,從而讓學生了解DNA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描述DNA的復制過程,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將生物與生活進行結合,不僅會讓學生理解生物學習的意義,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作用非凡。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若在日后遇到生命問題,就會主動與生活相聯系,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又如:在學習“細胞”時,學生會對細胞的結構以及功能進行全面了解以及掌握,就會理解生命的延續中細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讓學生對生命更加珍惜,繼而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素養。
(二)巧設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
培養高中生的理性思維素養是新高考背景下生物教學的另一重要策略。理性思維素養涉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生物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立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對某一生物現象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等。通過探究式學習,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學會如何分析問題、收集信息、評估證據和得出結論[4]。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辯論,通過交流不同觀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這些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為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中,想解決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的問題。若教師直接詢問該問題,可能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那么,教師可以以SAS病毒為例,詢問“SAS病毒在哪些細胞里面進行復制?”通過問題引出學生對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的探究。通過問題的設置,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來學習新知識。在問題的幫助下,學生的實驗能力以及理性思維都可以得到提升,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在新高考背景下,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策略。科學探究素養涉及學生的實驗技能、數據分析能力及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小組實驗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還能促進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科學原理和方法[5]。在小組實驗中,學生需要協同合作,共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并得出結論,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增進他們對科學方法和過程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深入理解生物學的實驗原理和研究方法。此外,小組實驗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生物學問題時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有效探究。
例如:在學習“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植物細胞質壁分離應具備的結構以及原因。在進行實驗前,學生需先了解實驗的原理,即細胞液濃度與細胞外溶液濃度存在濃度差時,細胞吸水和細胞失水的現象,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體會細胞壁與原生質層的伸縮能力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時,每個小組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時間有所不同,其結果就會具有差異性。教師可以通過該實驗現象,讓學生了解到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相隔時間較短,就是為了避免使質壁分離的細胞長時間處于較高濃度的外界溶液中,細胞過度失水而導致死亡,從而觀察不到質壁分離復原的現象。因此,通過實驗的方式,學生可以了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四)強化實踐探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強化實踐探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是新高考背景下生物教學的又一重要策略。社會責任素養涉及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公共衛生教育、生物科普活動等,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能了解生物學在解決實際社會問題中的作用。此外,參與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公民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討論生物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倫理思考能力。通過這種實踐探索,學生不僅能增進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為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打下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素養培養是一個多方面、復合性的任務,它不僅涉及知識的傳授,更重視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塑造。本文探討了在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生物教學面臨的挑戰,以及為應對這些挑戰而采取的具體策略。這些策略旨在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培養生命觀念素養、巧設教學問題提升理性思維素養、通過小組實驗增強科學探究素養,以及強化實踐探索培養社會責任素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素養培養將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單元學習教學設計及策略:以“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3(36):51-53.
[2]翟潔莉.注重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能力: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33):127-129.
[3]劉新星.聚焦核心素養 創新教學模式:核心素養培養下的高中生物教學路徑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36):142-144.
[4]王艷紅,匡漢民,袁清華.談“雙新”背景下基于社會責任的生物學科育人策略:以2022年理綜生物高考題為例[C]//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新時代青少年政治素養提升與跨學科課程融合研討會論文集(一).信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信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息縣第一高級中學,2023:6.
[5]劉婉瑩,李高峰.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學教學設計:以“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23(3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