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高校要根據需求的變化,在多方面做出改變,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鄉村本土人才。
關鍵詞 高等學校 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人才需求
日前,本刊對話北京市農廣校原校長、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授朱啟酒,南京郵電大學教授李峻,請他們就高等教育與鄉村振興的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兩位專家認為,在脫貧攻堅階段,高校盡銳出戰,扶貧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鄉村振興階段,應該看到鄉村人才需求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在專業設置以及培訓內容、方法、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是為農民而興
在線學習: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高等教育可發揮怎樣的作用?
朱啟酒:高等教育擁有深厚的理論積累和研究基礎,可以指導鄉村振興的實踐。鄉村振興必須在理論指導下付諸實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這些理論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鄉村的發展規律。鄉村振興一定是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一定是為農民而建,如果這些理論不是農民所需要的,就會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影響鄉村產業的落地。
李峻:高等教育能夠利用科技創新的優勢,適應鄉村現代化的需要,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創新,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等途徑,高等教育可以有效集合各種科技資源,運用各類技術手段協同創新,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化手段,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經濟產出,推動鄉村產業經濟的繁榮發展。
重點關注當前存在的不足
在線學習:一直以來,高校為培養農村人才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做出了很大貢獻。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您認為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李峻:一是存在高校對接鄉村振興需求的認識偏差。我國高等教育都是基于城市辦學,高校已融入城市發展鏈條中,與鄉村發展實際長期處于脫節狀況,這就導致高校在專業開設、課程設置等方面可能出現與鄉村發展需求不適配的情況。以湖南省為例,至2022年年底,全省開設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總數不足20%,并且大部分都是傳統涉農專業。
二是存在師資水平不高的問題。與農村發展密切相關的農林牧漁類專業一直屬于冷門范疇,其師資數量與質量總體水平較低。該問題在高校開展的職業培訓、繼續教育中尤為明顯,教師專業化程度與總體素質還待提高。
三是存在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當前高等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對外在督促、政策傾斜及獎勵機制的依賴性較強,缺乏長遠規劃和戰略謀劃,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
朱啟酒: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以及很多優秀的農村人才在畢業后選擇到城市發展,導致農村地區人才匱乏現象更加嚴重。這給高校培養農村人才帶來了極大挑戰,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這就需要高校對農村人才培養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進行不斷創新,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使之更加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農村人才需求發生顯著改變
在線學習:與脫貧攻堅階段相比,鄉村振興階段的人才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
朱啟酒:兩者相比,在人才需求上變化非常明顯。
一是人才需求類型發生變化。脫貧攻堅階段主要關注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因此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扶貧、產業發展、救濟等方面。鄉村振興階段則更側重于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發展,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因此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
二是人才需求層次發生變化。脫貧攻堅階段的人才主要是滿足基本的生活和生產需求,鄉村振興階段則要求更高層次的人才支持,如創新創業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等,以促進鄉村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三是人才需求數量發生變化。脫貧攻堅階段需要大量的扶貧干部和志愿者等參與工作。而在鄉村振興階段,更注重發揮本地人才的積極作用,培養本土人才隊伍。
四是人才需求環境發生變化。脫貧攻堅時期的人才需求主要是在政策支持和資源導入下進行的,對人才的需求環境要求不高。而鄉村振興階段則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鄉村人才發展制度支撐體系,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李峻:簡而言之,脫貧攻堅是消除絕對貧困,是階段性任務;而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是長期性任務。
一是從短期技能培訓向長期人才培養轉變。脫貧攻堅階段,政府主要通過短期技能培訓、產業扶貧等方式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而鄉村振興階段,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長期人才,包括農業技術、鄉村規劃、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二是從培養“做實事的干部”轉向培養“專業化管理群體”。脫貧攻堅階段,做實事的基層干部是主要的執行力量。而鄉村振興階段,需要建立專業化的管理群體,包括鄉村產業、空間規劃、鄉村治理、文旅產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以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和發展質量。
三是從培養“會謀生的傳統農民”向培養“懂科技的現代職業農民”轉變。脫貧攻堅階段,政府主要關注提高傳統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謀生的能力,解決溫飽問題。而鄉村振興階段,需要更多具備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包括生物技術、綠色農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四是從培養“存量農民”向培養“增量農民”轉變。在脫貧攻堅階段,政府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和政策扶持來幫助鄉村既有的貧困農民脫貧;而鄉村振興階段,需要培養鄉村自主發展的能力,培養創業創新、鄉村金融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他們多是新生代農民或城市流向農村創業的“新農民”,即新型的增量型職業農民,培養他們可增強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性動力。
高校應根據需求做出多方調整
在線學習:面對這種變化,高校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應該做出哪些改變?
李峻:優化涉農專業設置,加強實踐教學。根據鄉村振興的需求,重構課程體系,增設與農業、鄉村經濟管理等相關的專業;同時與農村實踐結合創新教學模式,增加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借助現代信息手段構建多元學習渠道,鼓勵和支持在校學生和畢業生繼續學習。運用新媒體,通過提供在線課程、短期培訓班等形式,實現終身教育。
提升農村教育資源的協同整合能力,打造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強城鄉教育資源的交流與共享,拓寬院校科研成果在鄉村的轉化途徑;政府可以建立鄉村教育技術技能培訓的引導性基金,實現鄉村教育能力的提質升級;院校與企業、政府機構等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拓展涉農學生的就業渠道,為他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支持。
盤活鄉村文化屬性,深入挖掘鄉村獨有的文化意蘊。將傳統村落文化轉化為特殊的課程,就地培養鄉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以服務鄉村文化振興,實現“文化產業助村”。如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職業院校就很好地將雷山少數民族的歌舞文化、服飾文化等轉化為特殊的課程或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取得了較好成效。
朱啟酒:在培訓內容方面,高校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鄉村規劃與建設。介紹鄉村規劃和建設的理念和方法,引導農民合理規劃鄉村空間,提升鄉村環境品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特色農業與融合農業。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相融合的新業態產業,即特色農業與融合農業。農業技術與家庭工坊。提供現代農業技術的培訓,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加強農產品傳統加工工藝培訓,規范操作流程,符合現代要求,形成伴手禮,活躍鄉村市場。電商與市場營銷。培訓農民電商營銷技能,學會利用新媒體,幫助他們利用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在培訓方式方面,高校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和線下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二是實踐操作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注重實踐操作訓練,做給農民看,讓農民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同時結合理論教學,提高農民的理論素養。三是個性化培訓。根據農民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帶著農民練。四是參與式教學。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五是實景式教學。讓學員住在產業里,學習在實景中,實現處處可學、時時可學。六是陪伴式學習。采取師帶徒的方式,通過微信等平臺,讓學員與專家之間交流指導更便捷。